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4 共同的園林主人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清漪園主人——乾隆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乾隆皇帝畫像

乾隆皇帝弘曆從小就生活在圓明園,並在園內第一次拜謁了皇祖康熙。

牡丹也能影響歷史?三代皇帝曾在這裡齊聚

他多次聲稱自己與圓明園同庚,並將園中的老松、玉蘭都當作同年好友,寫下了很多懷念的詩文。

圓明園裡最有福氣的一棵樹

皇子時期的弘曆居住在桃花塢(乾隆時期改稱武陵春色)。結婚後,乾隆和福晉富察氏被雍正賜居於長春仙館。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武陵春色遺址 劉晨/攝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長春仙館遺址 朱西月/攝

乾隆的一生與圓明園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絡,他在園裡的活動,留下的影響最為廣泛,也最為深遠。他給這個曠世園林奇蹟,打上了自身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圓明園成為萬園之園的過程中,他本人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比如,圓明園四十景,是乾隆定型完成的;圓明五園的宏大格局,是乾隆拓展歸併的;西洋樓景區的建設,也主要是因為他的好奇心理;圓明園裡的珍貴收藏,同樣大多是在乾隆時代形成的。可以說,乾隆有著真摯的圓明園情結。因此他在《圓明園後記》中寫道:“予小子敬奉先帝宮室苑囿,常恐貽羞,敢有所增益。是以踐祚後,所司以建園請,卻之。既釋服,爰仍皇考之舊園而居焉。夫帝王臨朝視政之暇,必有遊觀曠覽之地。然得其宜,適以養性而陶情;失其宜,適以玩物而喪志。宮室服御奇技玩好之念切,則親賢納諫勤政愛民之念疏矣……

然(圓明園)規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後世子孫必不捨此而重費民力以建立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為心矣。”

既然如此信誓旦旦,那乾隆為何仍自食其言,執意要修建清漪園呢?

在《萬壽山清漪園記》中,乾隆寫道:“萬壽山清漪園成於辛巳,而今始作記者,以建置題額間或緩待而亦有所難於措辭也。夫建園矣,何所難而措辭?以與我初言有所背,則不能不愧於心。……予雖不言,能免天下之不言乎?……雖然,圓明園後記有云,不肯舍此重費民力建園囿矣,今之清漪園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臨湖而易山,以近山而創園囿,雖雲治水,誰其信之?然而暢春以奉東湖,圓明以恆蒞政,清漪靜明,一水可通,以為敕幾清暇散志澄懷之所……。園雖成,過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嘗度宵,猶初志也,或亦有以諒予矣。”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頤和園

從這些辯解中,大體可以看出乾隆之所以要興建清漪園,可能有如下幾方面的考慮和需求:

第一,整治西郊水利,保障京城水源;第二,為皇太后隆重祝壽,倡導忠孝理念;第三,完善西郊皇家園林體系,透過建設清漪園將已有皇家園林貫穿起來,便於功能完善和管理維護;第四,藉助萬壽山、昆明湖及周邊的絕佳地貌,按照自己的意志、才情和品位,建造全新的園林,這既是因地制宜,也可實現自己的園林意趣。

乾隆是一位漢文化素養很高,又喜愛遊山玩水的皇帝,還是個園林迷。雖是滿族人,但具有相當高的傳統文化修養和藝術鑑賞力。他能寫詩、填詞、作文、繪畫,書法也有一定水平。這些對園林藝術創作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弘曆御筆己丑歲朝圖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紙本,設色,

縱90cm,橫50cm。

詩塘上題“履慶”二字。是年弘曆58歲。

作為盛世君王,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凡重要的園林建設,他都親自過問,對某些規劃設計,甚至直接參予其事。乾隆對造園藝術頗有造詣,甚至有不少很有價值的見解。如他認為園林中的最高境界是

“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城市之懷”

在談到“借鑑”時,乾隆很精闢地概括說:

“略仿其意,就天然之勢,不捨己之所長”

這種“仿”就是不求形似,要表現出物件的本質特徵和內在精神,言下之意,“借鑑”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但前提是必須在造園的客觀條件基礎上進行。

需要指出的是,圓明園是一個集體作品,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在圓明園的景觀與居住生態上留下了不少影響,尤其雍正作為圓明園的第一位主人更是其格局的奠基者,乾隆是在繼承雍正時期園林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的,圓明園在發展過程中有傳承有變化;

而清漪園是乾隆時期一氣呵成的作品,

基本是乾隆一手獨創的,更多的是體現了乾隆皇帝的個人氣魄和品位,乾隆的烙印最為明顯,後期的頤和園也基本未跳出乾隆時期的格局和特色,儘管慈禧太后已將頤和園作為主要居住場所,但其改造和建設也不得不受制於財政困頓等客觀原因。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乾隆皇帝晚年畫像

乾隆在《知過論》一文中說:“予引以為過者,蓋心有所繫必有所疏忽,得毋縈繫於小而或有疏忽於大者乎?夫小者,遊目賞心是也;大者,敬天勤民是也。予雖不敏,實不敢因其小者廢其大。是以向偶遊萬壽山之處,率過而弗留。”

在《首夏萬壽山清漪園作詩》詩序中說:“從前聖母居暢春園時,越二三日必躬詣問安,便道至萬壽山遊覽,率有吟詠。自丁酉年以後,無復曩時情景,至此遂稀。茲以歲暇偶臨,不可無句以酬佳境,然追憶曩時,益不勝感戚也。”

可見,乾隆大多是在給太后請安後,順路往清漪園遊賞的。在《御製夕佳樓題句》詩序中,乾隆說“每遊此,不過辰至已返,未曾用晚膳、待夕佳”。一般情況下,乾隆都是命內務府備飯,由蘇拉運送到清漪園,就地傳膳。所以,那時的清漪園不具備皇帝日常居住方面的飲食服務功能。乾隆喜歡流連其間,他詠清漪園的御製詩就有1500餘首之多,遍及園內諸景。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初九日,乾隆遊覽萬壽山,並乘朱漆龍舟遊昆明湖,阿桂、和珅、福康安、福長安等王公大臣及安南國王、外國使臣陪同。乾隆關心民瘼,遇大旱氣候,經常親自或命王公大臣前來清漪園廣潤祠祈雨或謝雨,乾隆六十年(1795)時,他還命廣潤祠增號“廣潤靈雨祠”。在遊賞的同時,乾隆經常至萬壽山的大報恩延壽寺拈香祈福。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大報恩延壽寺部分

乾隆對清漪園的工程質量和維護管理都高度重視。乾隆三十九年(1774)施工時,清漪園望蟾閣後面的駁岸未按奏準滿鋪石板,只用石灰夯築,以致四十年春發生膨裂,重鋪石板。乾隆降旨命原監督官員賠修,並對監督姚良等官員罰俸,將主管工程大臣和爾經額鞭笞四十、罰俸六個月。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月下旬至四十三年(1778)三月下旬,果郡王永瑹六次私遊清漪園內藻鑑堂,其事被奏報上來,乾隆諭令:永瑹不必在內廷行走,罰王俸十年。首領太監任進福發往打牲烏拉給披甲人為奴,苑丞永舒、苑副惠格革職,副都統和爾經額等各降級罰俸有差。

[文章來源]

北京圓明園研究會

[作者]

張 超

[編輯]

趙 磊

圓明園與頤和園,有著怎樣的關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