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梨的邏輯

有個老鄉在集市上賣梨,他的梨顆粒飽滿,很甜,所以價格也挺貴。集市上來了一個衣裳襤褸的道士,走到老鄉的攤位前和他討一個梨,這觸了老鄉的黴頭,老鄉生氣地趕他走開,道士說,你那有上百個梨,給我一個也損失不了多少啊,即使不給也不用生氣吧。周圍的人聽見了喧譁,就圍過來看熱鬧。這是清朝時期的故事,可見幾百年來,人性並無大的改善,雖然科技已經天翻地覆。有圍觀就有議論,大家紛紛表示了看法,覺得老鄉應該送給這個道士一個梨,因為老鄉相對道士富足。無疑這有點道德綁架,老鄉的梨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他辛苦販來的,道士四肢健全,憑什麼給他呢,給了他,其他和尚,乞丐來了怎麼辦?市場管理員息事寧人,出錢買了一個梨送給了這個道士,誰知道士卻大聲說,鄉親們,我沒有那麼吝嗇,我有好梨請大家吃。圍觀的人說,既然自己有梨,怎麼還向人討要梨吃。道士說,我就是用這個梨的梨籽來種梨請大家吃。很快他把梨吃得只剩下籽,挖了坑,埋下。有人從街邊店鋪拿來了熱水澆灌下去,令大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梨籽很快發芽長大,枝繁茂盛,開花結果,長了一樹顆粒飽滿的梨,道士摘下梨分給了圍觀的人群,賣梨的老鄉也看得很投入,看到大傢伙吃的梨和自己賣的梨很像,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梨都不見了,這才醒悟,道士用了法術把自己的梨都發給了大家了,非常生氣,急忙尋找道士,但卻再也找不到了。集市上的人們邊吃著梨,邊大聲笑話這個老鄉。

蒲松齡編撰這個故事,想必是要勸勉大家同情弱者,多做善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如現如今新聞裡報道的公交讓座問題,本意也是讓大家不以善小而不為。但是,即使不行小善,也不至於該有損失慘重的報應。

道士的法術也不應該用在販夫走卒身上,家有萬貫,誰願意在集市擺攤設點沒日沒夜?眾生皆苦。坐在公交車位置上的可能是一天都沒有時間坐下的超市人員,也有可能是996的碼農,發愁今天考試的學子。。。

蒲松齡這篇勸世文章有點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