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素以為絢”?

《論語》《里仁》篇第八章記述了孔子和子夏對《詩經》中三句詩理解的討論。全文為:“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對這一章的理解,歷來有不同觀點。究其原因,一方面源於對“繪事後素”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還源於對“素以為絢”的不同理解。由於這一章生動體現了孔子和弟子之間教學相長的場景,寓意深刻,對於今天教和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示範啟示作用,所以值得予以認真討論。

先讓我們看一看相關學者對這一章的解讀。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註》中將“繪事後素”解讀為“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彩,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紋飾”。將“素以為絢”解讀為“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而又加以華彩之飾,如有素地而加彩色也”。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認為:“繪事後素”指“古人繪畫,先布五彩,再以粉白線條加以勾勒。”並指出:“或說:繪事以粉素為先,後施五彩,今不從。”而將“素以為絢”解讀為“美女有巧笑之倩,美目之盼,復加以素粉之飾,將益增面容之絢麗”。楊伯峻先生在其《論語譯註》中認為,“繪事後素”指“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而將“素以為絢”解讀為“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臺灣學者傅佩榮在《解讀論語》中將“素以為絢”解讀為“白色的衣服就已經光彩耀目了”。看來,歷代學者對“繪事後素”的理解無非是兩種:一是出自《考工記》的“繪畫之事後素功”;一是出自《禮記》中的《禮器》篇:“君子曰:甘受和,白受彩,忠信之人可以學禮。”前者即錢穆先生的解讀,後者即楊伯峻先生的解讀。

我認為,上述解讀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又覺得似乎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要準確解讀“繪事後素”和“素以為絢”,必須先準確把握這一章的立意。錢穆先生在解讀這一章時說:“此章是禮必有本之意。孔門論詩,必推明之於人事。文學本原在人生,故治文學者,必本於人生而求之,乃能發明文學之真蘊。此皆孔門論學要義。”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如果贊同這一點,那麼“禮後乎”就是本章的關鍵詞,其涵義是“禮應該是後起的了”,用孔子“繪事後素”的句式表達就是“禮事後仁”。之所以可以這樣理解,是因為這一觀點在之前的本篇第三章就有過明確的表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於是,“繪事後素”的解讀就應該採用《禮器》篇的理解:“白受彩”,即只有首先選擇一張乾淨潔白的紙張或絹帛,然後畫上好畫,才能成為精品。這個道理,正如一個人首先必須具備仁愛之心,然後學禮,才能成為君子。

正確地解讀了“繪事後素”,就可以進一步正確地解讀“素以為絢”。朱熹對“素以為絢”的解讀是“此見素以為質,而絢以文之也。”(《朱子語類卷二十五》)我同意這種解讀。我認為,還可以套用孔子“繪事後素”的句式,將“素以為絢”理解為“絢事後素”。所以此處的“素”不宜解讀為“白色的衣服”,也不宜解讀為“潔白的底子”和“素粉之飾”,而應理解為前兩句詩中的“巧笑”和“美目”,即天生的素雅的氣質。正是首先具有了這樣的“素”,再加以後天的訓練:“倩”和“盼”,才呈現了真正的絢爛。即:只有首先具有好的素質,再用“人文化成”,才能使之更加絢麗漂亮。我想,子夏正是因為理解了孔子“繪事後素”的解答後,心有所悟,才提出了“禮後乎”的“舉一反三”式的見解與孔子作進一步的討論。而作為老師的孔子,果然喜出望外,對其給予了極大讚揚:“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朱熹對此的解讀是:“所謂‘起予’,相長之義也”,“可謂能繼其志矣。”我覺得,除了贊同“教學相長”的解讀之外,似乎還表達了孔子對正確理解詩歌的觀點:“詩事後情”:一首好的詩歌,首先必須有真實無邪的情感,再加以文采,才能成為精品。於是,這一章一共表達了4個精彩的見解:從孔子“繪事後素”的解答,既讓子夏理解了“素以為絢”即“絢事後素”的道理,又感悟了“禮事後仁”的道理,同時還得到了孔子的讚揚和迴應,進一步引匯出“詩事後情”的道理。這樣,就完美地演繹了孔子“舉一反三”的教學原則。我想,這對於今天的教學改革,正可以作為一個完美的案例。它不僅反映出孔子高超的教學藝術,也反映出作為學生的子夏所具備的高明的學習品質。無怪乎子夏不僅在孔子生前名列“四門十哲”之一,而且後來孔子死後為“西河師”,魏文侯、吳起成為他的弟子,同時還為傳承儒家思想,特別是《春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果繼續套用孔子“繪事後素”的句式,可以將真正的教學表述為“教事後學”,即:真正好的教學,一定是學生首先能主動進行認真的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有深度的問題,然後教師做出好的回答,才會達到出人意表的境界。可嘆的是,這樣的情景在今天中國的學校裡太少了。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學生,難道不應該從這一章的閱讀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嗎?

說到“絢事後素”,我要特別推薦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生命的化妝》。文章借用一位真正高明的化妝師之口,講出了化妝的真諦:“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分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突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或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面板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醜不到哪裡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這樣,你懂化妝了嗎?”我認為,林清玄的這篇散文,可以作為本章的一個很好的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