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瑤族舞蹈中鼓的含義是什麼

在湘粵桂三省交界這千里綿延的大山裡,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山地民族——瑤族,無論他們遷徙到哪裡,都崇仰著一個先主——盤王,每年的農曆10月16日,瑤族都要跳長鼓舞,祭奠盤王。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長鼓舞是瑤族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及周邊一帶瑤族居住區。

打長鼓在瑤語中稱“播公”,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瑤族典籍《過山榜》就有長鼓舞的記載

天子殿前,國王長衫大袖,長腰木鼓,斑衣赤領,琵琶吹唱——《過山榜·評皇券牒》

宋人沈遼曾作《踏盤曲》,生動記錄了瑤族在歡慶節日時擊長鼓而舞的實況。

湘水東西踏盤去,青煙雲霧將軍樹,社中飲酒不要錢,樂神打起長腰鼓——《踏盤曲》

說起長鼓舞的來歷,在瑤族人中還有這樣一個感人的傳說: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遠古時,瑤族始祖盤瓠上山打獵,在追逐野羊時不幸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杈上,盤王子孫悲痛萬分,把盤王之死歸罪於梓木與野羊,於是將梓木砍下挖成長鼓,剝下羚羊皮蒙在長鼓的兩端,做成長鼓後,盤王子孫手拿長鼓拼命地敲打,邊打邊跳邊呼喊“回來吧!回來吧!”,以此發洩心中之恨,召喚盤王之魂,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此後,每年的農曆10月16日,瑤族子孫都要跳長鼓舞,過“盤王節”,祭奠瑤族始祖盤王。

隨著長鼓舞表演範圍的逐步擴大,瑤族子孫不僅在祭祀祖先時打長鼓,每逢婚姻喜事、歡度節日、喜慶豐收、瑤寨男女老少聚集,都要打長鼓,舊時瑤民進官府衙門告狀,也要打長鼓,以表明自己的身份,由此形成了瑤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長鼓按其形狀分小、中、大三種,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木心挖空,兩頭喇叭蒙上精製過的黃羊皮,再塗上紅、黃、白等色彩,繪上龍鳳圖案,美化鼓身。,

長鼓的套路和打法分“文打”和“武打”,套路繁多,有大打72套,中打36套,小打24套。表演形式主要有:雙人對舞、4人合舞、群舞等,有“盤古長鼓舞”、“蘆笙長鼓舞”、“鑼笙長鼓舞”、“羊角長鼓舞”、“桌上長鼓舞”等多種型別。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長鼓的動作來源於瑤族先民的生產生活中,主要有耕作、狩獵、建房造屋、制鼓、耍鼓、模擬動物、祭祀等,其舞姿剛健,風格淳樸。表演時,手握長鼓鼓腰上下不斷翻轉,隨之拍鼓出聲,邊擊邊舞;也有用綵帶綁在長鼓的兩頭,掛於肩上,橫鼓在腰間,左右分別擊鼓,隨著音樂節拍,發出鏗鏘之聲;有的在一張八仙桌上,手舞長鼓,邊打邊跳。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打長鼓時,一般以嗩吶、鑼鼓伴奏,有時也唱“盤王歌”來助興。

瑤族長鼓舞,具有陽剛之美;主要體現在手與腳的功夫上,腳步有剪刀步蹲、點步蹲、馬點步蹲、大八字蹲、弓點步蹲、拐腳蹲等多種步伐,以“蹲”為主要特點的舞蹈姿勢,是瑤族長鼓舞的獨特之處,也許跟他們生活在大山之中有關,這種姿勢沉穩有力,給人以陽剛之氣的威武。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瑤族長鼓舞,也具有柔和之美;長鼓舞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舞者必須“弓腰”和“屈膝”,換位時“檸身”而過,“曲”的身姿和“擰”的換位,透過線條表現,使節奏鮮明,動作簡潔穩健而妙曼,表現了一種曲線美,同時也更加柔和和富有感染力。

瑤族長鼓舞從最初的自娛性的民間文化活動演變、發展成為代表一個民族的、獨具特色的藝術種類,是瑤族人民為人類文明創造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一代又一代瑤族表演藝術家立足傳統,銳意創新,使長鼓舞這一古老藝術不斷髮揚光大,先後創作出了《盤王之女》、《長鼓風韻》等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舞蹈力作。

1951年和1954年國慶節,江華瑤族長鼓藝人盤天奉、盤永明、周德成、趙敖妹等4人,先後應邀進京表演,受到了首都人民的熱烈歡迎,並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瑤族長鼓舞還受邀先後出訪了法國、芬蘭、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將長鼓藝術傳播到國外,展示了這一獨特的民族民間舞蹈迷人的風采與魅力。

70週年華誕普天同慶,瑤族長鼓舞來助興

瑤族長鼓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向世界展示了瑤族之美!

小編謹以此篇代表瑤族同胞向偉大的祖國70週年華誕致禮!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