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相差28倍,恆順醋業為何沒能成第二個海天?

市值相差28倍,恆順醋業為何沒能成第二個海天?

作者 / 孫勇

編輯 / 武亞玲

2019年9月,在一次媒體交流會上,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打醬油”的海天市值已經超了萬科時,鬱亮的回答是“我是服氣的。”

鬱亮說這話,當然是本著謙虛的態度,但海天也確實讓人服氣。一年多過去,如今海天市值5535億,已是萬科的1。7倍,在一眾消費股裡,也僅次於兩萬億的茅臺(600519)和一萬億的五糧液(000858)。其穩定的業績增速、超高的ROE水平,引得無數投資機構“競折腰”。

海天的珠玉在前,也讓市場不由地對恆順醋業(600305,股吧)看高一線。邏輯看起來也很通順,海天是醬油老大,恆順是醋業一哥,既然都是調味品細分賽道上頂級玩家,恆順為何不能成為第二個海天?

然而,實際卻是另一番境地。市值上,目前恆順只有193億,跟海天差了28倍;營收上,2020年,海天227。92億,恆順20。14億,差了10倍;淨利潤上,海天64。03億,恆順3。15億,差了19倍。

事實上,二者雖表面相似,細看卻有諸多不同。其一,市場格局不同,規模上,醬油700億,醋170億,市佔率上,海天20%,恆順7%;其二,渠道不同,餐飲渠道對於調味品至關重要,這方面,海天佔比超60%,恆順只有15%;其三,管理水平不同,海天07年便已透過改制釋放出活力,恆順長期受累於國企體制。

這也是恆順成不了第二個海天的主要原因。

/01 /

同調料不同命,

“吃醋”天然不如“打醬油”

在調味品領域,醬油行業的海天和醋行業的恆順一直被拿來做比較。但無論是業績還是市值,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海天都遠勝一籌。

當然,也不是恆順不努力,而是同調料不同命,醬油和醋的行業規模實在相差太大。

正所謂,大行業才能出大公司。

白酒之所以能跑出茅臺、五糧液這兩個萬億巨無霸,那是因為白酒行業本身擁有萬億規模作為支撐;乳製品之所以能跑出伊利、蒙牛、飛鶴這三家千億巨頭,那也是因為行業本身擁有2600億規模作為支撐。

而醬油這條賽道,雖不及白酒、乳製品這般寬闊,但空間也足夠龐大。

2019年,我國醬油產量近1000萬噸,是調味品領域的第一大品類,佔比近40%。食醋產量約435萬噸,佔比約17%,雖排名第二,但與醬油差距較大。

這也不難理解,醬油算得上是剛需中的剛需,但凡炒菜基本就得用,家家戶戶都離不開。而醋卻並沒有那麼高的滲透率,雖然有些地方無醋不歡,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便吃餃子、涼皮,也是滴醋不沾。

具體到企業上,2020年,海天的醬油銷量高達245。33萬噸,恆順的食醋銷量只有17。78萬噸。

從市場規模看,差距更大。2019年,醬油的市場規模約為700億,食醋只有170億左右。說白了,在矮個裡拔出高個,放到高個堆裡還是矮個。

除了市場空間,市場集中度則是決定行業能否跑出大公司的另一個關鍵。

比如,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乳製品行業已經形成了伊利、蒙牛的雙寡頭格局,白電行業則是美的、格力雙雄並立。這兩個行業市場集中度都很高,龍頭企業都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相對來說,我國調味品行業由於進入門檻較低,市場普遍較為分散。

即便是醬油行業,2019年CR5也僅為30%左右。不過,憑藉渠道及品牌優勢,海天做到了近20%的市佔率,排名行業第一,與排名二、三、四位的廚邦、美味鮮、李錦記等拉開了較大差距。

相比醬油,食醋行業的集中度更低,2019年CR5只有17%左右。雖然也是行業老大,但恆順的市佔率只有7%左右,不僅難比海天,與排名第二、三、四位的紫林、水塔、海天(是的,海天也做醋,且已經排到了行業老四)也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

都是調味品細分品類,為什麼食醋行業的集中度會明顯低於醬油?

其原因是,不同地方生產的醬油,口味差異性並不大,龍頭企業較易實現全國化擴張。2020年,海天來自東、西、南、北、中部地區的營收分別為44。83、26。92、41。24、56。76、46。55億,基本沒有盲點。

而不同地方生產的食醋,口味上卻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方水土養一方醋,不同地域的人往往有自己偏好的醋和風味,也因此,區域屬性在食醋行業尤為明顯。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鎮江香醋、山西老陳醋、四川保寧醋、福建永春老醋為代表的“四大名醋”割據一方的局面。

尤其是鎮江香醋和山西老陳醋,從叫法上就能感受到差別。前者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口味上酸度適中、香而微甜,後者以高粱為主要原料,口味上突出一個酸字。關於誰是中國“醋都”?江蘇鎮江和山西清徐也一直爭論不休,各有說法。可謂是,一南一北,針鋒相對。

這樣的背景下,食醋龍頭企業很難實現全國化擴張。

作為鎮江香醋的代表,2020年恆順在其大本營江蘇所在的華東地區,取得的營收為9。96億,佔其總營收的半壁江山。而在山西老陳醋主導的華北地區,僅取得了1。17億營收,佔其總營收的比重尚不足6%。

