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王相巖

又見王相巖

我是在王相巖最落魄的時候認識她的。走近她,讀懂她;也可以說,我在最落魄的時候遇見了王相巖,她愛戀我,陪伴我。

1983年,我師範畢業後分配到王相巖腳下的學校,開始了我的教學生涯。那時的王相巖,就是一個太行山中普通的一個小山溝,所不同的是,在破四舊的年代,山上只留下了一個半石碑,一個石碑上明萬曆年間林縣一個知縣,張崇雅書寫的王相巖三個大字,旁邊還有半個石碑,可能是一首詩,只有下半部。不過,古老的傳說依在,仰天池依在,王相巖的紅葉依在。

觸碰心靈最柔軟的山水。

有時想想,最柔軟的山水,可能是與我的情感有關,走到這裡,腦中就會浮現起過去的歲月。我的學校就在王相巖的出口,舊學校的石板房依在,只是,現在換成了王相巖景區的管理用房。學校裡的一些人和事,點點滴滴,還有陪誰上過王相巖,去山裡摘野果,賞紅葉。心煩了,一個人就跑到天池邊,用天池的瀑布來療傷。比如今天,同行的朋友,說沒有上過王相巖,問我上過嗎?我淡淡一笑,記不清上過多少回了。

觸碰心靈最柔軟的山水。

可能就是這裡的人,這個小山村的人。我離開小山村三十多年了,但是,我寫的文章還是吸引了小村的後一代。小山村一個農家樂的小老闆,一直說讓我重新回去看看。還發給我一張王相巖景區的雪境圖。他說,楊老師,你要多回來,你要多寫山村的事,宣傳王相巖。我打了一個電話給他,他安排了我們遊王相巖,儘管以是深秋,遊人稀少了,錯過了賞王相巖紅葉最佳賞期。

站在景區的大門前的廣場,我們都是愛好寫作的,喜歡在寂靜中,安下心來,解讀一下王相巖。陽面朝東,正門楣刻有“王相巖”三字,為明萬曆八年(1583)時任林縣知縣張崇雅題碑拓字。張崇雅,明朝河北大昌縣人,舉人。王相巖牌坊高8米,寬18米,由當地的石英岩構築,石板封頂,具有當地民居風格。兩側門上的“仁山”、“智水”,取自孔子《論語•雍也》,意思是安於義理、厚重不遷的人喜好在山,明白事理、周流無滯的人情繫於水。

物是人非,這裡原來有一條引水渠,從上游三四里的地方,引露水河的水,澆沿村的田地。往西是一個石頭大院子,我不知這個院子原來是幹什麼的。當時,大隊在大院子的西邊,給了我們外地教師一人一塊菜地。老教師們種南瓜、西紅柿、土豆,引水渠裡的水澆菜。後來,大隊在這裡辦了一個罐頭廠,那時在罐頭廠上班的都是一些女孩子,好多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廠裡下班了,都會跑到學校來。我那是也剛十九歲,也許在我的眼中,她們都是剛飛翔的鳥,抖著青春的羽毛。

走進景區,沿著石階路而上,路上增加了許多石碑,上面刻有許多名家遊王相巖的詩。慢步在石階上,一級一級而上,遠望巍峨的懸壁,上面是畫家村張家窪。今天,天氣湛藍,白雲飄蕩,彷彿是頑皮的小孩子,一直在變形。而山峰也在雲間遊動著,羞女峰,南天一柱,孤傲群峰。遠瞻西北,有一座狀如男子性器的高峻山峰,崢嶸嵯峨,挺拔威猛,直聳雲天。

沒有去蕩魂橋,長50米,高8米,寬2米,由鐵索牽繫,666根松木椽子鋪設橋面。人行其上,大幅度地搖擺,半雲半霧,魂魄隨橋體晃盪,所以叫蕩魂橋。景區是一個環形線路,過了蕩魂橋,就是在懸壁上修的步道,直上直下,沒有常在山裡走的人,走上去就心慌。

上面就是小王相村。一個熱心的大嫂招呼我們,問我們是哪裡人?要不要買點山貨。我笑著說,是北河地的,王相巖腳下的小山村叫北河地。我想起了賀知章的詩,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從談話中,我瞭解了她們是誰,住在那片。

