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首先是說教材,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它包含幾何圖形的認識和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兩部分內容。學生在小學已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因此這節課是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生活中的幾何圖形進行新的認識。可以說此課為學生學習初中“圖形與幾何”拉開序幕,有著“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大量圖片或實物,體驗、感受、認識生活中以實物為原型的幾何圖形,認識一些簡單幾何體的基本特徵,能識別這些幾何體。

過程與方法:從具體實務中抽象出幾何圖形,並用幾何圖形描述一些現實中的物體形狀,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圖形,激發對學習圖形與幾何的興趣。透過生生、師生間的交流活動,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幾何直覺,初步探究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是正確描述基本幾何圖形的特徵,能對基本幾何體進行分類。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本課我將透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進行實踐與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類比、歸納等數學方法,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為此,在本課中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和激勵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在本課中我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靈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加工教材,設計了四大環節,努力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動中體驗、在應用中提高。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欣賞

上課伊始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未來世界的輕建築,讓學生進入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透過觀看未來世界的輕建築,直觀感受幾何圖形,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看圖之後讓同學們說出看到了什麼幾何圖形,讓學生交流作答。同時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係才是幾何中研究的內容,而顏色、質量、材質等性質,則是其他學科所關注的。

(二)過程與體驗

本環節透過觀察比較:由下列食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幾何體?

透過學生積極參與,仔細觀察,共同發現有以下熟悉的圖形.在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正確“發現”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 同時出示問題:如圖是一個包裝盒(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餘各面是長方形),仔細觀察,你能發現哪些幾何圖形?

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後可以發現:從整體上看,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看不同側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只看稜、頂點等區域性,得到的是線段、點;從而進行歸納:各種幾何圖形都是從形形色色的物體外形中得出的,進而認識幾何圖形的概念。

本環節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抽象、歸納,學會把現實情境中的物體抽象成幾何圖形,感悟數學的抽象思想.

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在下圖中出現的這些幾何圖形,它們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透過對幾何圖形特徵進行探究和歸納,發現這些幾何圖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內,從而初步認識立體圖形的概念,接著教師展示模型,進一步學習常見立體圖形的分類。

同時提示學生們是否還有未歸納到的幾何圖形,它們又是什麼特徵呢?學生透過分析,發現平面圖形的特徵,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內,從而初步形成對平面圖形概念的認識,在思考觀察活動中選擇我們身邊熟知的物體說一說包含的基本平面圖形,激起學生對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回憶和重新認識,再透過練一練觀察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絡,初步瞭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

(三)拓展與應用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以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儘可能多地構思出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並寫出一兩句貼切、詼諧的解說詞。教師鼓勵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力,親自動手製作作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本活動的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展現個性的空間,是本課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歸納與提升

讓同學們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培養同學們概括、總結能力和參與意識,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下課前再一次播放未來世界的輕建築影片,激發學生對後續數學知識探索的慾望。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此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概括了本節課所學知識,使學生對本節知識形成一個全面的框架。

《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說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