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這個問題是很多朋友與非專業人士的共同問題,尤其看著各大名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拍得高價,還有的會過億時更是費解,怎麼看也不知有啥好的,從而心生疑問,是不是都是炒作的啊。

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並不能以點蓋面,只要是有價值或有潛力價值的東西,炒不炒都會有人競拍的,更何況拍場裡行內高手很多,你走實還是玩虛,高手們心裡都跟明鏡似的。所以說到根上還是不同國畫自身的藝術魅力價值決定著最後不同的結果。(當然時運等因素的影響也有一部分)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那究竟國畫魅力在哪那?

這個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國畫之道也是浩如煙海的,為大家理解方便先不做學術性論述了,我們可以從大眾的直觀感受上來簡述下。

要真正瞭解我們國畫的魅力,首先要討論幾個問題

大家喜歡國畫還是喜歡西畫呢?

答案肯定是各有所愛的,但我們知道目前總體比率來講西畫的大眾接受性更高些,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像”跟照片似的,再說白點,能看得懂。那為何國畫不朝向這個角度發展那?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鞏大川作品大寫意猴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中西方文化差距的問題。簡單概括西方的繪畫以求似(像)開始,而國畫是以“似與不似”開始的。國畫的審美正如白石老人所言::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似”就是表面看起來的像,多以豪華絢麗的視覺傳達性來刺激你的眼球,刺激你的神經,從而獲得了對世界人生更多“假的感覺”。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小虎大寫意《遙思》

而“似與不似”猛看挺像,後看不像,細看跟真實的根本不一樣,後再漸漸的令人心神往之,久久不得自拔。因為那才像極了我們的人生,生活的表象與生活的本象是不盡相同的。而在“看似不像”的國畫藝術中,又能回味或找到那失去而嚮往的“真實感”。

而這股在似與不似中體現出的“真實感”,國畫傳統中把它稱之為“意境”。

從19世紀末,西方也開始發現了它的重要性,從而走向了各種新型流派的創立。正如畢加索對張大千而言:若把中國的藝術比作精美麵包,歐洲的藝術的不過是麵包屑罷了。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鞏大川寫意猴作品

其實國畫藝術與繪畫是有極大的差別的,繪畫是把“有”畫出來,國畫藝術是把“有無熔鍊再皆化出來”,這正如那《不射之射》影片中闡述的道理一樣:至言為無言,至射為不射,不射之射。

我們並不需要討論孰高孰低,畢竟蘿蔔鹹菜各有所愛。但如果把中西方藝術比作衣服,那國畫藝術對於國人來講,穿起來更合身吧,畢竟骨血之中一直流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虎名家鞏大川作品

那我們如何較為簡單的來了解這“意境”那?

在如今西方藝術的發展也在直追猛趕,對於“意境”的理解多以體現“某種思想”的方式展現,無論在印象派、後印象派、抽象派、超現實、行為藝術等中,都難以得到準確的闡述,可以說各有一家之言。

其實對於“意境”的理解,個人認為還是中華文化對其闡述更合理些。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鞏大川寫意猴作品

那就是:一切合乎於道。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是修身的主流,但與其並駕齊驅修行方式便是:琴棋書畫。而這一切的修行成果都要建立在“合乎於道”的基礎上,所以國畫中的“意境”可以說是你修行的道的呈像。而某一群人喜歡欣賞某種藝術形式或作品魅力的表達,便是與創作者所闡述的道,而志同道合者也。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

所以這也就較容易理解為何從古至今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要在家或重要場所掛不同題材的國畫了,因為各國畫中的“意境”直接體現個人修為的境界。人卻只有境界的提升才能真正的解放自我,擴充套件眼界,提高格局,處事雄圖遠謀、附有包倉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而後在實踐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什麼才是國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