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泛指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群在揚州(位於今江蘇省)鬻畫為生的文人畫家。他們多出自書香門第,具備高度的詩文學養與書法功底,在繪畫上屢出新意,作品多結合詩、書、畫,展現三絕相映之美。此外,由於他們往往性格清高、孤傲不群,藝術風格又不與清初“四王”所引領的正宗山水畫風,以及宮廷流行的精工花鳥同流,故被稱為“八怪”。“揚州八怪”的作品多取法青藤(徐渭)、白陽(陳淳)、石濤、八大的寫意風格,又如石濤“我自用我法”,發展出獨具個性的獷逸畫風,啟發了海上畫派眾家、齊白石、吳昌碩等人。

揚州與八怪

畫史中所稱之“揚州八怪”人數不一,基本上以清代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所列之李鱓、李方膺、江士慎、高翔、金農、黃慎、鄭燮、羅聘等人為主,亦有將高鳳翰、閔貞、華嵒、邊壽民歸入者。其中,李鱓、鄭燮、李方膺、高鳳翰等人曾經闖蕩仕途,想要一展濟世抱負,最後卻都不敵官場險惡,黯然去官,晚年在揚州過著鬻賣書畫的生活。亦有如江士慎、高翔、金農等人一生布衣,雖然生活貧苦,卻也能借書畫創作自我療愈、自得其樂。

此時的揚州經濟繁榮,富商巨賈建宅造園,附庸風雅者眾,市場書畫需求量大。又有如當地鹽商馬曰琯兄弟之商界文人,將其南街書屋、小玲瓏山館作為藝文沙龍,資助並聚集大量藝文界人士。“揚州八怪”中多人是馬家常客,甚至寄住其家中別院。“八怪”之間亦多有交遊,相知相惜,互相扶持,他們並非一個畫派,畫風雖時有相近之處,卻多保有強烈的自我面貌,形成一股清逸的藝術潮流。

未識揚州之前的西園翰墨

高鳳翰是“揚州八怪”中最年長者,他46歲才開始宦途,為官生涯約九年。生性秉直的他得罪小人,最後被誣去官,便在揚州與蘇州等地寓居。他於任官期間才真正接觸了揚州文化圈,成為揚州鹽商馬曰琯兄弟家的常客,並結識“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高翔、金農等人,對其畫風產生影響。此次“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展出之《西園翰墨圖》冊為他41歲時的作品,其時他尚未展開仕途,暫居家鄉山東,併入山研讀準備參加鄉試,呈現其繪畫早期多方師承的面貌。

此冊共有十開,山水、花卉、怪石兼有之,每開對題言明所仿效之前輩畫家,可一窺高鳳翰繪畫的師承來源,包括陳淳、陸治、藍瑛、楊水心、王六真等人。其中,仿陳淳之《牡丹》(圖1)、《菊石》,以淡墨勾花、溼墨點葉,頗有陳淳之暢快筆意。仿陸治之《荷花》一開,兩片巨大的荷葉以攲側之姿橫過畫面,用淡墨點染,末端輕染淡青色,又採極淡之筆輕勾花瓣,使荷花近乎隱於畫中,帶粉色的瓣尖若有似無。此幅色調極為清淺,凸顯了陸治筆墨清淡的特質。由此可知,高鳳翰並非採用精謹的對臨,而是提取前輩畫家的筆墨特質與神韻,重新抒發。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1。高鳳翰,《西園翰墨圖》冊之《牡丹》,清,北山堂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編號:1998。0057)

