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西直門的詭異邏輯罄竹難書,從它建成開始就造就了大量一言難盡的故事——每天都有成堆的人憤怒地繞著圈換乘地鐵,還有成堆的司機憤怒地在橋上繞不下去。建築師李涵是這些憤怒的人之一,那時他在中國建築研究院工作,每天過一遍西直門。後來實在太憤怒了,2007年,李涵畫了第一張圖《西直門》,用建築師的方式,還有藝術家的方式。所以《西直門》裡不但有建築軸測的西直門橋,還有裡面不太合邏輯的、擰巴的狀態。西直門成為李涵記錄及創作的一個起點,但他知道了開頭,卻沒猜到以後。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一個偉大的藝術流派如果想做些什麼事,通常會先發一個宣言,然後再圍繞宣言做一系列的作品。庫哈斯出過一本書叫《癲狂的紐約》,因為他發現紐約這個城市沒什麼宣言,直接做了很多實際的事。《癲狂的紐約》相當於庫哈斯替紐約補上了一個宣言。

同樣在北京,這個城市每天在發生很多事,每天在創造很多奇蹟,看上去它需要有一個宣言。2018年李涵在採訪中說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替北京發出宣言的人,不用文字,用他的方式——就像是2007年的《西直門》。2013年他與太太胡妍成立了繪造社,出版了建築繪本《一點兒北京》,獲得了“最美圖書獎”。這本書裡有南鑼鼓巷、團結湖、大柵欄、三里屯髒街……像是從西直門延伸出去的城市變遷記錄。李涵起初覺得自己不務正業,不好好做建築設計這份看上去很有前途的工作 ,卻一直在畫這些並不全是建築軸測圖的圖。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繪造社成員:李涵(左),胡妍(中),張欣桐(右)

“建築設計會面臨很多複雜的問題,因為牽扯各方面利益,對我來說太複雜了。要平衡很多因素,這需要有很強的忍耐力,還要放棄一些東西,跟我的性格不那麼合適。我更願意自由一點。”

因為畫圖,李涵下意識地成為一個城市觀察者,從小在王府井衚衕里長大的他,目睹了北京老城拆遷、重建、改造,街道越來越寬,高樓越來越密集,車輛越來越多,城市變得乾淨整潔了。他覺得對一個城市來說,對城市裡的居民來說,這是個好事。只是他還是懷念2008年以前的北京,那種雜草叢生泥沙俱下的狀態,夾雜著生活的苦惱與縱情,非常魔幻現實。很多建築永遠消失了,李涵挺慶幸自己用畫圖的方式保留下一部分記錄。所以做一個城市記錄者的意義並不小於建築設計師。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北京房子”展覽現場,2021

在最近開幕的展覽“北京房子”中,這些畫第一次用藝術微噴列印,用物質的方式呈現,李涵本人也是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觀看。在研討會上,李涵說,從某種角度講,這些畫不僅代表了北京這個城市這些年的轉變,也代表了他個人工作上的一個轉變。做一個城市記錄者的意義並不小於建築設計師。每一張圖都只是一個切面,背後是這個城市風起雲湧的變遷與更迭。

西直門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李涵《西直門》, 2007

畫《西直門》是2007年-2008年一年時間。我畫的時候還沒有四號線,只有二號線和十三號線。換乘非常遠,所以大家都在吐槽換乘線路。四號線修好之後其實有所改善,有一個捷徑可以直接到十三號線,但我們畫的時候還沒有。上下班的時候人會很多,所以要繞很多圈,感覺挺壯觀。

現在情況已經改善很多,對我來說,反倒沒有藝術創作的必要了。所以我覺得藝術創作和建築設計有一個矛盾,建築設計追求更舒服、更積極,但藝術創作往往展示的是生活中的消極和悲慘。你的生活其實也是這樣,甚至一個人大部分時間都不是快樂的。

