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東漢末期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集團一統北方的基礎,可以說是影響曹操一生的關鍵之戰,不過在官渡之戰前,濮陽之戰才是曹操真正的生死戰,如果不是在和呂布僵持了一年多的戰事中獲勝,曹操只不過是歷史上勉強留下名字的人物,成為不了曹魏的武帝。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因父親曹嵩在陶謙的徐州遇害,有說是陶謙故意為之,有說是陶謙部將貪財所為,但是這對曹操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給了曹操第二次大舉討伐陶謙的藉口,由此曹操再度集結兗州精銳部隊東進征討徐州,而這時候,曹操任命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人聯合呂布攻取兗州,曹操後方大亂。

在這個時候,處於徐州前線的曹操不得不撤軍,而這一撤軍,呂布屯兵於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而曹操的根基只剩下三城,鄄城(山東鄄城縣)、東阿( 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五十里阿城鎮)、範縣(今山東梁山縣西北範城)。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由此曹操和呂布爭奪兗州的濮陽之戰爆發,在這次持續了一年的戰爭中,曹操險些喪命,也有過兩次錯誤的決策,但是都被謀士否決了,這成為曹操最後奪回兗州的關鍵。

當時的情況是,兗州其實是分為大塊,也就是割據濮陽一帶的呂布,佔據三城的曹操,以及其他兗州各縣,“

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

”,當呂布進入兗州初期的時候,各地郡縣大多反叛曹操,但是這裡要注意的是,響應呂布不代表支援呂布,大部分人都是希望渾水摸魚,謀取利益。

翻看三國志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公孫瓚打袁紹是,冀州多有反叛,袁紹打曹操,曹操地盤上多有反叛,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後,袁紹地盤也是多有反叛,可以說在那個時代,見局勢不利,郡縣反叛的事情經常發生,所以會所兗州除曹操和呂布能夠實際掌控的地盤外,其他郡縣大多是處於自立狀態,不是真心追隨於呂布或者曹操的。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相對來說曹操有快速奪回兗州的意願,所以說在興平元年(194年)八月,曹操率主力部隊西進,目標直指濮陽,也就是呂布的根據地,曹操並沒有把首要軍事目標放在其他反叛的郡縣上。

在第一次征討呂布的戰爭中,曹操是想要一戰定全坤,一勞永逸解決呂布的,可是結果是事與願違,呂布所部仍然保有著強大的戰力,尤其是騎兵戰力,這是曹操最不具備的。

《三國志.典韋傳》布有別屯在濮陽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襲,比明破之。未及還,會布救兵至,三面掉戰。時布身自搏戰,自旦至日昳數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陳,韋先佔,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會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當時曹操率部先行攻克了濮陽西塞,也就是呂布在濮陽以西建立了一座營寨,顯然這就是為了遏制曹操攻城的,濮陽城和西塞可以遙相呼應,有西塞在,曹操無法全力攻城,而曹操若是去打西塞,那麼呂布的騎兵部隊可以快速馳援,這可以讓呂布佔據優勢。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不過曹操也不傻,選擇了先行夜襲西塞,這使得曹軍在呂布主力部隊到來前攻克了這座營寨,不過呂布的騎兵部隊反應速度夠快,所以說曹軍並未來得撤離,只能強行去抵擋呂布援兵的衝擊。

這個時候是典韋率敢死之士擊退了呂布的援軍,曹軍這才得以保全,撤退後重整旗鼓,曹操也可以集結部隊圍困濮陽城。

《三國志.武帝紀》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獻帝春秋》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軍敗。布騎得太祖而不知是,問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太祖而追黃馬者。門火猶盛,太祖突火而出。

在圍城戰中,歷史有兩處的記載,《三國志》中記載了呂布曾經趁曹軍剛圍城之機,率領騎兵部隊突然殺出,擊潰了曹操當時能夠依賴的青州兵,結果青州兵戰力的確不行,歷史上青州兵搶劫的事情也有,但是說打過什麼硬仗,就沒有可以說得了,曹操在混亂中也是受了傷。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不過在《獻帝春秋》中曹操所遭遇的困境就更惡劣了,也就是濮陽城內田氏假意投誠,打開了濮陽城東門,引誘曹軍入城,曹操為了鼓舞氣勢還自己焚燬了東門,但結果一頭撞進了呂布的包圍圈,大敗虧輸,自己也險些喪命,還是說謊欺騙了呂布計程車卒才逃出來的。

這裡個人認為呂布騎兵抓住了曹操,沒認出來曹操有些假,因為即便他們沒見過曹操,但是曹操身上的鎧甲佩劍等都必然和普通士卒不同,呂布軍計程車卒不會傻到連這一點都分辨不出來,所以說曹操應該就是趁亂跑了出去,但是這是在整個濮陽之戰中,曹操最危險的一次,可謂險些喪命,畢竟當時他和城外的主力部隊已經失去聯絡了啊。

《三國志.程昱傳》太祖與呂布戰於濮陽,數不利。蝗蟲起,乃各引去。

最後曹操攻城不下,加上鬧起了蝗災,曹軍缺糧,只能撤軍,呂布也得以繼續割據濮陽和曹操對峙。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這個時候是曹操的低谷期,經歷戰亂的兗州殘破不堪,加上鬧起蝗災,攻打濮陽,白白折損了兵力,濮陽的呂布依然是自己強大的對手,曹操可能在這個時候,沒有那麼多傲氣了,而袁紹也是直接“打來電話”。