高鳳翰臨仿的物件除大師級人物外,還包括同時代的當地畫家,他在當官以前都在山東地區活動,尤其傾心大他一輩的山東畫家楊水心(楊涵)和王六真(王嶼)。本冊中有兩開仿楊,一開仿王,一開介於楊、王之間,從對題中可知高鳳翰相當青睞這兩位畫家,譽其為“楊仙”“王鬼”。這兩位畫家在畫史上少有記載,冊中所見,楊、王二人畫風應是清新淡雅一路。《石圖》(圖2)一開自題“此紙用意,亦在水心、六真之間”,兩塊奇石一前一後,一方橫躺在後,以淡墨染之,頂上苔點積聚,另一尊白色巨石矗立於前,造型奇崛,彷彿生物正要躍起,以空勾畫成,凝聚視覺焦點,顯露楊、王畫風清奇之處。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2。高鳳翰,《西園翰墨圖》冊之《石圖》

離宮出走,筆墨大解放

李鱓出身宰相之家,家族為擁有水田千畝的興化望族,他26歲便中舉,28歲時借康熙皇帝到熱河狩獵一行,以詩畫勇敢自薦,獲得賞識,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師。年少得志的他卻在五年後被捲入官場糾紛,失去官職而離開朝廷,浪遊了20年。離宮這段時間也是他畫風轉變的重要時期,他原本學習蔣廷錫的院體花鳥,後受徐渭、石濤影響,轉為狂放恣意,走向寫意風格。直到乾隆皇帝登基,李鱓又燃起謀官之志,於乾隆二年被任命山東臨淄知縣,那一年,他已52歲。李鱓為政清廉,三年後卻因得罪大吏而被罷官,從此未再獲得官職。

《歲朝清供圖》軸(圖3)繪於乾隆元年新春,正是李鱓奮起想要重謀仕途之時。畫中一隻藤籃盆栽與火盆前後錯置,似是生活即景,盆中隨意栽有松、梅、與天竹寥寥數枝,並散置幾顆紅色果實。藤籃以粗疏的幹筆線條編構而成,近景的炭火盆與茶壺以水墨勾勒輪廓,簡單隨興的線條帶出畫中物件樸拙的造型趣味。全畫以水墨為主,僅部分輕染朱橘,用色清新淡雅又發散隱隱朝氣,類似構圖的畫作還有一件藏於中國美術館。李鱓此類歲朝圖經常題有關於祈願仕途順利的語句,如《瓶花火爐圖》即題有“京華聯袂識才雄,早得邦名快轉。此去西秦官況好,蒼松青翠火爐紅”,炭火通紅的火爐象徵騰騰士氣與好運正熾,被認為是因應世俗風氣之作。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3。李鱓,《歲朝清供圖》軸,清,北山堂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編號:1977。0027)

李鱓與鄭板橋(鄭燮)是知交,兩人經常相攜至揚州。鄭板橋罷官歸來後,李鱓在自己的別墅浮漚館側為他建了專用畫室“擁綠園”,就近切磋畫藝,談書論畫。鄭板橋曾有詩讚嘆李鱓筆墨精妙,並希望能與摯友“賣畫揚州,與李同老”。李鱓過世後,鄭板橋在《蘭竹圖》題畫詩中感嘆:“惜復堂不再,不復有商量畫事之人也。”

清癯雅脫,瀟灑自然

鄭板橋是家喻戶曉的墨竹高手,他主張“胸無成竹”的瀟灑意趣,竹竿細瘦勁挺,清癯雅脫,竹葉濃淡有致,姿態自然,經常以竹石、蘭石或蘭竹為主題,題材具有君子內蘊,在筆法上卻展現一種自然真趣。此次展出之《竹石圖》軸(圖4),幾竿瘦竹自左至右由高漸低,後方斜出一座嶙峋的柱狀岩石,瘦高的柱石與竹子,展現君子孤高有節的氣質,是鄭板橋常用的構圖。他畫石自成一格,自言學石濤“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4。鄭燮,《竹石圖》軸,清,北山堂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編號:1973。0676)

