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

圖文 / 黃石松

坐落於吉首市八月樓裡的“央央製衣”店,店主叫秧萬壽,他從不讓別人叫自己老闆,卻很是滿意“秧師傅”這個稱呼,他一邊拿著皮尺給顧客量著,一邊在本子上記下尺寸。這時候他很受用,心裡充滿了一種回到了往昔湘西的感覺。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很多“央央製衣”的老主顧喜歡喊他“秧大裁縫”,因為這裡幾位師傅的手藝著實了得,老主顧都是重複消費者,繼而開始發展身邊物件,久而久之,很多人漸漸成為“央央製衣”的忠實粉絲。

秧大裁縫生於1965年,苗族,籍貫吉首市補沙村。

他高中勤工儉學時開始學裁縫,其實就是自己掙學費掙生活費。第一次學裁縫的地方是保靖縣,師傅叫張祖貴,於是他接觸到了湘西傳統便衣。

強調一下:補沙村毗鄰中國傳統村落中黃村,地處吉首市、花垣縣、保靖縣的交界地帶,距離吉首市中心17公里。峒河支流洽比河貫村而過,與矮寨奇觀風景區一山之隔。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人生有時候會變得很簡單,高中畢業後秧萬壽就正式投身於裁縫行業裡,在一次做上門工時,認識了前來做衣服的楊勝姐,對上眼的倆人順理成章成了家、立了業。

再強調一下:上門工是上個世紀經濟極度不發達地區的一種機動性很強的職業統稱。譬如某村要辦喜事了,就要提前做好修房子、打傢俱、縫新衣服等。喜事人家僱用的石匠、木匠、漆匠等工作中,秧萬壽就是裁縫,集中製作喜事男女的數套衣物。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秧萬壽28歲這年去上海學習西式服飾,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西裝革履已蔚然成風,成為時尚。秧萬壽學西式製衣,說到底就是需要養家餬口,他是家裡頂樑柱,必須負責老婆、兒子、女兒和老人們的生計。

學成歸來的秧萬壽因為手藝出眾,思路靈活,待客熱情,為人大氣,很快在吉首市制衣行業站穩了腳跟,“秧師傅”“秧裁縫”的名頭逐步深入人心。

前些年,一位曾扮演過青年沈從文的演員找到秧萬壽,問他記不記得很多年前給他做過的長袍?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秧大裁縫摸了摸後腦勺,想起當時是給一個劇組製作了幾套長袍短褂,但他不知道歌舞團排演《青年沈從文》的劇目。他問對方,有這麼回事,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這人說需要做兩套當年的戲服,送給外地朋友。

秧大裁縫問了尺寸,很婉轉地告訴對方,湘西這種傳統服飾來源於民國式樣,通常要做的寬大一些,方現範兒。

半個月後,這人到八月樓取衣服甚是滿意,還把父母、老婆和孩子也叫到“央央製衣”,給每人做了兩套。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這些年裡來找秧大裁縫做傳統服飾的客人漸漸多了,這些年裡顧客的選擇形成了一個民族自信心風向標,秧大裁縫感受到“四個自信”對中國傳統服飾潛默移化的作用。他暗下決心,默默努力,透過影視資料多瞭解中國傳統服飾,並把研究重心放在湘西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上。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冬去春又回,秧萬壽對目前的生活十分滿意,女兒也在學習製作民族服飾,兒子雖然沒接到自己的班,小夥子的廚藝也是濃濃的湘西味道。

現年55歲的秧大裁縫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在這一行深耕下去,多看書學習,細化傳統制衣的標準,把民族傳統制衣和苗族製衣整理成系統;如果收徒弟不僅帶好手藝,更要抓好對中國傳統服飾的教育。

“只有思想認識提高了,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這話聽起來多麼熟悉,但秧大裁縫是認真的。

秧大裁縫絕對是認真的,年紀加上有效閱歷歷來就是財富。如果有一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看見秧萬壽的名字,不用驚訝,在這個大有作為的新時代裡,勤勞善良的老百姓就是基礎,就是奇蹟。

總607期|【民間】​秧大裁縫和湘西傳統服飾作者:黃石松

作品原創:黃石松

文章稽核:谷遇春

圖片攝影:黃石松

美術設計:羅元彬、張冬梅

法律顧問:楊廷鑫、李漢雲

原創申明:品湘西發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品湘西原創平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