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故鄉有座橋

□ 蕭習華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故鄉在這個冬天有一件大事發生,是修建一座大橋,一座橫跨於凱江兩岸的大橋。

橋在人們的注視中不斷地“長”了起來。

首先發現異樣的是一群水鳥,或許是水斑鳩、翠鳥、點水雀、牛屎雀等這些喜水的鳥,突然某一天睜開眼簾,發現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眼前。

畢竟是鳥類,不能知曉更多的東西。對於蕭家河壩的蕭姓人來講,河流上任何一絲一毫的變化都逃不脫他們的眼睛。這凱江河畔在無人居住前,只是荒灘野水,自自然然,荒蕪任其荒蕪,河水任其流淌。但自清朝乾隆年間起,蕭姓先祖從湖北陽新縣尋水路上溯幾千裡來此定居,尚不知這河從何而來,也不知這是何地?這河叫凱江,起源於四川安縣鹿爬山,流經羅江縣、中江縣後,行到這裡稍作停留,便把一個灘塗變成平原,成就了一個遐邇聞名的大河壩。然後河水下流,在三臺縣城處匯入涪江。原本這不叫蕭家河壩,因蕭姓人來此才得以命名。河流阻隔兩岸,建渡口雖然是當時的大事,但多年後才把渡口建成。渡船在流年裡,充當了橋的作用。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橋”首先是個概念,因為有河的存在,就會有“橋”存在的可能,所以一直虛位以待。今天,在政府工程“渡”改“橋”的時代命題中,大橋應運而生了。

當訊息傳出,蕭姓人就開始在夢裡盼望修橋早點動工。那一天,施工隊來了,大型機械來了,建橋開始了……每天蹲守在這裡的是一群老人,用昏花老眼觀摩這新生事物。老人們開始納悶,這麼大的工程咋就這麼丁點人呢!他們忘了,科技發展的今天,早已告別了打人海戰術的歲月,他們還沉浸在過去人們雞叫起床、聽敲鐘出工收工和人挑擔、牛耕田的記憶裡。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建設工期一年,修橋的過程顯得很漫長,也沒有往日的喧譁。現在更多的農村人離鄉背井在外地打拼,而能回鄉創業的卻是專業種植,集約化生產,無需更多的人。一大壩葡萄、草莓,一大壩有機農業種植的小麥、玉米和時令蔬菜,描繪著這大地的臉譜。收割季節,他們也只需要請些留守婦女做點小工而已。所以,修橋的大工程缺少了熱鬧的大場面。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過去的春天裡,橋的這邊蕭家河壩是一壩好田,麥苗青;橋那邊江家灣是一灣好土,菜花黃;夏天,稻花香兩岸;秋天,果實累累景色美;冬天,整理土地待來年。蕭姓人與江姓人可以隔著河大聲喊話,聲音長翅膀飛來飛去,要見面時則頗費周折,必須繞至上游河灘上蹚河而過。蹚河給人們帶來不便和不測,有人曾溺水而亡。自從有了渡口,木船就是河面上飄來蕩去的橋,過人,過豬,過狗,過牛,也可過花轎,娶親的隊伍逶迤在河岸,吹吹打打的聲音激起河水三尺波浪。渡船曾毀於1958年,至1985年才復渡。恢復渡船不幾年,人們把木船改為鐵船,這時可過轎車,可過農用小四輪,大大方便了出行。渡船的變遷,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幼時我曾在渡口洗過澡,抓過魚,和小朋友做過遊戲;在洄水沱處的沙灣裡,滾過沙子,踩過甲魚,築過沙雕……河裡有各種魚類,青波、鯉魚、草魚、鯽魚等,魚兒們在河裡遊得歡;兩岸有各種樹和草,野兔、野雞和各種鳥藏匿或飛翔……一派大自然的和諧共生圖畫。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現在,河上架大橋,翻開了河流新的篇章。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個體的“修橋補路”是民間的慈舉;而政府組織修橋,則是德政的彰顯。

蕭家河壩修橋,涉及到潼川、樂安、古井三個鎮鄉八個村萬餘人的交通出行。該橋全長352。99米,橋面寬7。5米,雙向兩車道,公路等級為四級。修橋的圖片或影片,故鄉人不斷地透過手機互動,傳播四方,讓遠走他鄉的遊子的鄉愁縈繞心頭。試想:有了橋以後,兩岸聯通,江家灣那邊漸已荒疏的縣級公路將華麗轉身,蕭家河壩這邊的5。5米寬的村級公路也將提檔升格,橋讓路通向遠方,將有更多的機會、希望。

故鄉這座橋,一直長在我的夢裡。我雖在外地,河流的濤聲時常濯洗著我的身心。面對歷史長河,我們是相隨而進的一葉扁舟,浸潤於無盡無休的流水中。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新時代已使我的故鄉在變美和年輕,河流有方向,大橋有定力,故鄉的夢和花迎著時令開放!

(原載2019年11月22日《四川日報》原上草副刊)

蕭習華散文:故鄉有座橋

作者簡介:

蕭習華,本名蕭緒華,四川三臺人,大學學歷,高階政工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首屆中國煤礦作家高研班學員。現任四川芙蓉集團副總經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已出版詩集《鴿子與鷹》《大地聽歌》《獻詩或頌詞》、散文集《生命河》《又是明月光》《水流雲在》等八部,曾獲第四、五屆全國文學烏金獎等文學獎項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