袁紹:曹操,瞧你現在的慘樣,跟我混吧。

曹操:我……考慮考慮。

程昱:

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

當時袁紹雖然名義上是聯合,但是聯合個啥啊,傻子都知道,當時袁紹勢力強,袁紹能願意和曹操平分天下,袁紹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把曹操當做自己的下屬,這個身份還是要說明的,而曹操見兗州無法立足,又打不過呂布,也就想要答應袁紹,這是曹操在整個濮陽之戰中,第一個重大錯誤的決策。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因為袁紹是什麼人,不是說他真的像演義中那麼心胸狹隘,而是說曹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袁紹怎麼會留下一個潛龍在自己身邊,下殺手是在所難免。

但是遭遇挫敗的曹操是有意答應袁紹的,好在曹操是被程昱勸阻了,當時曹操還有萬餘規模的軍隊,文臣武將具在,還是有希望的,文臣有荀彧、程昱,武將中主要將領,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都參與了濮陽之戰,也是拿出了家底,

《三國志.夏侯惇傳》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

。夏侯惇也是在濮陽之戰中受的傷。

可見曹操集團,文武集團尚追隨於曹操,還能再戰,這是曹操能夠堅持下去的一個原因,雖然他慘敗如此,但是仍有追隨於他的人心。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所以曹操經過數月的調整,再度徵集部隊,征討呂布,而這一次曹操沒有直接撲向濮陽,而是選擇先行肅清兗州其他呂布掌控的郡縣,兩個主要目標就是定陶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鉅野(今山東省鉅野縣北五里)。

顯然這一次,曹操心不急了,採取了先易後難的打法,個人認為定陶、鉅野兩地應該是曹操第一次征討濮陽失利後,呂布趁機派兵擴張的地盤,在第一次濮陽之戰中,這兩個城池應該還不是呂布的地盤。

戰事初期,曹軍節節勝利,在呂布援兵尚未抵達之時,曹軍連克兩地,肅清了濮陽外圍呂布的勢力,此時曹操又有了新的想法。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三》操軍乘氏,以陶謙已死。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

在曹軍接連攻克定陶、鉅野兩地後,曹軍進軍到乘氏(今山東鉅野縣西南五十里),這個時候曹操在兗州的勢力贏強於呂布了,呂布的勢力範圍還是在濮陽一帶,而曹操則是基本上奪回了濮陽一帶之外的地盤,曹操自認有些底氣了。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所以說曹操想趁著大勝呂布之機,東進攻打徐州,畢竟之前就打了徐州兩次啊,曹操太想得到徐州了,而當時陶謙剛掛不久,劉備接掌了徐州,徐州人心未定,曹操認為這是個機會,但是同樣也是危險啊。

說實話,曹操若是在尚未擊敗呂布之前就去打徐州,那麼結果就是造成兗州第二次大亂而已,呂布必然再度趁曹軍主力深陷徐州之際,四處攻略城池,那時曹操還有能力回來嗎?這不存在再一再二不再三,而是第二次就要你命。

好在這次曹操被荀彧勸阻了。

荀彧:

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當時荀彧說了很多,其實荀彧想說的都凝聚在這句話裡了,說的直白點就是,曹操你打徐州打個球啊打,兗州根基之地尚且不穩,就去對外征伐,這不就是自尋死路嗎?曹操自然會被荀彧“罵”醒,所以這一次錯誤的決策,曹操也沒有執行,不然的話,曹操就沒活路了啊。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後面就簡單了,曹操進取濮陽,呂布出戰不利,只能逃到劉備那裡,結果又玩了一手偷家,趁劉備和袁術交戰之機,奪取了徐州,這就是後話了。

而曹操則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在擊敗呂布,徹底奪回兗州後,在同年,天子劉協東歸,曹操迎接天子到許昌, 開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打法,實力得以快速擴張,可以說他擊敗呂布的時間剛剛好,如果他在天子東歸前尚未擊敗呂布,那麼割據濮陽的呂布是擁有先行迎接天子的地利的,如果劉協落入呂布手裡,那麼曹操還拿什麼翻身。

濮陽之戰是曹操的生死戰,曹操險些喪命,並做出過兩次錯誤決策

總的來說,濮陽之戰,是曹操一生征戰中打的自己艱苦的一次,自己險些喪命,也因為局勢所困,做出過錯誤的決策,但是曹操就是那個時代的天選之子啊,身邊就有兩位主要謀臣,都勸阻了曹操錯誤的行為,衝陣於前的曹操也沒有死於戰場之上,剛擊敗呂布收復兗州,老天就送來劉協天子這杆大旗,曹操做夢都會笑醒吧,一年前,看到兗州殘破的曹操,能想到這好事嗎?

可以說沒有濮陽之勝,曹操就不會是歷史上的曹操,這才是曹操的生死戰。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程昱傳》《三國志。呂布傳》《三國志。典韋傳》《三國志。夏侯惇傳》《獻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