又見王相巖

這裡之所以稱為王相巖,有這樣一個典故。

王,指的是商朝第23代國王武丁;相,指的是奴隸宰相傅說。武丁是湯的第十代孫,盤庚的侄子。他的父親是盤庚的弟弟小乙,排行老三,所以小乙壓根兒就沒想到要做國王,更沒有想到要把王位傳給兒子武丁。因此,武丁也沒有受到王族的重視。小乙把兒子送到民間,有意讓他了解社會。據《尚書》記載,小乙當上國王后,儘管武丁成為太子,但仍在民間巡遊,並不透露自己的身份。有一天他來到王相巖,見到了當奴隸的傅說。傅說人挺聰明,不僅說話風趣,而且常議論國家大事,每每與事實相吻合,老百姓都喜歡聽他的,說他神機妙算。武丁想,國家多麼需要這樣的人才啊。

武丁即位後,時常感到一種壓力。盤庚遷都安陽,開始的時候,國家出現了興旺的局面,然五六十年過去了,王公貴族驕奢淫逸起來,邊境戰事不斷,國家陷入重重困難之中。而那些掌握實權的王公大臣們都試圖左右他,一上朝就七口八舌地為他出餿主意。武丁想啟用奴隸傅說輔佐自己,可是又由於等級森嚴,不好辦。武丁只好只聽不說,如此三年,三年不語。他的妻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勵他啟用傅說,就像開國的成湯啟用伊尹那樣。

這天,武丁上朝,群臣一個個念奏章,武丁聽著聽著就睡過去了。群臣既不敢吵,又不敢走。兩個時辰過去了,武丁大叫一聲醒來,哈哈大笑,對群臣說道:“吾帝成湯給我託了一個夢,要派一位賢臣來輔佐我,做我朝宰相。”接著讓畫師在羊皮上畫他夢中人的畫像。畫像一完成,武丁命兵丁分四路前去尋找畫上人。兵丁們在王相巖找到了傅說。傅說來到朝中,武丁就拜他為相,留下了“奴隸拜相”的千古佳話。傅說輔佐武丁,勵精圖治,君臣和諧,使商王朝繁榮強盛,史稱“武丁中興”。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賢人,就把他們躬耕過的地方叫做王相巖,把他倆種的樹叫王相樹,旁邊的這條河谷叫王相溝,把住過的地方叫王相村。

乾旋坤轉,滄海桑田,變化了的是時代,不變的是歷史。

說著王相巖的由來,就走上了猴道。記得以前,走上這一段山路,心就慌。好在修了景區後,修了臺階,有的地方取直,有的地方多拐了彎,坡路變緩。有一次,我曾在這一段山路上,碰到過一個老人,揹著一袋土豆,如走平地。眼前的山路上,總是疊加了過去的人事物。遠望飛來石,太行的山峰多奇秀,沿山路而上,路邊的紅葉鮮豔,停下腳步,賞起久違的紅葉來。那時,山楂值錢,一斤一塊二,一到收穫季節,山裡人都要來守秋。那裡年輕,還和鄰居一起來這裡守過秋。

巖之坪

的出口處裡側的這一排石碑,共十三通,是王相巖歷史的見證。這一塊塊石碑是石寫的歷史,由此使我們與古人一起探討自然、歷史和人生,因為這一篇篇的“石頭記”正是古人心靈軌跡和生命歷程的結晶。這塊蛟龍碑,碑文為《創修王相巖碑記》,立於嘉靖43年(1564年),高3.06米,寬0.81米,碑文由在山西數個地方任過提刑按察司副使的

張學顏

所撰,由在山東數個地方任過提刑按察司僉事的

申佐書丹

,林縣知縣

張崇雅

立石。

從王相巖往北走,經過臥雲回壁,俯首懸崖棧道,可到

老道墓塔洞

,又名

仙人洞

。仙人洞東西長32米,南北進深25米,洞後呈弧形。洞內建有三個道士墓,皆坐北朝南。東側兩墓為青石構築,其中位於東南的一座高1.5米,南北長2.5米,東西寬2.15米,頂呈穹窿狀,長方形,嵌一墓碑,碑文左書“明萬曆二十五年”,中書“明故得秀長徒李守林一位之靈”。西邊這個大墓用青磚砌築,呈塔形,基座為金剛寶座式,南北長3.4米,東西寬3.2米,上承圓鼓形塔身,南面置一小龕,塔身高5米。塔前立的碑,高1.44米,寬0.5米,上刻“五世明故師父趙得秀一位霞靈,明萬曆十七年正月十九日立,不孝徒李守林立石。”

仙人洞內有一鐘乳石,形狀如龜。相傳,古時這裡住一靈龜,

傅說

曾卜卦問靈龜,知曉天下事。傅說歸天后,靈龜化作巨石。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又見王相巖

