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門”的“麻袋毛精神”——探索吉化染料廠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之路

哪裡有回收舊麻袋多少錢一噸

20世紀50年代初,吉化染料廠倉庫保管員於德泉揀拾麻袋毛,做建築用麻刀,首創“於老倉庫”,修舊利廢,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後來被定義為“麻袋毛精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吉化染料廠工人李雲山從扛麻袋包到掌管麻袋庫,勤儉節約,被譽為“紅色管家人”。

“摳門”的“麻袋毛精神”——探索吉化染料廠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之路

吉林石化公司是“麻袋毛精神”發祥地

“麻袋毛精神”就是這家大型企業“摳門”的典型例證。上世紀70年代,吉化染料廠李雲山等工人在庫房裡回收舊麻袋,積攢麻袋毛,把抖落在地上的物料都回收起來,在當時能換回四輛“解放牌”卡車。這種勤儉節約的精神被稱為“麻袋毛精神”。

近日,記者走進吉林石化公司染料廠,來了解和挖掘“麻袋毛精神”的傳承之路,探索這一民族精神永不褪色的秘密。

“摳門”的“麻袋毛精神”——探索吉化染料廠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之路

勤儉節約是劉玉的傳家寶

傳承“麻袋毛精神”

吉林石化公司染料廠苯酚車間安全員劉玉,於1989年聽著“麻袋毛”的故事走進染料廠,成為25號車間的一名操作工。20多年後,他當了班長,成立了劉玉工作室。工作室有他的“百寶箱”,從幾分錢的螺絲釘,到幾十元錢的彎頭,再到幾百元錢的舊閥門,甚至還有從價值上百萬元廢舊裝置上拆下來的舊零件,應有盡有。劉玉說:“我把這些東西修一修,說不上什麼時候它們還能派上大用場!”

如今,已成為安全員的他,在傳承“麻袋毛精神”的同時,不斷注入新時代的新內涵,讓“麻袋毛精神”薪火相傳。

“摳門”的“麻袋毛精神”——探索吉化染料廠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之路

陳晶在講述她是怎麼帶領大家厲行節約的

父子吉化人

“我和父親都是吉化人,父親在化肥廠退休。我小時候,父親常和我講‘麻袋毛精神’‘紅色管家人’李雲山的故事。”劉玉感謝父親早早地就給他播下了勤儉節約的種子。

劉玉記得,他在25號車間工作時,生產過程中需要一種中間產品——己二胺。這個東西是進口的,是用來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物料,6萬多元錢一噸,但每次桶底都抽不淨。“所以我就把殘料倒到一個小桶裡,再往系統里加。”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綜合回收單元,一個精餾單元,兩個單元都要加,每次要加6桶,兩個單元就是12桶,我一次就能回收5公斤左右。你看,6萬多元一噸,一公斤是60多元,5公斤就是300多元,浪費了多可惜啊!”

也就是從那時起,工廠裡的一箇舊閥門、一顆舊螺絲、一塊舊墊片都成了他的“寶貝”。在日常巡檢和裝置檢維修工作中,劉玉看到廢舊零件,都捨不得扔,像撿到寶貝一樣帶回班組修理。“我覺得這東西修理一下還能用。”有人為劉玉算過一筆賬,透過廢物利用,他每年能為工廠節約資金5萬多元。

劉玉記得,他在化工三班當班長那會兒,為了提高產品質量,他曾發動班組成員一同參與技改攻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們連續分析檢測1100多次後,裝置控制點最佳化率達到90%以上,不僅提高了苯酚產品質量,還大幅降低了各項能耗,為工廠創效106萬元。

在劉玉班組規範化操作的帶動下,各項管理工作更為精細。如今,在劉玉等一批“大國工匠”帶領下,染料廠還將“麻袋毛精神”注入了現代化管理的新內容。今年,染料廠制定了《提質增效攻堅實施方案》。以2月份為例,提質增效讓苯酚丙酮裝置執行平穩,比計劃增產68。46噸;開展節能最佳化攻關,根據氣溫變化情況將伴熱閥門關閉1/3,實現了節汽;開展質量攻關,透過最佳化調整相關引數,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受控;在工藝安全管理方面,透過操作管理模組對控制點超標情況進行檢查,發現數據超標,及時整改調整,保證平穩率達標。

提到“麻袋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對大家的影響,劉玉舉例說:“夏天的早上一般4點多鐘天就亮了,但我們廠內照明都是到6點才熄燈,我就建議提前關掉。這樣的情況下,一年下來能節省不少電費呢。大家都從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算起,這不是摳門,這是節約。”

劉玉常說:“生產裝置就像家裡的東西一樣,你不去關心它,肯定會出毛病的。有句話叫‘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所以,我們一定要精心呵護它,這樣家才能越來越好!”

