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榨菜上熱搜,它背後的涪陵不簡單

價廉物美的榨菜,最近搖身一變,成了“高攀不起”的奢侈品。

有才的網友雲:“以前沒錢吃榨菜,現在沒錢吃榨菜。”

就在涪陵榨菜宣佈各品類上調價格3%-19%後不久,更驚人的訊息來了:還有每盒價格1521。90元的五年沉香榨菜,摺合每斤高達845。5元!

“五年沉香”到底是什麼意思?據說沉香榨菜複製了巴國古法醃製工藝,叫做倒匍壇沉香。要以2月份江風自然脫水,醃榨後要用河沙封壇倒置沉入烏江底,進行自然醞釀,全程均為純手工製造,至少3年才能釀成。最長的一種極品沉香榨菜,要釀製8年以上方能上市。另外,這種超豪華榨菜的保質期僅有16個月。

近日,“高階禮盒”在京東、淘寶官方旗艦店已經下架。但在蘇寧等平臺上,涪陵榨菜五年沉香禮盒仍顯示有貨,不過銷量和評價為零。

而涪陵作為“榨菜之鄉”,也在一夜之間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榨菜文化以外,這裡還有巴枳文化、白鶴梁題刻文化、易理文化。這四大傳統文化構成了涪陵獨特傳奇和魅力。

天價榨菜上熱搜,它背後的涪陵不簡單

美食之都巴國故里

巴國,是周朝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涪陵是巴國故里,古名為枳,因為當地枳樹豐茂而得名。

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國先王陵墓多在枳”。巴國開國之君廩君率部落沿夷水(今湖北恩施清江)而上進入川東,最初的都城設在涪陵。涪陵因此成為巴國古都。因為自古以巴國貴族墓地眾多而聞名,其地名中的“陵”字即是此義。

遠古時期的巴人就很愛鑽研美食。相傳有個叫菹的巴人,善庖廚。他最先發現用製鹽的滷罐盛魚,能令魚肉不腐,就大膽嘗試將易腐爛的食物如野菜、獸肉等皆以鹽塗抹,依然久放不腐。涪陵榨菜的原料是青菜頭,又叫翡翠頭。菹將野生翡翠頭也用鹽醃製,味道鮮美,又嫩又脆,一時間廣為流傳,成為巴人的主要食物,這便是醃菜的雛形。菹被視為醃菜的祖先,他創制的醃菜也被命名為“菹”。

“菹”在原始的商品交換中,逐漸傳入蜀、楚、秦等國,成為比鹽價值更高的產品,甚至登上了貴族的餐桌。周朝宮廷御膳有“三羹五齏七菹八珍”,其中“七菹”是用韭、菁、苑、葵、芹、萡、筍製成的菹,也就是各種醃菜。

道光年間就有了涪陵榨菜的雛形,《涪州志》中有記載:“青菜有包有苔,漬鹽為菹,甚脆。”

天價榨菜上熱搜,它背後的涪陵不簡單

青菜頭

天價榨菜上熱搜,它背後的涪陵不簡單

涪陵菜農醃製收穫的青菜頭

天價榨菜上熱搜,它背後的涪陵不簡單

清朝光緒年間,涪陵的青菜頭大豐收,一家名為“榮昌園”的醬醃菜商行倉庫內青菜頭堆積如山,大師傅乾脆按照大頭菜的全形醃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醃菜。為了減輕重量便於運輸,大師傅在初醃過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取鹽水,不料壓榨後的青菜頭較之前更加脆口,經過木箱壓榨出鹽水後的醃菜就叫做“榨菜”。大名鼎鼎的涪陵榨菜因此誕生,廣銷往沿海各省,獲利可觀,後來運往南洋各地,迅速形成產業化。

書法長廊白鶴梁

在涪陵,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水文遺址已在江水中沉浮、隱現了數千年。它就是白鶴梁,古稱“ 巴子梁”。這是一道長約1600米、平均寬15米的天然石樑,因長江水的沖刷分割成了上、中、下三段。