西直門的設計問題是有的,因為一開始只有二號線,根本不用考慮換乘,周圍的規劃也在逐漸改變。任何設計都會有點問題,我覺得我也可以接受。但是它本身就很複雜,沒有辦法。就像在歐洲的城市裡我會經常迷路,歐洲街道都是複雜歷史形成的,很有趣,只有像迷宮一樣的城市才有吸引力,特別是對遊客來說。

這張圖畫完之後我也不那麼憎恨西直門了,它在豆瓣上還挺受歡迎的。從那時我就關注這類主題,開始畫這樣的圖。

背景知識

西直門是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西直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

西直門現已成為地片名,泛指西直門內、外大街與西直門南、北大街相交處的西直門橋附近。

西直門城樓拆除後,建設了北京地鐵二號線西直門站。1980年建成通車的西直門立交橋,是連線西直門內、外大街,西直門南北大街的跨路立交橋,為上環形3層全互通式,地下有雙層地鐵交叉,設有西直門站。1999年對西直門立交橋進行全面改造工程,以進一步緩解附近的交通擁堵狀況。建成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原西直門立交橋,90年代後由於交通流量的增長遠遠超過了該橋的設計能力,使其成為二環路最擁堵的結點,成為制約北京城區交通改善的瓶頸。

央視在播報“迷人的路牌”節目時,專門以北京西直門立交為例,讓外地司機和北京司機分別駕車通行這一路段,試驗結果依然不盡人意。

央視分別以外地司機和本地司機為例,試驗穿越西直門時候是否有迷路現象,結果本地司機和外地司機均出現了路線不清楚,猶豫不知該往哪裡走的現象。

(資訊來源:百度百科)

三里屯髒街42號樓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繪造社《髒街42號樓的輪迴》,藝術微噴,150 × 150 cm × 4,2008-2017

“北京房子”展出作品,2021

髒街的42號樓在不同時期畫了4張圖,歷時十年。

三里屯本身比較有名,也很時髦。太古裡剛改造完的時候,我去過那裡。穿過太古裡蘋果店就看到了髒街。

比起那些時髦的剛蓋好的樓,髒街是挺髒,在一個居民樓裡混雜了各種各樣的小店,可能有500塊錢的理髮店,還有路邊攤賣2塊錢的麻辣燙和烤串,共存但不尷尬,顧客裡既有老外也有本地人和遊客,很北京。北京在那個時候是什麼樣的事都可以共存,沒有隔閡。

還有一個很紅的小麵館,招牌很醒目地貼在窗戶上,得繞到樓後面上二樓。老闆、服務員、廚師是一個人。後來在微博上紅了,因為去了幾個明星。從那之後,我就再也排不到位了。

這是一棟住宅樓,居民樓做底商並不奇怪,但這棟樓很極端,從一樓到頂樓都分散著商戶,後來政府要改造髒街,這棟樓被拆除了。2017年整個北京經歷了很大的城市改造政策,比如禁止拆牆打洞,所以不只是那棟樓,我們所在的小區,原來臨街一層的小店都被關掉清理。

像方家衚衕46號,open建築事務所的李虎還在那裡拍攝了一個紀錄片記錄被拆除的過程。拆除之後無趣了許多,但那裡的居民都覺得清靜了,這就看出立場的不同。因為那些熱鬧跟他們都無關,從中得不到好處,還被吵著。所以城市改造這些事特別複雜,大家的利益訴求都不一樣。因為那種熱鬧又分不著好處,他還被吵,所以城市這些事就特別複雜,大家的利益訴求都不一樣。這是個難題,即便是專家也難以各方面擺平。現在全世界都在搞社群營造,大家溝通協調,最後平衡利益訴求,唯一的辦法是平心靜氣坐下來慢慢談。

背景知識

“髒街”是人們起的綽號。這條位於北京夜生活勝地三里屯的街道,在地圖上不見名字顯示,很長時間內被叫作“后街”,因為和它相隔著的三里屯北街是“前街”,那是最早成名的酒吧街。

