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欣賞一首現代詩歌,很多詩評家已經習慣用“張力”來評價一首詩歌藝術水平的高低。其實從唐宋到明清,我們的傳統詩歌評論裡並沒有這一說法。它是現代人從英美詩歌評論裡發展出的一種說法,也可以評論我們漢語詩歌,但它並不夠精準——與我們先賢的詩評理論相比來說。

張力論不如王國維的意境說精闢。比如說可以用張力來評價“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用來評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有些差強人意了,而用“意境說”就能完美地來對這些詩句進行一番鑑賞。並且,用意境說同樣可以欣賞現代漢語白話詩歌。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餘秀華的一首《和李安源同遊明孝陵》的作品,感覺意境很好。今天與詩友們一起讀讀這首詩。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2020年秋,與李安源同遊明孝陵》

餘秀華

又一片梧桐葉旋轉著飄下,在這晴朗的上午

我還輕輕地懸掛在枝頭,身體裡

有清晰的脈絡

風拂過樹梢,千年的婆娑之聲

這一日,我和你一起聽過

風流人物俱往矣,我們樂留塵埃之心

天空蔚藍。朱元璋做和尚的時候

我在木槿怒放的院子裡織布

你停下手裡的畫筆,轉身看見了我

一晃幾個塵世。梧桐葉每個秋天都黃到心碎

他墳頭的蔓草瘋長

此刻他是誰?此刻我是誰?

和你一起坐在梧桐樹下的草地上,人群來往

年輕的一對是我們

年老的一對也是

草地上的落葉,像許多手掌合在一起

我真想張開雙臂

又怕你的氣息浸透我胸膛

餘秀華這首詩共十八行,每三行一節共六節。詩題中的李安源先生是南京藝術學院的畫家兼教授,是餘秀華的好友。餘秀華在自己的影片裡介紹說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更是一位好人。因此,詩人與李安源結伴去南京明孝陵同遊是輕鬆愉快之旅。這在詩的開頭就有所體現。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第一節讀起來頗有古典的詩意。這個時候心曠神怡的詩人對明孝陵裡景物的感觸是明快新鮮的。秋日古園裡的密林是五彩斑斕的,最衝擊人們視覺的就是這些參天古木。這裡樹木種繁類多:烏桕,銀杏,楓香,櫸樹,圓柏等。而詩人在這首詩裡選擇了以梧桐葉入詩:“又一片梧桐葉旋轉著飄下”。“梧桐”在我們古典詩詞裡是富有詩意的一種物象。它象徵人品格的高潔、愛情、相思、寂寞。比如名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作者以又一片梧桐葉的落下點明詩題中的“秋”字。通常我們在高大茂密的樹林裡更容易見到旋轉著落下來的葉子。所以首句的意象是作者經過精心選擇的。第2句特別令我們感到很神奇:“我還輕輕的掛在枝頭,身體裡有清晰的脈絡”。作者把自己擬化為一柄梧桐葉,既與落下的桐葉相參照,又代入了人的情感。這詩句裡有欣喜,有靜適,甚至有一種俏皮活潑的感覺,讓讀者以為詩人是在替桐葉發聲。這兩句很有意境。所謂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以至於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物我相合的境界即如此。

富於積極地修辭是詩歌語言的特徵之一。作者在這裡以擬物的手法傳遞出了自己在明孝陵遊玩的怡悅,可謂新穎獨特,詩意盈然。一般青梧桐葉脈絡是清晰的,一旦脈絡不清晰它就變黃變老了。不要小看這三句,它們透過青葉留枝和黃葉落下,在二者對比中透出一絲滄桑感,從而引出下幾節在明孝陵的遊賞感懷。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詩的第二節在點題“與李安源同遊明孝陵”的同時,總領後面四節。風吹秋樹之巔,千年不變的就是那密葉發出的婆娑之聲。攜好友林下同坐,更似共聽歷史長河中的濤聲迴響。歷史上那些風流人物無不成灰成土成為一處不動風景,而我們活在當下,欣然保留著自己的平凡之心。

在神話傳說裡,人是可以輪迴的。這首詩的第三節就是詩人的心穿越前世,穿越到明孝陵的主人朱元璋未發跡之前的那個朝代。詩人想著自己是一位織布的婦女,正在木槿花開的農家院裡忙碌。那時候好友李安源只是一位無名畫家,與詩人偶然四目相對過。那朱元璋也處於困苦,為了討口飯吃做了和尚。這三人本來沒有什麼交集,但詩人抓住三人都曾經從苦難中掙扎過,在某一世輪迴中同框過的特徵,透過剪輯出這一組鮮明的古畫面,表達了詩人遊明孝陵時對滄田桑海變化的感懷。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接下來詩人在第四節裡由吊懷前世歷史轉入對今世人生的思考。秋天的梧桐葉為誰而黃得心碎?來來回回就這樣六百多年過去了,朱元璋今日何在?詩人在他的墳前思索,並展開了對當下人生自省的思辨。他,幻化在茫茫人海之中,似曾相識。而我是誰?這是最令人著迷的一道難題,這是有非凡自省能力的人才會在內心給自己提的一大難題。一個人若對這個問題一旦思辨明瞭,就會豁然開朗,心澄如鏡。

在第五節裡,作者帶著“我是誰”的思忖把視角投向好友和流動的人群。秋陵如畫,遊人如織。是的,我們年輕時,如青青的梧桐葉;我們變老時,像滿樹的黃梧桐葉。在來往的人群裡,時時可見兩人年輕時和年老時的影子。但不論世道如何輪迴,永恆的是這一對好友的情誼。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第六節裡歌頌的是和李安源的友情。首句運用了生動貼切的比喻:草地上的落葉就像許多人的手掌合在一起。若非朋友之間能心意相通,是不會產生合掌共鳴的意識的。她觸景而心動,兩位好友的心靈的默契、同頻正像兩片疊合的葉子,親密無間。尾二句是虛寫,也是對兩好友之間情誼進行讚頌的高潮。所謂左手拿起你,右手放下你,合掌時你全被收回心間。正是這樣。

餘秀華與友人遊明孝陵的一首詩,百感交集,合掌時全收心間

王國維說,文學家對理想意境的構造必合乎自然,遵從自然法則。餘秀華這首詩正合於此說。詩中六節環環相扣,每一節都承接上一節尾句的詩意並姿意縱橫地展開聯想,而每處聯想的意象又是在明孝陵園中實際存在的事物。全詩意境渾然一體,情景交融,深刻雋永。

除了愛情詩外,一首好詩往往是詩人百感交集的文學產物。餘秀華的《與李安源遊明孝陵》正是如此。詩友們讀後感覺如何?歡迎大家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