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因為歷史上出了介子推、郭林宗、文彥博三為賢士,素有“三賢故里”之稱,其中介休之名便跟其中一位賢士有關,想聽跟介休有關的故事的跟著玉蘭君來吧!

介子推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晉文公重耳之前逃亡之時,因為久不進食,快餓暈過去,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他決定重賞介子推,介子推一氣之下隱居山中,晉文公求人心切,放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被活活燒死,介休一名由此而來(休取死亡之意)。

綿山風景區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晉文公放火燒的山,也就是臣子介子推“功不言祿”並,偕母隱居並殉難之地,名為綿山。

綿山位於介休城南10千米處,又稱介山,綿山山勢險峻,林木茂密。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道佛人物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流連忘返。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蹟頗多,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迴鑾寺古剎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遊綿山可從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綿山山麓的興地村,你會看到一個古寺廟——迴鑾寺古剎。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欲登山禮佛未成,至此迴鑾,故名。唐太宗有詩云:“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尺春。”據寺內碑刻記載,寺原在東山柴谷之間,後遭流寇所毀,唐僖宗時遷到現址,敕名“興國寺”。主建築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佈局。殿闊五間,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

張壁古堡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沿著介休綿山的北麓走,你會看到一個小鎮,名為龍鳳鎮,這裡有一個村子叫做張壁村,張壁古堡便位於此。

壁者,軍壘也。顧名思義,張壁最初有可能就是功能單一的軍事堡壘。事實也是如此,張壁“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國唯一具有軍事、民用雙重用途的城堡遺址,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於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

張壁古堡是世界上頗為罕見的袖珍小城,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具有很好的軍事防禦功能。它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軍事宗教、民俗歷史為一體,除此之外,還有小巧的鐘鼓樓,順暢的交通網路,眾多的宗教場所等等,張壁古堡因“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而聞名海內外。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

這裡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