天價榨菜上熱搜,它背後的涪陵不簡單

重慶兩江風景

白鶴梁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相傳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號爾朱真人。爾朱得道後,一次和漁人佐酒暢飲,酩酊大醉後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在三峽大壩水庫區建成之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白鶴梁就會露出水面,人們呼朋喚友、泛舟而往,江面一時熱鬧非凡。在白鶴梁上游春修禊,成為涪陵流傳千年的民間風俗,歷代文人墨客都要在此觀景攬勝、吟詩作賦,再請石匠題刻於樑上。從唐至今1200餘年的文字題刻170餘段就鐫刻於其上,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白鶴梁題刻。

樑上不光詩文磅礴,書法更是精美絕倫,字型篆、隸、行、楷、草皆備,風格顏、柳、歐、蘇俱全,可以說是一條精美的書法藝術長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宋代黃庭堅的題刻。當時他被貶涪州別駕,遂自號“涪翁”。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56歲的黃庭堅獲赦東歸,臨走前於石樑題下“元符庚辰涪翁來”。

除了遊春賦詩,涪陵百姓還有“ 樑上求子”的習俗。人們在白鶴梁上還題刻了兩面觀音像。其中便有一面“送子觀音”。

白鶴梁題刻就像一部特殊的歷史簡牘,記載了各個歷史時期發生的故事,古涪陵及周邊地區的行政變化官員排程、水利建設的具體情況,甚至是某些年份的災荒或大豐收都能在白鶴梁上找到記錄。

諸多題刻裡,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記載了自唐代以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變化,樑上的雙鯉石魚是全世界唯一以魚眼作為觀測記錄枯水水文資訊標尺的記錄。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白鶴梁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1994年現代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啟動施建,長江水位隨之上漲,白鶴梁將永沒於40米深的水下。為了保護這一古老的水文遺址,國家採用了工程院院士葛脩潤提出以“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遊客需要乘坐91米長的隧道式自動扶梯進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平長廊,到達位於長江水下近40米深處的參觀廊道,近距離觀賞這座神奇的“水下碑林”。

程朱理學發祥地

鮮有人知道,宋代理學重要的奠基人程頤曾被貶涪陵四年。這段特殊經歷,也讓程頤推動了巴渝地區尤其是涪陵文化學術的發展。

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年過花甲的程頤被“轉送涪州編管,以示懲艾”。涪州就是現在的涪陵。宋代官員獲罪,輕者送至某州居住,稍重者稱“安置”,最重者即為“編管”。編管是在指定地方受到地方官員的約束,不能自由行動。

據《輿地紀勝》和《涪州志》記載,程頤編管涪州期間曾在北巖研究,於宋元符二年完成《伊川易傳》,也稱《程氏易傳》《周易程氏傳》。這是程頤積平生學《易》所得而撰述的理學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在程頤的引領下,形成於兩宋交替時代而極盛於南宋的易學“涪陵學派”,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也對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程朱理學”的形成起到了承傳的作用。

身在涪陵的程頤亦不忘培養人才,他在北巖普淨禪院開設學院,傳播理學,使涪州北巖成為文化勝地,慕名前來的求學者絡繹不絕。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曾在北巖與程頤相會,探討學問,併為程頤講學地題名“鉤深堂”,以贊其講學之精深獨到。鉤深堂在明代嘉定年間被擴建為北巖書院,又在清乾隆年間被改為鉤深書院。清光緒年間,它被改辦為涪州官立師範中學堂,成為涪陵現代教育開端。

程頤去世後,他的學說由再傳弟子朱熹繼承和發展,形成南宋以後封建王朝在思想上長期保持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因為程頤,涪陵不僅成為易學文化最重要的傳播地之一,亦成為程朱理學重要的發祥地。

程頤在北巖辦學之舉,無異於給當時的涪州種下了一顆教育的火種。今天的長江師範學院、涪陵中學、涪陵五中等多所學校,均與北巖辦學有淵源。被貶涪陵,也許對程頤個人是不幸,對涪陵文化的發展,卻是大幸。

圖片來源:重慶釋出公眾號

更多閱讀

分享收藏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