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床、宴客、如廁、洗衣:英國人的房子裡藏著一部趣味生活史

最有趣的歷史,也許就藏在房子裡。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莫過於下班回到家,卸下一天的疲憊,舒服地窩在沙發裡,刷刷手機,看看電視,或者什麼都不做,純粹地放空自己。“家”的實體承載物往往是一處小小的房子,它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劃分“公共生活”與“個人生活”的界限。

有時,我們也忍不住想問:古代人的家居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的飲食起居和我們今天有哪些不同?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又有那些改變呢?

英國曆史學家露西·沃斯利在《如果房子會說話:一部家的秘密歷史》中,將時間線拉回到中世紀至20世紀的英國,用生動幽默的文字帶我們走進當時人們的居所,參觀他們的臥室、廚房、客廳、浴室,事無鉅細地呈現不同時代的生活樣貌。

鋪床、宴客、如廁、洗衣:英國人的房子裡藏著一部趣味生活史

這些細節包括了當時人們怎麼刷牙、怎麼鋪床、如何洗澡、用什麼樣的廚具準備食物等等,乍看起來都是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但也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構成了鮮活的歷史樣本。

01?缺乏“隱私”的臥室:從穿衣到鋪床,都不輕鬆

在電影《至暗時刻》中,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天是從床上開始的,僕人端來精緻的早餐和威士忌,他在用餐的同時,還要向新來的打字員口述信件。

他的生活和工作在同一間臥室裡進行,似乎少了一些“隱私感”。事實上,20世紀之前的英國,“隱私”和“分隔”的概念沒有受到普遍重視。

鋪床、宴客、如廁、洗衣:英國人的房子裡藏著一部趣味生活史

對於歐洲王室和貴族來說,從清晨起來的穿衣,到就寢前的鋪床,都是一個“多人參與”的過程。

貴族們每天清晨起來都有一個穿衣儀式,從內衣到外套,都有專門的侍從負責。考慮到更衣的時間比較長,國王會一邊更衣,一邊和廷臣們交談。出身於馬爾巴羅公爵世家的丘吉爾,即使成為英國首相之後,也時常在洗澡時跟下屬說話,方便隨時安排工作。

在宮廷中,為王后更衣的常常是貴族女眷,她們以能夠親手為主人穿上衣服而自豪,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遠在奧地利的茜茜公主,從小的成長環境無拘無束,在嫁入皇室之後,她對必須由侍女為她穿上所有衣服的規定感到十分不適應。

今天只需要花費幾分鐘的鋪床,在當時同樣是要經歷繁雜的流程。

維多利亞時期的床鋪就包括“一個床架、一層厚厚的亞麻床單、一張馬鬃床墊、一張羽絨床墊、一條底層床墊、一條底層床單、一條下層床單、一條上層床單、三或四條毛毯,還有鳧絨被套和枕頭套”。

鋪床、宴客、如廁、洗衣:英國人的房子裡藏著一部趣味生活史

英國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為了避免床鋪潮溼帶來傳染病菌,僕人們每天都要重複把這十幾層床品收起、再鋪好的流程。

這一苦不堪言的工作,直到20世紀初期羽絨被的發明才得以解脫,人們發現羽絨被既輕巧保暖,而且大大提高了鋪床效率。一家名為Habitat的床品公司趁勢推出了“十秒鋪床”的概念,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到了平民階層,他們的臥室就更加擁擠不堪了,這也影響到了他們的睡眠習慣。

一方面,多人同寢很常見。19世紀初期,愛爾蘭地區的家庭成員通常睡在同一間臥室,按照排行順序決定就寢的位置。一些旅館中的床鋪的體型巨大,可以容納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同時使用。

另一方面,在蠟燭普及之前,冬季有著長達十幾個小時的黑夜,人們的睡覺時間被分成了兩段。在結束“第一段睡眠”後,人們可能起來喝水或者做一點簡單的家務,比如把髒衣服泡到水裡或者準備“煮麥芽酒”等。