水邊的一塊巨石上刻著“仰止”兩個大字,另一塊刻著“仰天石”選自《詩經》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天氣已是深秋了,旁邊的小賣店只有一個男子在守店,守店的男子全心在看手機,可能是看電視劇吧。走在木地板上,仰望飛瀑的泉水,我想起了,張崇雅寫的詩,峻嶺崇石萬 中,仰天池 玉玲瓏。屏峰壁立沖霄漢,一片秋光滿谷紅。

我再走近瀑布,在深秋中,有一股寒氣襲來。我在山鄉時,常一個人獨自來此,一坐就是小半天。特別是熱天,雨季瀑布水大,是最佳納涼地。空中細雨西南來,颯然天與遊人沐。

明萬曆年間被林縣工部郞中郝敬之,列為“林慮八景”之一“寶泉晴雨”。“寶泉”一詞最早源於明朝河南佈政史張學顏的《創修王相巖記》。

仰望瀑布,彷彿是走進了文史的海中。就說張崇雅吧,一個古代知縣,遊歷王相巖之後,提筆留詩。他的墨寶,竟為他傳名,林縣有無數個縣令,而人們還記得張崇雅,也許就和王相巖有關。林縣還有個知縣叫謝思聰,作為興水先驅,謝思聰在林縣乃至全國享有盛名。林縣俗語稱“今有紅旗渠,古有謝公渠”,“謝公渠”說的就是謝思聰當年任林縣知縣時修的一條9公里長的水渠。

謝思聰擔任知縣後,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下大力籌措資金組織民眾修建了一條深約3尺、寬約2尺的石砌水渠。因為此渠出自太行、林慮兩山交匯處的山谷之中,故取名為“共山渠”。此渠西引洪谷山水,東到辛安村止,全長18華里,由沿渠的椒園、小付街、小屯、圪道、楊家莊、拐頭山、木纂、辛安、馬軍池、北山、豆家莊等11村公修共管,通水後,有效解決了沿渠49村的人畜用水問題。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為他立了一座祠堂。

山水傳名,山水有情,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王勃的《騰王閣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王相巖的山水風光,古人多有溢美之詞。妍秀如峨眉,雄偉勝岱宗。蓬壺閬苑之境,峨眉三峽之勝。河南日報記者

王懷讓

,曾登王相巖留詩一首:

飛瀑鮮豔花鳴,聲色俱麗王相巖,稱王為相不足論,我登此山我神仙

老君殿建於明嘉靖年間,為道士趙得秀所建。原建築以石築牆,灰瓦蓋頂,因多年失修而倒塌,只剩殿基。1990年重修,為爬山廊式磚木結構。大家都知道道教的根是老子。老君殿建在玉皇閣的上方,為尊上之意。

前邊就是書齋樓。書齋樓倚壁凌空,建於高123米的懸崖上。書齋樓是藏經書的地方,也是趙得秀讀經參道的地方。原建築為三層小樓,民間傳說為梳妝樓。1990年修復時,在崖壁上發現“書齋樓”三個字,才確認不是梳妝樓。修復後的書齋樓為二層硬山重簷爬山廊式。一層樓東西兩口相對,二層樓東山牆留有眺望口,可望而不可通,是觀賞王相巖全景的絕好之處。

現在我們來到了巖之坪。這是王相巖唯一的一塊麵積較大的“小平原”。這裡建有玉皇閣一座、五氣朝元洞一處,此外還有丹藥碾、碑廊、筒梯等遺址,皆為趙得秀所建和所用之物。趙得秀自少離家,雲遊至此,遂卜居於此。他採石于山,取谷于田,不募捐,不僱工匠,自力更生,從嘉靖已丑年始開工,於嘉靖甲子年完工,經三十餘年勞作,王相巖之景才齊備,王相巖之名才遠播。山之靈氣留住了趙得秀,而趙得秀立志堅定,才有此成就。

我們先來看玉皇閣。玉皇閣是趙得秀開發王相巖的主要工程。清順治年間曾重修,民國十五年又復修,屢毀屢建。現在的玉皇閣於1990年重建。為磚石結構,明代建築風格。閣座為大理石須彌座,閣門嵌設門樓,門樓座雕刻八寶圖案,內頂呈穹窿狀。

又見王相巖

日過中天,只有止步,沒有再上太行天路,沿著原路而下。

快走到景區大門,我坐在一處池塘邊,看到一處竹林茂盛,此處有一標誌,上寫夏馥洞。這也是我以前不曾留意過的,走近,看到,夏馥,字子治,東漢名士,東漢恆靈年間,國運衰頹,發生名士與宦官的衝突,夏馥因正直而被評為黨魁,為避禍。夏馥剪掉鬍鬚長髮,隱入林濾山中,隱姓埋名,為冶鐵人當家擁,居住於此。