“后街”連線著太古裡商場的南區和北區。它的一側是42號居民樓和原京客隆超市對外出租的店鋪,另一側是同裡和3。3大廈的底商。短短200米距離的一條小街,會聚了廉價酒水餐食,各種青年亞文化的元素,以及舶來的時髦之物。

“髒街”是指它環境的髒亂差,但同時也是說它足夠“接地氣”。在這裡肆意過青春的年輕人,稱它為“三里屯的靈魂”。

(資訊來源:網路)

團結湖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繪造社《團結湖》,藝術微噴,172 × 105 cm ,2014

“北京房子”展出作品,2021

《團結湖》是研究課程,那時有一個建築師和街道合作,正好做一個社群調研,看看老舊小區怎樣提升,我們作為調研團隊負責創造一張表現的畫。

這片區域我們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樓拼貼在一起。畫的時候是2014年,我對這一類現象都挺感興趣,比如一層住戶自己搭建花園,在公共綠地自己弄了一個打牌、喝茶的地方,或者開出一塊菜地自己種。這是一種民間自發的改造,利用城市公共空間。

北京的老舊小區非常多,可能朝陽的和西城的都沒太大區別。你在團結湖看到的現象,在西城百萬莊也有。比如20世紀50年代建的小區很老,之前的空地會比較大,搭建得就會更粗放一點。團結湖是相對新一點的小區,會收斂一些,因為樓層比較高,太誇張了也不合適。所以越老的小區越精彩,50年代的最精彩,80年代的還行,90年代的小區就差點意思,但也會有。到了2000年之後的商品房就沒什麼意思了,尤其到了豪宅,和我就沒有關係了,裡面已經沒有任何元素可以提供給藝術創作。

背 景

團結湖是北京的地名和街道名,通常指團結湖街道及其附近地區。朝陽區團結湖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80年,位於東三環北路以東,是市區交通要地,本街道的重要道路有東三環北路、姚家園路、朝陽北路、農展館南路、團結湖路。

團結湖是北京的一個湖,是北京市十大人工湖之一,位於團結湖公園內。

(資訊來源:百度百科)

南鑼鼓巷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繪造社《南鑼鼓巷》,藝術微噴

畫南鑼鼓巷時,是我認為比較好的時期,也就是2010-2013年,店鋪已經很多,人流量也挺大,但還沒有變成改造後的旅遊景點。南鑼鼓巷有中央戲劇學院,聚集了很多搞藝術的人,像蓬蒿劇場、小咖啡館、小酒吧這樣的場地很多。

後來南鑼經歷過了一輪大調整,雖然國家規定衚衕不允許做商業街,都應該是居民區,但南鑼成為一個特例,確實就成了旅遊景點,主道上都是店鋪。治理完之後,遊客很多,我再也沒去過。但你覺得差勁,遊客覺得還挺好,這也是一種境界。

南鑼一條主街串了八條衚衕,周邊有些衚衕其實不錯,比主街好。但衚衕整體來說是一個死局,如果要維護它的原始面貌,在經濟上就很難成立。但如果經濟上不成立,它就很難被啟用,經濟一旦啟用你就不可能維持它原始的樣貌,所以就是一盤死局。

背景知識

南鑼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區,始建於元朝,至已有七百年曆史。以巷子為中軸,兩側分出諸多特色衚衕。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所以衚衕裡分佈著眾多名人故居。再加上南鑼鼓巷林立的特色店鋪,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它已經成為許多時尚雜誌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遊景點。

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護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視,憑藉較為完好的元代裡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鑼鼓巷得以倖存。又有先見之明的人看到商機,租下沿街民房,開起了風格百變的個性店鋪,元朝古巷新舊混血,就此重生。北京南鑼鼓巷曾被美國《時代》週刊挑選為亞洲25處“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兒的地兒”。

(資訊來源:百度百科)

