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諾蘭不試圖解讀戰爭本身的意義,而是專注於戰爭中的人最原始、最真實的反應:逃亡,不顧一切地逃亡。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文 |黎詩韻

編輯 | 金匝

從諾蘭聲稱要拍《敦刻爾克》的第一天起,全世界都對這位從沒失手過的導演充滿期待。

早年有《記憶碎片》和《蝙蝠俠:黑暗騎士》這樣的神作,再到後來中國觀眾熟知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諾蘭電影,是可以直接跟“超現實題材”、“智力考驗”劃上等號的。但遇到“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個結局早已知曉的故事,諾蘭會怎麼講述,成了撩撥全世界的謎題。

9月1日,《敦刻爾克》上映,謎題揭曉,沒有人料到,“鬼才”諾蘭選擇了一種最樸素的方式來完成他個人風格的一次“撤退”:沒有血腥殘酷的場面,也沒有繁複細膩的情感,更沒有試圖解讀戰爭本身的意義,他專注於一種“沉浸”式的體驗,用技術和故事帶你進入戰場,讓你感受身處戰爭的人最原始、最真實的求生反應:逃亡,不顧一切地逃亡。

《敦刻爾克》是一部“好看的戰爭片”嗎?不是。戰爭從來都不好看,活著,才是戰爭的底色。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戰爭

拍一部戰爭片的想法,25年前諾蘭就有了。當時他和妻子艾瑪乘著朋友的小帆船從英國駛向法國敦刻爾克,旅程非常險峻,天氣糟糕,海浪洶湧狂暴,這讓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聽過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英軍和盟軍被德軍包圍在法國敦刻爾克,士兵們像罐頭裡的沙丁魚,擠在一片海灘上,這裡是最後的庇護所,也是德軍空襲的葬身地,倖存的唯一機會,就是渡過英吉利海峽回到英國。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英國海軍抽調軍艦來運輸士兵,並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徵用船隻,船主們紛紛響應,上千條小木船、漁船、貨船、客輪、掃雷艇、驅逐艦駛向敦刻爾克,漁夫、碼頭工人、計程車司機都加入了救援隊伍。英國的博物館裡還陳列著當時一隻最小的木船,只有3米長,靠著漿劃過了英吉利海峽,讓人難以想象。

諾蘭一度覺得,這場援救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故事,但從未有人在現代電影裡講述這個故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只能拍一次《敦刻爾克》,那一定要拍好”。

為了講好這個故事,他保留了一貫擅長的多線敘事,分為陸海空三線,時間跨度分別為一週,一天和一個小時。陸,幾位士兵夥伴嘗試逃離海灘;海,一艘民用船船主帶著兒子協助聯軍撤退;空,三名英軍飛行員試圖阻擋德國轟炸機,三線並進,並最終匯合在一起。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當年幫助士兵撤退的民船與“噴火”式戰鬥機 圖 / 網路

被擯棄的是這三條線之外一切多餘的內容,比如劇本只有76頁,差不多隻有諾蘭之前劇本的一半,演員臺詞極少,主角之一湯姆·哈迪只有10句臺詞,影片時長也縮短為106分鐘,配樂裡時鐘的滴答聲也收緊了節奏。

為了達到更真實的視覺效果,諾蘭沒有使用綠幕摳圖,而是用真實的驅逐艦,把IMAX攝影機放在水中,甚至讓演員開著飛機進行拍攝。為了讓觀眾最大程度地感受影片中的恐懼與懸疑,他把觀眾置身於海灘,置身於戰鬥機駕駛艙上,置身於橫跨海峽救援的船隻上,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連敵人的存在也被隱藏起來,從沒正面出現過敵軍形象,不論是士兵湯米在街道上被追擊,還是他和戰友被圍困在船裡,觀眾只能看到敵軍掃射而來的子彈,而看不到他們的正臉。視角也始終保持在士兵的層面上,竭力還原他們本身的體驗:逃亡,不顧一切地逃亡。

