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說,晚唐詩人的作品裡也有可以與盛唐詩人的作品相媲美的,這要從總體上來看其大概。自晚唐詩人杜牧、李商隱的絕句之後,鄭谷是唐末詩人裡面少數能把絕句寫得相當有風韻的詩人。他的七絕秉承了小李杜的絕句抒情、風雅、韻致兼有的特點。

比如鄭谷這樣寫柳: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詩人把柳寫得特別善解人們的離別之意,煙、雨、桃、杏倒成了陪襯。柳絲、柳絮在春天裡顯得風情無限,這便是鄭谷絕句的風雅和韻致之處。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詩人在《淮上與友人別》裡寫道: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這首七絕歷來為人稱道。前兩句透過渲染離別的景色,賦別情於春景中,已經使人感到無限傷感。後兩句透過兩個“向”字把兩位友人的目的地闡明,天涯一別,各奔前程,自然在離別之際,生出無限眷戀之意,讓人讀後回味無窮。

上面談的是鄭谷的七絕。接下來白馬君和大家一塊欣賞鄭谷的一首七律《鷓鴣》。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鄭谷的這首《鷓鴣》之所以成為詠物詩中的名篇,得益於詩人將鷓鴣的啼鳴與人的離情別緒、上古神話傳說相關聯,達到了一種水乳交融、深切銘心,化歡合、悲離、愁鬱為一體的境界。在後人所輯的鄭谷詩集《雲臺編》裡,該詩正題下有注:“谷以此詩得名,時號為鄭鷓鴣。”鄭谷這個雅號由此傳至今天。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鷓鴣在南方比較多見,是一種喜暖畏寒的鳥類。春天暖和的時候,它們便在野林稍端或空山曠地上“鉤輈格磔”地叫了起來。令人不禁想起已故趙忠祥老師在《動物世界》解說裡的那句經典開場白:春天來了,森林裡的動物們又開始發情了。而古人常常以為它的叫聲為“行不得也哥哥”,便把這叫聲摻和了諸多離人的悲愁思緒,更將之寫入詩詞中。鄭谷這首詩也同樣化用這個含義。

在首聯裡透過上聯對鷓鴣的生活習性和美麗的外表進行了一番生動的刻畫: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在煦色韶光裡,在春煙繚繞的荒野裡,幾隻長著整齊光潔彩羽的鷓鴣嬉戲著。它們幾乎可以和山中的錦雞相媲美。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初讀首聯也感不到這首詩有什麼神奇之處,但接著往下讀我們才發現這首詩歌詠鷓鴣的傳神之處主要在後6句。接下來頷聯寫道: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詩人透過用陰雨昏昏的青草湖湖濱景象,塑造出在艱難征途中比翼雙飛的愛侶形象。接著詩人在下聯裡又以落花時節在黃陵廟中的啼叫聲來渲染鷓鴣生死不分離的親密感。青草湖在洞庭湖的東南邊,因為冬春兩季時水少青草多而得名。這裡水草豐茂,有利於很多鳥類的棲息、覓食,但它並不適合鷓鴣的生活,這裡只是它們一段辛苦的旅程。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詩人在下朕裡又用一個“啼”字來透出鷓鴣有著和人類相似的悲哀,更著以暮春的花落和那荒僻空寂的野廟來襯托這種悽清哀怯。黃陵廟是祭祀湘江女神娥皇和女英的廟。這兩位女神是上古時期舜帝的兩位妃子。舜帝江南巡遊到蒼梧而駕崩,兩位妃子也自投湘江以從舜帝而去。後人就在湘江附近建了黃陵廟來供奉這兩位女神。詩人利用這美麗而又悽惻的愛情故事與鷓鴣的鳴叫聲聯絡起來,從而達到一種傳神的詩歌藝術效果,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已。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頸聯“遊子乍聞襟袖溼,佳人初唱翠眉低”,寫了異鄉的遊子們在忽然間聽到鷓鴣聲時的孤獨感,不由得淚染春衣,濡溼袍袖。歌女們每當唱起《鷓鴣曲》的時候就忍不住蹙眉心動:飄零賣唱的生涯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啊。這兩句是詩人又從漂泊離家的兩類人來寫聞聽鷓鴣聲的感受,真切動人,極富感染力。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接下來尾聯又回到首聯裡所用的直賦手法,把鷓鴣一齊歷風經雨飛行後仍然如人們夫唱婦隨一般的詩意畫面: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在寬闊的湘江兩岸,一叢叢苦竹像一團團的青煙一樣生長著。而在竹叢的深處,鷓鴣就在這裡安了家。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這一聯裡的“相互相應”與首聯裡的“暖戲煙蕪”相照應,詩人把鷓鴣擬人化地描寫成能夠“你若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的情侶模樣。 暖戲煙蕪,是鷓鴣在平地上嬉戲,覓食走動;相呼相應,是鷓鴣在湘江附近的天地裡雙棲雙飛。日薄西山,夜暮來臨,它們經過白天的一番活動,終於選擇在叢竹深處安然棲息。

鄭谷有感於春天的鳥鳴,寫一首詠鳥詩,竟得個雅號與此鳥同名

縱觀鄭谷這首《鷓鴣》,除了前兩句,後6句詩全部是依據鷓鴣的叫聲“行不得也哥哥”的悽苦含義,從不同的角度突出鷓鴣難分難捨的感人形象。因此這首詩把鷓鴣的叫聲藝術化到了一種入眼、入耳、入心、入神的妙境。鄭谷能得“鄭鷓鴣”的雅號,正是得益於把這鳥寫得纏綿緋惻。諸位詩友以為呢?歡迎交流評論。歡迎關注白馬侃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