陶淵明,採菊東麓下,悠然見南山。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陽明的心學,他的龍場驛。我比不上人家,王相巖可以說是咱的柔軟的山水,有了這一座山,面壁、沉思、禪修。一個人內心的強大,才是闖過苦難的辦法。

我是不懂風水學的,多年行走在太行山中,像王相巖這樣的地脈,還有許多,旁邊兩峰,中間是一條山溝,還有一條溪水,從高峰而下,懸壁絕壁,中間是一條飛天而的瀑布,我一直在想

,一則是傳說,二則是有個隱士,三則是文人墨寶。

王相巖是典型的是神砂結構圍谷地貌,山峰三面圍合,開口向東,迎來紫氣,形成護砂嚴謹的風水寶地。大家向東看,對面崖上伸出的那塊紅色的岩石猶如孔雀頭部,而其後的山崖猶如綠色的彩屏;大家向北看,由西向東逶迤而來的山嶺猶如一條青龍;向南看,山頂上的造型地貌像一隻白虎,虎視眈眈,俯瞰山下;在套谷裡面還有一個金龜望日峰,龜蛇也叫玄武,我們到上面就會看到。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四靈獸地貌造型惟妙惟肖。

回到廣場,再回首。背對著露水河,右邊是曾生活過的學校,我曾居住過的房間依在,有一次,看到門緊鎖,透過窗戶往裡看,這時,從裡院出來一個人,大聲呵止,我忙解脫。彷彿有了作賊的感覺,那個睡了三年的那個青年那去了?愈來愈感覺,王相巖景區越來越漂亮了,內容越來越豐富,只可惜,內心中的激情越來越少。要不是陪朋友上,我是想不起重登王相巖,自然的王相巖早已在心中了,而人文的王相巖又不需要登。

不過,無數次的筆下,王相巖的山水溶進了筆下。下面是我看了本地作協主席一篇文章,寫的評語。

對於我來說,從小生活在小城,人生大部分時間,又生活在小城。曾對朋友們說,一個走不出故鄉的人。還好,有華北屋脊,表裡山河太行山陪著,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對於太行山的王相巖景區,我是很瞭解的,甚至閉上眼睛,都能想象出那山、那路、那碑、那洞,最讓我去得多的是那飛天而下的瀑布,曾在那瀑布下的石磈邊,看碑上的兩個大字,仰止。有時就想,如果唐主席來到此地,又會展開怎樣的想象。

我上師範時代起,愛上文學以來,對於小城中的文學名人,是仰視的。特別是對於唐主席,他筆下的草木人景,甚至河流,雲雪都筆下妙筆。比如讀太行雪光,才知道太行山中有一個雪光寺的古寺,而雪光寺在那,感覺雪光寺是那麼遙遠的,神秘的。後來,一個網友林中漫步告訴我,雪光寺在石板溝。我是在看了

《太行雪光》

這篇文章,才走進雪光寺的,也是在雪光寺中,讀到文中那兩句楹文。山門無鎖待雲封,寺中無燈憑雪照。是啊,我仰視唐主席,一個是作為教育局長的他。一個是作為作家的他。作為局長,因為我是他的兵,而作為作者,我是他的粉絲。今天,作為粉絲的我,是林州千萬中最情深的一個,在林州,唐主席的粉絲很多,有人形容,渠岸上賣涼粉的都讀他的書。

他的太行情結是深沉的,一草一木,一溪一雪,他是太行的孩子,他深情地擁抱太行。對於我來說,讀他的作品是享受,是靈魂的昇華,是和他的靈魂對話,是仰視他的品格,是把書當教科書來讀。

他有沈從文湘西的神韻,有賈平凹山水的散脫,他筆下的太行是立體的,是精神的,像行雲流水。當然,對於他作品的深度,我是門外漢,今天推薦朋友們,讀

安陽作家劉娜娜的疫中讀書

,更能讀懂唐主席的文章及精神。這是我為本地作協主席寫的一段評論,可見王相巖已溶入到我的靈魂中。

行走過的太行山許多地方,也曾拿起筆來,書寫觀感。今天,深秋去過的王相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到夏天來了,還不曾落筆,感覺像是欠了王相巖一筆債,雖然,王相巖這位債主不會找我索要,但是,內心中的負罪感日盛。

作者:楊志青

又見王相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