勝利

兩年前,我去過士兵們逃亡的布賴迪納海灘,已經很難看到當年的戰爭痕跡了,現在這裡是法國的度假勝地,小孩和狗追逐奔跑,一切寧靜又美好。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如今寧靜的布賴迪納海灘 圖 / 金匝

但70多年前,40多萬名士兵就被困在這片沙灘上,繼續留守會葬身炮火,越過海峽對岸就是安全所在,命運翻轉,何去何從,都只在一瞬間。諾蘭要講述的,就是這種命運的不確定性。

越過海灘上的傷員和屍體,爬上擠滿士兵的長堤,並不意味著離活著更近一步;好不容易擠進船艙,前一秒還在大口吃著塗了果醬的麵包片,後一秒船就被魚雷擊中,只好在海里奮力逃生;試圖從一艘沉沒的船逃向另一艘,又被炮火聲擊中,只能沉到水面以下,用手緊緊捂住耳朵。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求生是唯一的願望,勝過一切,甚至包括人性:沒有人聊起自己的家庭親人,講述過往將來;也沒有人壯烈犧牲,彰顯光芒,甚至飄蕩在海里的海軍士兵被參與撤退的小船救下後,還因為害怕,阻止這艘再航向敦刻爾克——類似“月光石”號船主和駕駛“噴火”空軍那樣的英雄之舉有,但恐懼和貪婪也並不少見。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奇蹟、偉大,戰爭殘酷,人性光輝閃爍,這些傳統學院派的視角、主流的大詞,都和諾蘭沾不上邊。他要的是異常冷靜,保持和“主旋律”的距離,不要宏大意義,只專注於一場逃亡,告訴你面對死亡時,一個人最原始、最真實的反應。

作為宏大複雜的創作趨勢下難得的返璞歸真,《敦刻爾克》是最不諾蘭的一次嘗試;但最後成為獨樹一幟的“非主流”戰爭片,又是最諾蘭的一次。可能也有人會認為這是諾蘭的退縮,但事實上,就像《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一樣,它其實是一種勝利。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英雄

戰爭裡總有英雄,但諾蘭的英雄主義視角是獨特的。

“最終在戰爭中發生的事情是非常隨機的,非邏輯的。所以我會尊重這種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他覺得敦刻爾克的集體撤退能成功,一部分來自於自私,另一部分來自於求生的慾望,所以整個電影的基調並不像很多其它講述戰爭的電影,有著對英雄主義的刻畫。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比如哈里·斯泰爾斯飾演計程車兵阿萊克斯死裡逃生,坐上回家的民船,卻忐忑地問起船主兒子,“我們(逃跑)讓你們很失望對不對?”

後來他滿面油汙坐在列車上,卻不敢開啟印有丘吉爾關於敦刻爾克演講的報紙,“我受不了,你(戰友湯米)來讀吧。”阿萊克斯滿以為自己會被民眾唾棄時,窗外遞來了兩瓶啤酒,歡迎他們的歸來。

撤退計程車兵們稱不上是普遍意義上的英雄,但準確來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英雄,小人物式的英雄,正如發放食物的盲人老人對歸來士兵說的話:“做得好。”雖然他們做的“只是逃跑而已”,但“那就夠了”。這正是這部影片要表達的主題,每個士兵都盡了最大的努力返回故鄉,這場撤退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場成功。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對英雄的這種另類解讀,讓人想到《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最後,編劇喬納森·諾蘭說,“我們的英雄要逃走了”——蝙蝠俠作為“英雄”,沒有按常理得到嘉獎與崇拜,他承擔下一切惡名,成為眾人唾棄之人,只能做隱藏的“黑暗騎士”。

有意思的是,《敦刻爾克》的第一批觀眾正是大撤退中倖存下來的老兵們,對諾蘭來說,他們的感受才最為重要。一位曾參戰的97歲老兵看過影片後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再見到他們,感覺我彷彿又在戰場上與他們相見。”在諾蘭眼裡,“這就是最好的評價。”

《敦刻爾克》:諾蘭的一次撤退,戰爭片的一次勝利

當年的老兵們和人們一同在紀念敦刻爾克大撤退70年 圖 / 金匝

每人互動

你最喜歡諾蘭的哪一部電影?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