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期以來,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始終堅守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為“綠線”,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融共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路子,把“青山不改、綠水常流”的綠色家園,保護和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近年來,全縣始終秉承生態興經濟興、生態強經濟強、生態活經濟活的理念,打造生態宜居家園。透過抓生態建立、汙染防治、專案建設、生態修復,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用生態文明服務和保障民生。”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談到昌寧生態文明建設,保山市生態環境局昌寧分局副局長郭麗婷這樣說。

昌寧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也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傳統。近年來,昌寧縣以建立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為契機,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縣域環境質量持續穩定,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在1995年3月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後,又先後獲得中國名優經濟林——核桃之鄉、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雲南省美麗縣城等稱號。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郭麗婷介紹,“十三五”期間,昌寧堅持在生態建立上早謀劃,生態縣建設規劃2011年12月正式實施,全縣13個鄉鎮均獲得省級生態文明鄉鎮命名,申報建立國家級生態鄉鎮11個、省級綠色學校10所、省級綠色社群4個、市級綠色學校27所、市級生態村119個,昌寧縣幼兒園獲國際生態學校綠旗榮譽稱號。堅持汙染治理上共防治,地表水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飲用水源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9。7%以上,土壤環境保持穩定,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均為優。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在專案建設上促示範,共實施各類環境整治專案27個,投入資金16538。61萬元,環保專案鄉鎮覆蓋率100%,行政村覆蓋率60。48%。同時,在生態修復上抓聯動,統籌推進城鄉一體綠化,並透過完善考核體系、加強教育培訓、強化宣傳引導,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生態文明建設得好不好,群眾是最直接的感受者。

走在整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田園鎮新城社群德老本村民小組群眾李德紅說:“原來生活汙水到處亂排亂放,透過環保專案建起了汙水管網,現在汙水得到收集統一處理,樹也種植了很多,樹綠了,水也清了,我們住著感覺很舒服。”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我們主要從兩個字上下功夫。第一個字就是守,在實行最有力的保護同時,致力於生態修復生態建設;第二個字就是用,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支援林下產業及涉林產業的發展,讓綠水青山惠及民生。”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昌寧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蘭劍梅介紹,昌寧縣始終把保護好自然生態資源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採取有力措施,守護綠水青山。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依法管護森林資源,“十三五”期間共查處案件1386起,收回林地面積67。29公頃,恢復植被97。61公頃。加強溼地保護修復,認定地方一般溼地29處,建立溼地保護小區6個,2020年底全縣溼地保護面積7743。54公頃,溼地保護率64。29%。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同時,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完成171株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完成14。77萬株古茶樹資源普查;清理退出野生動物養殖機構35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90%以上。

昌寧:一份堅守,鑄就綠水青山“聚寶盆”

截至目前,共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88。1萬畝,天然林停伐保護148。3萬畝;天然草原222。92萬畝,家庭承包草原176。11萬畝;2020年底全縣森林總面積378。7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19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82%。累計完成營造林18。255萬畝,森林撫育8萬畝,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0。89萬畝,義務植樹360萬株,路域綠化提升改造35。26公里,獲批國家森林鄉村5個,省級森林鄉村13個。

“我們積極探索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的路子,大力支援林下發展,發展了中藥材、魔芋、飼草、土雞、生態豬等產業,初步實現了靠山養山、靠山致富,遠期得林、近期得利的目標。”

昌寧縣林業和草原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禹朝文介紹,透過發展林草經濟分享生態紅利,有效促進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統一。

2020年,全縣有核桃、澳洲堅果、油茶等木本油料林基地200多萬畝,林草產業總產值達45。2億元,是2015年的2。29倍,農民人均從林草產業獲得收入達7132元,是2015年的2。02倍。

端午前後,田園鎮四角田社群的野生菌逐漸出產,農戶紛紛上山拾菌,經紀人紛紛進村收菌。

“我家的野生菌這幾年來產量很穩定,價格也好,一年平均在3萬左右。”

群眾張成武一邊撿菌子一邊說。和張成武一樣,在有林地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6%,1995年3月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 2019年12月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的四角田,許多村民透過科學管理,依靠野生菌實現了致富夢,野生菌年產值1500萬元左右。

與四角田人靠自然山林實現致富不同,許多山村靠的是植樹造林致富。溫泉鎮下六甲大山的群眾,就是受益者的典型。

溫泉鎮興文村巖子腳村民小組群眾字金榮家,在原來的近15畝土地上種上了核桃,又在核桃樹下種植了魔芋、紅豆杉等,每年收入達到4萬元左右。

字金榮說:“我們的山綠了,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現在各家各戶都在發展林下經濟,山清水秀環境好,老百姓收入年年有提高。”

“我們將圍繞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主線,一如既往地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守護好生態屏障,一如既往支援林下產業和涉林產業的發展,推動自然財富和生態財富變成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如蘭劍梅所說,昌寧人正用“一根絲”精神推動守護綠水青山的具體行動和實踐,探索綠色低碳迴圈發展路子,用更多的生態紅利惠及千家萬戶,用更大的生態財富澤被子孫後代,實現可持續發展。(吳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