相比醬油,醋是一門更難做的“味道”生意。這也決定了,同調料不同命,賣醋的比不過賣醬油的。

/02 /

恆順的擴張難題,

餐飲渠道始終缺位

除了行業層面的不同,對比海天和恆順,不得不提渠道。

調味品的渠道主要分為餐飲和零售。並且,餐飲明顯優於零售。

一方面,餐飲用量更大。

過去10年多來,由於城鎮化率提升,導致生活節奏加快,我國居民外出就餐的比例越來越高,餐飲行業收入以每年超10%的增速迅速增長,目前規模已超4。6萬億。

與之對應的是,調味品餐飲渠道的消費量佔比也呈緩慢提升之勢,零售渠道的佔比則緩慢下降,目前二者的比重約為55:45。

另一方面,餐飲粘性更高。

為了保障菜品口味的穩定,餐廳和廚師一般不會輕易更換調味品,甚至極端的情況下,某一品牌的調味品會貫穿廚師的整個做菜生涯。相對來說,調味品在零售渠道,並不具備這麼強的不可替代性,更多時候,考驗的還是企業的營銷推廣能力。

可以說,能否在餐飲端開啟局面,對於調味品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這正是海天的優勢。由於發力較早且餐飲渠道易守難攻,目前海天在餐飲渠道的市佔率約為25%,高於全渠道20%左右的水平。來自餐飲渠道的營收,佔其總營收的比重,則高達60%。

但餐飲渠道卻是恆順的短板。相比醬油直接的提鮮增香作用,醋所代表的酸味的調配是一門學問,多一分容易酸,少一分味道不夠飽和,加上各地口味差異,恆順很難一醋開啟餐飲端局面。

目前,恆順仍以零售渠道為主,來自餐飲渠道的營收佔比僅為15%左右。

這導致,過去十年沒能分享到餐飲紅利的恆順營收增速明顯低於海天。在行業增速差不多的背景下,2011-2020年,海天的營收從60。91億增長到了227。92億,年複合增速為15。79%,恆順的營收僅從10。18億增長到了20。14億,年複合增速僅為7。88%。

重零售輕餐飲的渠道結構,也使得恆順在毛利率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淨利率明顯低於海天。2020年,海天的毛利率為42。17%,淨利率為28。12%,恆順的毛利率為40。76%,淨利率卻僅為15。89%。

原因之一便是以KA渠道為主的零售渠道,需要付出比餐飲渠道更高的銷售費用。2020年,恆順的銷售費用率為13。29%,比海天的10。93%高出2。36個百分點。

原因之二則是管理費用。2020年,恆順的管理費用率為8。73%,這是其近五年來最低的一年;海天的管理費用率則為4。71%,而這是其近五年來最高的一年。可即便如此,恆順仍高出海天超4個百分點。

為何差距如此之大?這就要說一說二者的管理水平了。

/03 /

恆順的“內傷”,

管理能力長期掉隊

一般來說,當我們談論消費品時,提到最多的,往往是產品力、品牌力及渠道力,但管理水平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行業格局未定或陷入困境之際。

過去20年,靠改革激發管理活力,從而改變發展軌跡的企業比比皆是。遠一點的有洋河,透過2002年和2006年的兩次改制,一舉締造了我國白酒史上最大的增長奇蹟;近一點的有汾酒,2017年,李秋喜賭上“烏紗帽”簽訂“軍令狀”,這幾年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海天的崛起,更是與此密切相關。其在2007年完成二次改制後,成為全民營公司,以龐康、程雪為首的管理層合計持股近50%,2014年又對90多名核心骨幹進行了股權激勵,整體推行高薪、高效、高責理念,從上到下,士氣高漲。這是其發展的源動力。

而本身基礎不錯,卻被“昏庸”管理縛住了手腳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典型如承德露露(000848,股吧),2006年萬向接手後,便提前停止了發育,完全沒有抓住植物蛋白飲料的黃金十年。

作為地方國企,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始終未進行任何股權激勵的恆順,長期受制於體制問題。

事實上,早在2001年,恆順便登陸了上交所,募資2。84億。這在當時,可是一筆比其10年淨利潤之和還要多的巨資。

不過,一夜暴富後的恆順並沒有及時做大主業,反而一拍腦袋搞起了多元化。此後幾年,先後進軍光電產品、汽車貿易、房地產及建築安裝工程等多個領域。可想而知,這些冒進大多慘淡收場。

相對來說,海天也一直在探索業務多元化,但無論是黃豆醬、蠔油還是醋,都與醬油主業協同,並未脫離調味品這個圈子。

2015年,恆順好不容易剝離完副業,並完成了再融資,本以為就此一馬平川,然而,2016-2020年,其營收增速分別僅為10。87%、6。52%、9。87%、7。51%、9。94%。作為食醋行業老大,甚至還趕不上行業的平均增速,實在有點拿不出手。

當然,認識到自身問題的恆順,近年來也在謀求改革、尋求突破。

尤其是2020年初,董事會再次換屆後,在營銷體系和薪酬制度的重建上,恆順動作頗多,試圖以市場化的手段,激發內部活力。這也讓市場重新對恆順燃起了希望,整個2020年,其股價已翻倍有餘。

這能助恆順更上層樓嗎?

答案還是肯定的。畢竟食醋行業仍以10%左右的增速穩步擴容,市場集中度低。作為行業龍頭,恆順也有一定的品牌勢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在直接反應管理效率的人均創收和人均創利上,2020年,恆順分別僅為75。98萬、11。87萬,而海天分別高達376。23萬、105。69萬。二者差距仍然巨大。

對於恆順來說,成為第二個海天的路,無疑仍任重道遠。

本文來源讀懂財經,不代表節點財經觀點和立場。

節點財經宣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