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壓力大,很多年輕家長都會請老人幫忙照顧孩子,然而於此同時往往會帶來許多問題,比如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很容易因此而受到影響。

奶奶比媽媽更親:你出去,晚上我要奶奶陪著睡

我小侄女阿琳的女兒今年2歲,像很多家庭一樣,由於阿琳要去工作,所以不得已將婆婆請到家裡來,幫忙照顧孩子。

開始的時候非常順利,奶奶照看孩子非常細緻,阿琳有了婆婆的幫助也輕鬆了許多,一切似乎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時間還沒過去一個月,尷尬的事情就發生了。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在初步適應了工作以後,阿琳感覺輕鬆不少,就想著晚上陪孩子一起睡,讓婆婆也能輕鬆輕鬆,畢竟沒日沒夜地照顧孩子,確實非常勞累。婆婆看到兒媳婦如此體諒自己,也是非常開心,當天晚上就準備讓阿琳帶孩子,自己落個清閒。

讓婆媳倆萬萬沒想到的是,只有2歲多的孩子卻提出了反對意見,當天晚上阿琳準備帶她去自己房間睡覺時,孩子擲地有聲地回答道

“這是我跟奶奶的臥室,你出去,晚上我要奶奶陪著睡”。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發生如此尷尬的一幕,不禁讓阿琳很是受傷,婆婆見狀也是趕緊打圓場,笑著對阿琳說道

“孩子小沒記性,跟誰睡就跟誰親,過段時間就好了”

,阿琳只能無奈地點了點頭,最後還是讓孩子陪著奶奶睡在了一起。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事實可能確實如此

很多家長有過和阿琳類似的經歷,由於種種原因,讓孩子在小的時候陪老人睡在一起,使得孩子對老人要比對自己親近許多,心裡感覺既委屈又無奈,乃至於還會有些後悔。

孩子跟誰睡覺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乃至於還有一種說法,“跟誰睡就是誰的娃!”尤其

在孩子

3

歲前這個關鍵階段,如果父母沒能陪伴孩子睡覺,未來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去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與外界產生聯絡有3個過程。

1

歲前的親子關係主要是母嬰關係

,在這段時間內嬰兒與母體朝夕相處,透過母嬰之間的身體接觸、語言刺激、情感共鳴,嬰兒會對母親產生比較強的情感依賴。

1-3

歲時,這個階段主要為1

對1

的玩伴關係

,此時孩子的情感更傾向於對某個能陪伴他的“夥伴”產生依賴,無論這個人是奶奶還是媽媽,抑或是其它人,只要二者之間相處的時間足夠長,孩子的情感依賴就會轉移到對方身上。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當孩子3

歲以後,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從心理發展上會出現更多的群體社交需求,過渡到“群體玩伴關係”的階段

。雖然孩子此時仍然會對家長有所依賴,但是與此同時他們還會建立其自己的社交圈,與其他社會角色之間建立起一定的情感關係。

所以根據孩子心理發展的這3個階段不難發現,3歲前孩子跟誰睡覺確實很關鍵,畢竟睡眠時間大約要佔到每天時間的1/3到1/2,孩子即便睡著了,也能感受到身邊陪伴著他的而這個人。

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就很難對父母建立起比較強的情感依賴關係

,等錯過了這個“黃金期”之後,父母再想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能要付出數倍的努力,且不見得能夠取得成效。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高質量的陪伴是關鍵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必不可少,但有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寶媽確實難以在孩子3歲前陪孩子一起入睡,那麼如何繼續與孩子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係呢?高質量的陪伴是關鍵。

家長如何陪伴孩子是一門學問,有的家長雖然表面上陪孩子待在一起,但卻自顧自地玩著手機,做著自己的事情,與孩子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絡,

這樣的親子活動實際上只能算是“待在一起”,而非“親子陪伴”。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事實上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離不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對此家長應該注意引導,在和孩子在一起時,主動與孩子建立聯絡,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只有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有一定的溝通交流,這樣的親子陪伴才有積極意義。

跟誰睡就是誰的娃?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徒勞

歪媽結語:

孩子和誰一起睡,確實會和誰更親近一些,所以家長即便存在一定困難,也要儘量抓住孩子3歲前的關鍵階段,晚上陪孩子一起睡,畢竟無論何時,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應該放在第一位。

今日話題:你有在孩子3歲前陪他一起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