京師全圖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繪造社× 雪城大學《京師全圖》,藝術微噴,150 × 150 cm ,2021

“北京房子”展出作品,2021

《京師全圖》本是清代的地圖,詳細描繪了北京城二環以裡的區域。我們重新繪製了這幅地圖,其實是在雪城大學做的一個課程。

圖中原來有一個四方的主城,外面還有一個甕城,相當於有兩層。我們的圖裡中間有一段城牆,就是現在的永定門一帶。畫的時候比例都變了,如果按照城市的比例畫,房子都會很小。我把比例放大了,拼接了幾個建築。我選擇建築的原則是希望不同時期的建築都在裡面。比如雍和宮,是清代古建;比如安化樓,是社會主義時期的共產主義住宅;還有20世紀80年代的十大建築之一北京飯店,也有50年代的電報大樓……整張圖大約有二三十個建築。

但裡面並非所有的建築都是真實的,我們不是照貓畫虎,還是做了一些創作。比如圖的中心應該是紫禁城,我們畫的時候中心就變成了美術館,周邊的場地環境是故宮城牆,兩者疊加混合,變成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東西。和真實的建築不一樣,有一種陌生感,這樣畫起來才有意義,不然和製作一個城市模型沒什麼區別。

除了畫《京師全圖》,另外還要設計8組建築,這8組建築是並不存在的,設計原則是給你8個經典建築的原型,比如一個著名的歐洲教堂,然後你去找一個北京當地的民間建造,兩個合在一起設計一個樓。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喵王寺

比如喵王寺,現實中沒有這個廟,是把歐洲的教堂和中國的廟融合在一起,裡面放了一個招財貓。這些不存在的8個建築都放在了《京師全圖》裡。其實相當於把對北京的幻想與現實都疊加在了一起。

背景知識

《京師全圖》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繪製完成的北京全城地圖,又稱《清內務府京城全圖》《乾隆京城全圖》。原藏清內務府,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全圖高14。01米,寬13。03米,比例約合1:650,分表為51帙。原圖未題圖名和繪製者。1940年故宮博物院曾影印縮制、分幅出版。該圖的比例尺和精詳程度在世界古代城市地圖的繪製史上實屬罕見。內外兩城的規劃形狀、城牆和城門的構築細節,以及大小街巷、衚衕的分佈,均清晰可見;宮殿、園囿、廟壇、府第、衙署以及鐘鼓樓、倉廒、貢院等主要建築的平面形制,皆出於實測;民居、宅院、房舍等亦有表示。全圖的繪工十分精細,且以寫真的手法顯示主要建築物的立面形狀。此圖為研究 200多年前北京的城市建設全貌提供了至可寶貴的資料。

(資訊來源:百度百科)

建築軸測圖中的北京故事

清代《京師全圖》

關於藝術家

繪造社

繪造社由建築師李涵和設計師胡妍於2013年在北京共同創立,致力於建築繪圖、建築設計和城市研究的實踐。

透過他們的作品,繪造社探索將建築繪圖作為一個獨特的媒介的潛力,來記錄、表現、和批判當代城市化語境下的社會現實。他們從建築繪圖的傳統中吸取靈感,結合波普藝術、後現代美學,以及當今潮流文化的影響,創作宏大的城市景觀。繪造社的繪圖多以超高的密度,精準的細節,扁平的畫風為特色,表現多樣的當代城市文化。

繪造社作品曾獲2018年世界建築節建築製圖獎全場優勝獎和2016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建築繪畫競賽獎項,曾參加第4屆芝加哥建築雙年展,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和日本館主題展、第7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等展覽,並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悉尼白兔美術館、深圳坪山美術館、及北京山中天藝術中心收藏。繪造社出版物包括《一點兒北京》、《一點兒北京·大柵欄》、《The Joy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衚衕蘑菇》和《樓房花朵》。

藝術商業編輯部

文、採訪:劉向林

編輯:Lynn

圖:十點睡覺藝術空間、繪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