鄭板橋善於在簡潔的構圖中安排墨色濃淡層次與佈局的疏密變化,柱石以最淡之筆墨勾皴而成,左側最高大的一竿竹葉茂密、墨色最深,後方一竿則以淡墨掃葉,右側一叢低矮的幼竹,葉子較為稀疏,墨色濃淡錯落,清新可愛。他以書法寫竹,濃淡枯潤變化自如,其畫上多有自題,字型變化靈動,自創摻和隸、楷、行、草的野逸書風。他在為官時曾有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本幅自題“小院深齋靜掩門,科頭鎮日擁山尊。夜來葉上蕭蕭雨,窗外新栽竹几根”,鄭板橋與李鱓等人同樣經歷官場黑暗而去官賣畫,此詩寫出平淡生活中卻又不忘懷民間疾苦的心境。

宦海飄蓬,畫澆塊壘

李方膺與李鱓、鄭板橋相熟,他年少時的人生目標是“奮志為官,努力作畫”,為一展其經世抱負,他在官海浮沉20年,成為百姓感念的地方官。然而他不與迂腐的官場文化同流,多次得罪官宦,陷入風暴,又下冤獄,自言“波濤宦海幾飄蓬”,憑著“一身渾是膽”闖蕩官場江湖。58歲那年,冤枉官司終得平反,他去官定居南京,借寓項氏花園,一年多後即仙逝。

李方膺擅畫墨竹與墨梅,亦畫菊,藉此一澆胸中塊壘。此次展出其水墨《菊石圖》軸(圖5),以清潤恣肆之筆點染寫意,頗有徐渭之墨趣,卻又較之簡潔內斂。畫幅中央矗立一石,稜角圓滑,彷彿正在生長蠕動,兩株菊花與葉以逸筆沒骨點染,筆墨自由奔放,菊與石的表現近乎半抽象,略去所有細節,卻又活靈活現。畫中菊花依石而生,卻又較之拔高,凸顯其孤芳自賞、清高不群的性格。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5。李方膺,《菊石圖》軸,清,北山堂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編號:1977。0056)

李方膺的畫被譽為“以胸中靈氣行之”“十指間拂拂有生氣”,《菊石圖》正可見其以靈氣運筆,連頑石也若有生氣。水墨菊石與李方膺畫上自題筆法相互掩映,書畫相摻,渾然天成。此畫作成之年,李方膺正在合肥官上,他於畫上自題“味苦誰能愛,含香只自珍。願將潭底水,普供世間人”,展現其體恤百姓、愛民護民卻又與官場文化違和的矛盾心情。

浪漫才子的荒涼美學

文獻中關於高翔的生平記錄不多,他出身書香世家,卻沒有謀求官職的記錄,年輕時便與熱愛書畫藝術的鹽商馬曰琯為知交,與“八怪”中的金農和汪士慎交情特別好,皆擅長畫梅,他也是“八怪”中唯一真正隨石濤習畫,得其親授者。他一生清貧,無意仕途,在揚州守著環境清幽的草堂和家人,過著與文友交遊唱和、書畫相交的日子,心境上倒是悠然自得,每天睡到飽,竟有“懶鳳”(高翔字鳳岡)之名。

高翔《寒窗十詠圖》一冊展現了他在詩、書、畫、印四方面的藝術成就。每一開圖文左右相對,以疏簡之筆描繪十個冬日意象——早梅、蒼杉、殘菊、晚桂、敗蕉、衰柳、冬蘭、寒藤、疏桐、枯荷,並作詩對題。他以圖畫和文字吟詠冬日衰敗、枯寂的植物意象,展現獨特的暗黑趣味與荒涼美學,亦流露其安貧樂道、善於挖掘平淡人生之趣味的性格。在《早梅》(圖6)一開中,他畫初開放的梅花,細瘦的梅枝上下交錯,還沒到花期巔峰,僅疏疏幾朵,還有小小的蓓蕾,迥異於一般墨梅畫花朵盛放的繽紛,卻更襯托出清疏孤高的氣質。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6。高翔,《寒窗十詠圖》冊之《早梅》,清,北山堂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編號:1998。0059)