劉玉就這樣以廠為家,從點滴做起,勤儉節約了30多年。他用自己的言行一傳十、十傳百,把“麻袋毛精神”傳給身邊更多的人。劉玉的徒弟蕭兵說,師傅把20多年工作中積累的經驗、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帶著他們搞改造、搞攻關,節約各種費用1300萬元。現在,他和幾個師兄都已經成為技術骨幹了。前兩年,他還和師傅一樣,當上了公司的“金牌工人”。

劉玉曾連續8年被評為吉林石化公司勞動模範,2009年被評為吉林石化公司“十大金牌工人”、吉林市“十大金牌工人”,榮獲吉林市“五一”勞動獎章,2011年被評為吉林石化公司“四種精神”——“麻袋毛精神”新時期代表人物。

在劉玉等先進人物引領下,“麻袋毛精神”早已從染料廠擴充套件到吉林石化公司所有工廠和單位,成為吉化人共同的精神財富。

“摳門”的“麻袋毛精神”——探索吉化染料廠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之路

吉化員工正在修理舊閥門

提質增效 向節約要效益

在吉林石化公司電石廠總降變電所,記者見到回收的舊電機被用來做實驗,牆上的鐘也是大家用回收的電氣物件做成的,美觀又實用,創意十足。

車間裡,像掛鐘這種大家自己動手做的“作品”隨處可見。從班組休息室到學習室,牆上的書畫、桌上的仿宋字、模擬電路板、小電機儀表,都是收舊利廢的成果,既體現了班組女工們的勤儉精神,還展示了她們的創新意識。

在吉林石化電石廠,一說起“麻袋毛精神”的傳承人,不得不提到總降變電所的技術員陳晶。陳晶看上去很文靜,但她從班組長幹到技術員,說話辦事都很乾脆、幹練。

“我1998年上班,到這個變電所,班組裡全是女同志。從1980年建所一直到現在,我們一直都是堅持自己修開關,自己檢修裝置,這已經成了傳統。”

陳晶回憶說:“我剛上班的時候裝置老舊,一個油壓開關200多公斤。我體重才八九十斤,一個人根本整不動。我們就兩個人一起推,拆卸下來以後,把裡面的動靜觸頭用砂紙打磨、擦乾淨。把油抽出來之後,再把油放回去,裡面的護片一個個再擱回去。我們從老師傅那裡傳承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自己能幹的,堅決自己幹。”

合理調整電力系統執行方式,就能減少電能損失,降低執行成本。陳晶發現組合電器箱裡的溫度調節器處於自動狀態,當溫度達到一定數值,箱內加熱器自動加熱、停止,溫度值設定太高,不但不利於電纜長期帶電執行,也造成電能損失。陳晶提出根據季節和溫度高低,不定期組織員工調整溫度調節器的上下限值。這樣算下來,組合電器的40個溫度調節器和6千伏開關櫃和52個溫度加熱器,每天可節約331度電,全年可節約12萬餘元電費。她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細水長流,賬就怕細算”。

班組對節能降耗工作實施“責任分塊、個人包點”的精細管理模式,強調日常行為的重要性。陳晶號召大家從節約一杯水、一度電、一滴油、一張紙和節省一塊抹布做起;室內溫度適中,減少熱風機使用次數;列印紙重複利用;上下樓後隨手關閉樓道燈;茶杯裡的隔夜水用來澆花、洗手、衛生清潔……

陳晶不僅自己“摳”,還帶著班組成員一起“摳”。陳晶說:“我們曾請過瀋陽高壓開關廠兩名技師授課,學到了電機工作原理,電機裝置自己也能修了。這是因為電機出了毛病,不一定整個都壞了,有可能是裡邊線圈或觸頭壞了,我們就先查詢問題,儘量把好的部件留下,自己再組裝。有的電機因為環境因素,觸點失效了,導致迴路不通,我們就用砂紙把觸點磨好了,再繼續用。別看小電機不大,修好一臺,也能節省1000多元呢。”

“摳門”的“麻袋毛精神”——探索吉化染料廠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之路

總降班組員工利用休息時間檢修裝置

在2015年檢修過程中,她們利用以前收集的廢舊零件,修復66千伏一段電壓互感器紅燈不亮等故障和隱患12項,節約材料費及檢修費8萬餘元。近年來,她還帶領班組員工粉刷圍牆320延長米,節約施工費2萬餘元;先後完成50臺高壓開關櫃、4臺變壓器的自修工作,處理裝置隱患12項,節約修理費10。6萬元。

陳晶說,在技術上一線之差就可能造成幾萬元、十幾萬元,乃至無法估量的損失。所以,她始終在安全的前提下,把提高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勇於創新、大膽改革。在堅持技術學習的同時,她結合公司打造“挖潛增效”的要求,不斷總結創新,做到學以致用。

2015年,她與班組同事查閱大量資料,通過歷年來的執行資料,大膽提出減小變壓器容量的合理化建議,更換兩臺主變壓器,每年可節約容量費808萬元。

陳晶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歷歷在目:“為了節約安裝費用,必須提高裝配精度,這就要精準測量母線橋上每一顆螺絲的位置。那時還是冬天,我們就爬到變壓器頂上去逐一測量,確保一次安裝到位。”

總降班組雙母乙段迴路損失率高,她帶領班組員工對迴路電流、電壓、功率因數等技術引數比較對照,從電錶引數查到現場二次接線,最終查出問題,及時調整接線,近幾年挽回計量不準確造成的損失近百萬元。

陳晶曾先後榮獲吉林石化公司“五型模範班組長”“十大標杆班組長”“優秀黨員”“勞動模範”“省能源工匠”等榮譽稱號。多年來,她心裡始終裝著工廠利益,傳承“麻袋毛精神”,堅持勤儉節約,把人人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出了大成績。

(本期黨史顧問:省委黨史研究室孫太志)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姜岸松 通訊員 尹海峰 籍紅

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