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走月亮陸琴華

昂頭的意思是不是仰頭

我小時一到中秋晚上,家家戶戶似乎不做飯,最多做點稀粥什麼的打打牙祭。原來中秋晚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大都以月餅為主食。是啊,油汪汪,香噴噴,甜絲絲的幾塊月餅一下肚,就是山珍海味也沒了胃口。記得爸爸吃過月餅,抹抹嘴角,對媽媽說:“我走月亮了。”走月亮就是結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

那時莊後面有一大片樹林,楊樹、柳樹、榆樹等什麼都有,一棵棵,一排排,密密匝匝,不透風。風一吹,嘩啦啦響。有個比爸爸還年輕的漢子是這片樹林的主人,俗語也就是看樹的。別看這個漢子比爸爸還年輕,其實身體一點兒不好,也就是個殘疾人──腿腳不方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他來這兒看樹,是生產隊對他的照顧。爸爸走月亮竟然來到這片樹林裡找這漢子玩了。那時漢子在月光下正吃月餅,見爸爸來了,就搬出一張小桌子放在他的小屋門口,擺上兩個菜,跟爸爸喝起酒來。爸爸對那漢子也不薄,把隨身帶來的一捆老菸葉送給了他。月光透過樹林灑到爸爸和那漢子身上,依稀有一種朦朧的感覺。我想:爸爸和那漢子在月光下推杯助盞,是不是有點王羲之他們流觴曲水的情趣呢?

清顧祿《清嘉錄。走月亮》:“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後來我看了書上的記載,才知女性是中秋節裡走月亮的主角。有詩為證:“中秋木樨插鬢香,姊妹結伴走月亮。夜涼未嫌羅衫薄,路遠只恨繡裙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莊上尼姑庵、和尚廟已經不復存在,可是每年的中秋月亮還在。大姐走月亮了,會跨過莊前那座十幾米寬的橋來到一個名叫南沙灘的地方。等到大姐來到那兒了,南沙灘已經有了不少人,這些人大都跟大姐年齡差不多大。有的就著月光納鞋底,有的就著月光嗑瓜子,有的就著月光梳理頭髮。還有的跟大姐她們年齡差不多大的男人。這些男人在大姐她們面前使出渾身解數,表現自己。那時我讀小學三、四年級,懵懂之中覺得那些小夥子有獻媚之嫌。會吹笛子的,就把一支笛子橫在嘴上,搖頭擺尾。會拉二胡的,就把二胡擱在大腿上左右開弓。會吹嗩吶的,更是昂首挺胸,跟充足氣的橡皮人似的,前俯後仰。也有的啥樂器也不會,就會放開喉嚨隨著樂器奏出的旋律依依啊啊唱著什麼。大姐性格比較內向,初中一畢業回到生產隊裡幹活了,天一黑,往往跟冬天的青蛙似的蜷縮著不出門。有了走月亮的習俗,大姐也就加入到這走月亮的行列裡來。“竹林深處有籬笆,籬笆難擋笛聲轉。笛聲換來知音笑,笑語暢懷凝筆端。”一陣笛音悠悠響起,那是名叫栓子吹出來的。當栓子一曲吹完,又要吹奏第二首曲子時,大姐抑制不住激動和興奮的心情,把上初中時老師教的詩說了出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大姐這一誇,竟然誇出後來的一段姻緣,也就是大姐和栓子從此戀愛了。

世上三樣狂,猴子學生和綿羊。那時我爬高上低,正是討人嫌的年齡。看見爸爸走月亮了,看見大姐走月亮了,也不甘寂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莊子中央有一棵老柳樹,伸開雙臂都摟不過來,我們就到那兒走月亮。那萬千枝條垂到了地上,我們鑽進去,猶如來到青紗帳和甘蔗林,透過縫隙,仰頭一望,天上的月亮閃爍不已,似乎動著一張小嘴在品嚐人間月餅。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中秋走月亮,走出了情趣,走出了溫情,甚至走出了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