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碎碎念」15. 先賺它一個億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有錢卻不驕泰,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不如貧窮卻又快樂,有錢卻謙虛好禮呢。”

子貢說:“《詩經》上說:‘好比象骨頭細切磋,又像玉石細琢磨。’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知的,你就能推未知的了。”

「論語碎碎念」15. 先賺它一個億

【碎碎念】

先賺它一個億

賜,即子貢,孔門中的首富。《史記·貨殖列傳》裡說:“七十子之徒,賜最饒益。”相傳孔子周遊列國的費用,主要由子貢贊助。

這裡,孔子與子貢談“貧”與“富”。

這個問題,也只有子貢會向老師請教,而孔子也只能跟他談。孔門中大部分弟子都是寒門,寒門不大懂得“富而驕”是什麼狀態,也就更難知曉如何達到“富而不驕”。

中國古代大部分農民起義,都逃過不過這個魔咒。以浩浩湯湯的太平天國為例,到天京(現南京)陷落為止,洪秀全居然封王2700位。軍中有才華卓著的將領、能人並不稀奇,稀奇的是這2700位王,真的都有資格、又能夠統領一方?又因其後期的驕奢淫逸、腐敗墮落,最終走向終途,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是窮苦出身的農民。

一朝昇天,人,特別是窮怕了的人,想彌補的,不只是物質財富,那被壓迫已久的精神和靈魂,需要得到牢牢的安置,和重重的的撫慰。

從古至今,為富不仁者甚多。

子貢作為“富且仁”的代表,說出了:貧窮卻不諂媚,有錢卻不驕恣放縱。他身邊,盡是貧窮之人,可能是看到太多諂媚之態,才有了這樣的觀點。

窮人為什麼常諂媚?很簡單,因為想不窮,想要得多,必須要“巧言令色”到富人那裡獲得。

而富人就不會諂媚了嗎?當然會。

富人也有不同的階層,如果春秋時有《福布斯排行榜》,子貢也是數得上數的,甚至是前幾位。《史記》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財富和地位能與國君分庭抗禮,怎麼也是比爾蓋茨一般的人物。

但後來的很多富人,在富人階層的鄙視鏈中,經常上演著“諂媚”的戲碼,即便是大富之人,也有諂媚的物件——政客。

多虧孔門中身家大富之人極少,不然孔子開設的就是“EMBA”或者“長江商學院”之流。因其門中弟子的身份、地位、貧富各有所屬,才讓其思想穩固又多元。

子貢的優秀在於瞭解自己、瞭解師兄弟,也瞭解老師。

孔子聽到子貢的話,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貧窮卻又快樂,有錢卻謙虛好禮。

孔子把“貧”與“富”的底線拉高了。

貧窮卻快樂,孔子身邊有例子:顏淵。

有錢又有禮,孔子是說給子貢聽的。

作為“儒商”的祖師爺,子貢做的非常不錯。如果我們當代的中國企業家,都能做到如子貢一半,善莫大焉。

而在孔子的時代,有錢有權有勢者,也做不到如子貢一般。所以這裡富人的謙遜有禮,不僅對窮人來說,也是富人對上級而言。《左傳·隱公元年》:“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率先強大起來的鄭國人能率周天子之師及虢國的軍隊,這是“亂禮”。

自古君王皆怕功高蓋主,不是沒有道理的,權勢熏天,必然助長奪位的野心。所以孔子說,富貴的人不僅不能驕奢淫逸,更要謙遜有禮,不逾矩。

先賺它一個億,就夠了。再賺,就讓你偃旗息鼓。

所以子貢說出這樣的話,孔子很滿意,本科可以畢業了,研究生選擇攻讀《詩經》的方向就合適了。孔子喜歡舉一反三的學生,不喜歡直愣愣得如子路一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子貢理解的治學之道。

“道”在哪裡?

“道”是無形的,是要透過內化理解,並將它付諸實踐的,世間萬物都有“道”可遵循。治學如果能像切磋象牙、琢磨美玉般用心、用性,哪有學不好、研不好的呢?

最近上課,一個已經看似入門道的學生,在某個簡單的問題上卡住了,說明他還沒真的入門道,我更覺得“螺旋式”教學的好處。如《論語》,雖分為二十篇,但每一篇並不是按完整的主題劃分,而是既有相對集中的主題,又有豐富、多樣的內容,無形中,主題螺旋式的教材形式,大體成形。

學生需要舉一反三,老師更是如此。

學習如賺錢,教學如花錢。一個得的越多越快樂,一個拿出的越多越興奮。

但萬事都要有節制,比起先賺它一個億就偃旗息鼓,還是細水長流更難得。事到如今,貧與富不是絕對,但物質和精神總要有一個是富裕的,這應該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