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法名家都把這個字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終有所成

學習書法有沒有規律可言?當然是有的。古人在學習書法時,也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學習的。只不過,在有了楷書以後,更多的人則是以楷書為學習的基礎。北宋時期的書法名家米芾在剛開始學習書法時,就是以唐人的楷書為師法物件,他學過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人的楷書,而南宋至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學習書法時,也是以楷書為學習的基礎,他對楷書的學習,則是以“永字八法”為根基的。

古代的書法名家都把這個字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終有所成

提起“永字八法”,很多人都知道它,“永字八法”當中包含了書法中八個主要筆畫的寫法,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即:(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即點→橫→豎→撇→捺→勾→挑→折的筆畫順序。

古代的書法名家都把這個字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終有所成

相傳,在東晉時期,王羲之也在早年的時候就以“永字八法”為基礎學習書法,有人說,他在練習“八法”的過程時間長達3年之久,也就是說,王羲之就一個“永”字,就寫了3年時間,可見他對書法學習的耐心和信心是勝過常人的。《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意思是說,王羲之用了十五年時間,專攻這個“永”字的寫法,只有懂得了這個字,其它字的寫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古代的書法名家都把這個字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終有所成

後來,王羲之將這個“永字八法”的方法一直傳授下來,到了他的第七世孫智永時,也對“永字八法”作為學習書法的秘笈,精心學習,並且發揚光大。據說,智永為了學習書法,曾立誓學不好書法不下此樓,“退筆冢”的記載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學習書法的故事。後來,智永終於將“永字八法”整理出來,但他卻把此法傳授給了唐初書法家虞世南等人,而虞世南經過學習和體悟後,後來也成為了一名大書法家。

古代的書法名家都把這個字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終有所成

唐代書學家張懷瓘說,“八法”起源於隸字(八分書或楷書),“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這就是學書者為什麼總是要以“八法”為學習基礎的原因了。後來,顏真卿、柳公權,以及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等人,都在兒童少年時代均以“永字八法”為學習的基礎,他們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個人的“八法”之妙,如“顏體八法”、“柳體八法”、“趙體八法”等,這就是學習“永字八法”所帶來的效果。傳說,趙孟頫在早歲的時候就“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想,並且從”八法“處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以至於成為”楷書四大家“之一。

古代的書法名家都把這個字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終有所成

“永字八法”,由一個“點”開始,引出了其它筆畫的寫法,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由小到大的體驗,更是前人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也是後世學習書法的必備教材。有的人可能覺得,學習書法必須要從“永字八法”開始嗎?這個問題雖然要因人而異,但很多學有所成的人,卻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因為他們從這裡體悟到了書法的真諦以外,還懂得了書法的所有筆法都包含於其中,故而使書法學有所成,歷史名家是如此,何況乎我們呢?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寫出楷書的靈動感?這些方法會助你一臂之力

從絞轉到提按,論楷書的前世今生及筆法的變化關係

顏真卿寫這幅楷書名作時用了三種筆法,個個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