02 “社交中心”客廳:財富與品味的集中地

在一個房子中,客廳承擔著社交場所的職能。在以17、18世紀為背景的英國影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年輕的女主人公在鋼琴前演奏音樂,身邊有俊美的青年隨節拍唱歌,周圍還有不少人側耳傾聽,壁爐裡溫暖的火光,更加烘托出歡樂的氣氛。或者是晚餐過後,衣著考究的紳士和淑女圍坐沙發前閒聊,談一談時下流行的事物,說一說身邊又有哪些傳聞和八卦。

鋪床、宴客、如廁、洗衣:英國人的房子裡藏著一部趣味生活史

但客廳的功用並不僅限於此,它還是彰顯主人品味和財力的一張名片。

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的財富分配結構發生變化,新興資產階級擁有了更多的財富。金錢的驅動之下,房子的建築風格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從洛可可式到中式園林風格,都有忠實的擁躉。

在客廳的裝潢上,一些新興富豪開始大量購買名貴的瓷器、奢侈的傢俱、訂購名畫家的作品等,把房子裝飾得滿滿當當。客廳自然是重中之重,每一個來到家裡的客人都會眼前一亮,在心裡感嘆:“哇,真的很有錢”。另一部分人走向了“精英主義”的道路,強調以品味取勝,而不是物品的堆砌。

在喬治王朝時期,由於桌布的大流行,政府甚至專門徵收“桌布稅”,從桌布的銷售額中分得一杯羹。

到了維多利亞時期,作家王爾德等人逆社會風尚而動,呼籲人們關注“屋舍之美”,用簡潔、真實和樸素取代以往的浮誇、奢華之風。

王爾德的名言之一“凡是你不覺得有用或美麗的,就別放在房子裡”,和如今備受推崇的“斷舍離”理念有幾分相似。後來興起的藝術工藝運動注重具有個性的手工製品,而不是工廠機器大規模、批次化生產的產品,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認同。

對於即將走入婚姻殿堂的女性來說,客廳則有更深層次的意味。她們生活中的樂趣之一就是佈置會客廳,市面上也有書籍指導她們“理想的客廳”應當擁有哪些物品。

03?如廁、洗澡、洗衣:技術進步與生活便利度

房子的秘密,並不侷限於臥室和客廳,浴室和廚房也在時代變遷中經歷了諸多變革,其中技術進步的力量不容忽視。

在抽水馬桶出現之前,如廁用具是和階級地位緊密掛鉤的。

以都鐸王朝時期為例,王室成員和貴族可以使用高階的便座,上面有精緻的鎏金裝飾,鋪上厚厚的墊子,表面則是溫暖舒適的天鵝絨。擁有獨立房間的大臣多使用便壺,僕從們就只能去臭氣逼人的公共廁所了。

18世紀末期,抽水馬桶開始在英國流行開來,但這一時期仍然有許多的衛生隱患。

因為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不僅造成空氣汙染,更汙染了飲用水源,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在幾次瘟疫大流行中,水質問題是罪魁禍首之一,但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察覺到霍亂與水源之間的關係。直到19世紀下半葉,在巴澤爾杰特工程師的帶領下,著手建設城市中的下水道系統。

“抽水馬桶+下水道”的組合不僅解決了人們的如廁問題,而且城市汙水橫流、臭氣熏天的局面也成為了過去。除了馬桶,排水系統的完善和熱水器的發明,使得人們可以在家享受熱水澡。

鋪床、宴客、如廁、洗衣:英國人的房子裡藏著一部趣味生活史

需要指出的是,技術進步提高了生活的便利度,但並不是每一項技術都能迅速得到推廣。

早在1667年,約翰·霍斯金斯爵士就曾經提出洗衣機的設計理念,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僕人的薪資水平很低,即使是普通家庭都有能力僱傭幾個僕從做家事,因此,他的發明並未受到重視,直到百年之後才重新被人提起,並且付諸現實。

建築,是凝固於磚塊和泥土中的歷史。房子之於人的意義,除了遮風擋雨之外,還融入了豐富的生活細節。

從中世紀到維多利亞時代,從戰爭頻仍的混亂時期,到黃金時期的大英帝國,英國人的房子無聲矗立。它們見證了王朝更替的大事件,參與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重要時刻,更用鮮活的故事展示給我們一部社會結構與家庭生活方式的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