從每開的對題中可見,高翔的草草逸筆都能生情,少了綠葉的枯柳,憔悴的樣子使人倍感離情,被夜裡風雨襲擊的破敗芭蕉葉(圖7)、圍籬旁為北風蹂躪的零落殘菊,都能使高翔發出人生感嘆,真可謂浪漫才子。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7。高翔,《寒窗十詠圖》冊之《敗蕉》

清淡如水的幽雅高士

汪士慎是“揚州八怪”中生活最貧苦的一位,於30歲左右到揚州賣畫,雖得鹽商馬曰琯助濟,提供棲身之處,然他時運不濟,賣畫生活並不如意,54歲時左眼病盲,67歲時雙眼全瞎。除了繪畫之外,他擅作詩,還出版了詩集。汪士慎工畫竹梅,並有多本花卉冊頁創作,設色、水墨皆具。本次展出其水墨《花卉圖》冊,全冊以清淡筆墨寫折枝花卉,包括牡丹、海棠、萱草、梅花、石榴花、藤花、水仙、玉蘭、蘭花、桃花,每幅僅畫一二枝,極為雅秀。此冊中有勾花點葉、沒骨花葉、花葉雙勾等筆法搭配,展現不同的花卉風姿。牡丹、萱草、玉蘭(圖8)等花朵以淡墨清勾,具有陳淳的小寫意風情;梅花、石榴花、藤花、蘭花、桃花(圖9)等花葉枝幹皆採沒骨畫法,在清淡中分出深淺層次;水仙花葉都用清勾,極為清雅。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8。汪士慎,《花卉圖》冊之《玉蘭》,清,北山堂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編號:1998。0058)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9。汪士慎,《花卉圖》冊之《桃花》

汪士慎此冊構圖擅用留白,並強調各種花卉獨特的身姿。第一開中右下角盛放的牡丹僅見巨大的花朵與旁葉,不見枝條,採用特寫式取景,著意強調層層花瓣的華麗感;第八開玉蘭枝幹橫出畫幅下方,僅一朵盛放,兩朵含苞,畫幅上方大量留白,更顯清幽。

自造風格,奇古雅拙

金農年少時便以詩聞名,受到不少名家讚賞。他於35歲初到揚州,結識了風雅愛才的馬曰琯兄弟,經常往來,又因此認識了馬家住客與常客,與汪士慎和高翔相熟。一年後他離開揚州,四處浪遊,幾年間仍多次回揚州暫居,與文友于馬家的小玲瓏山館聚會,又認識了鄭板橋併成為好友。他也曾與友人赴京應試,卻無緣上榜,此年他已年屆50。往後他多來往於杭州與揚州之間,直到64歲才定居揚州,是他書畫創作突破自我的重要時期。金農一向好研究金石,又以隸書見長,爾後受《天發神讖碑》影響,自創奇崛書體“漆書”。他50歲左右開始畫梅,60歲才開始畫竹,為此,他在居所周圍種了百竿修竹、數十株梅,以造化為師。

本次展出的《墨竹圖》軸(圖10)即是金農的墨竹代表,他以金石氣力寫竹,竹葉較短而緊簇,拙有天趣。本幅畫上自題道出金農學畫竹的歷程:“餘六十歲後始學畫竹。前賢竹派不知有人,宅東西種植修篁,以千萬計。每當高舂夕晡時,就日影寫其狀,即以此君為師也。”他不因循前人畫法,而是觀察夕照時的竹影形象,再以個人筆法寫出,和其書法同具“奇古雅拙”之姿。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揚州八怪”

10。金農,《墨竹圖》軸,清,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文∣李如珊

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李如珊,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在古代藝術時空裡遊園、驚豔,於文字間曼舞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丁家桐、朱福烓,《揚州八怪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莊素娥,《高鳳翰繪畫研究》,臺北:藝術家出版,1996年

3。陳明剛、林木著,《李鱓李方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歐陽雲編,《揚州八怪繪畫藝術讀解與鑑賞》,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中國版2019年10月刊。原標題為《 清逸奇趣 雅俗共賞北山堂藏畫中的“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