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引起的回憶(兒時回憶)

什麼引起的回憶作文

讀書引起的回憶(兒時回憶)

今日看了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的前幾篇,看著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又想象豐富的演繹著所見所聞。想起自己的童年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應比作者年輕很多,但我卻在作者年輕時的生活中,彷彿看到了自己童年的部分影子一般。使我不禁放下書本,開始回憶起自己那時的生活。

很小的時候,並沒有能力做家務和農活的時候,自己能做的,就是母親做飯時,拿小板凳坐在爐灶前的柴火堆裡,不停地往灶膛裡新增柴火。根據母親的“大點火、小點火”的口令,加快或放慢添柴速度。並在飯菜做好之後,將板凳整齊地擺放在小飯桌四周。

待到大了一些,開始幫忙做飯(僅限於煮粥,煮麵條兒),並清洗碗筷。時不時還會跟隨大人到田地間去玩耍。麥收季節,那個時候還是人工收割,然後將成捆麥子搬至打賣場,幾家人圍著一個脫粒機輪流將自家的麥子放進去。麥場四周逐漸堆起一個接連一個的麥秸小山,這麥場中央的空地也堆積起山一樣的脫乾淨的麥粒追堆。

男人們忙著繼續脫粒,女人們將脫粒好的小麥裝進袋子,再合力裝上驢車或人力平板車,運回個家。孩子們,包括我,則在“遊樂場”——麥秸堆,玩得不亦樂乎。麥秸很是光滑,在陽光下還會發光般的閃耀。我們費力“登峰”,再滑滑梯一般的溜下來。累了,就挖個“坑”,將自己埋在這麥秸中休息,透過麥秸縫隙看藍天白雲,然後靜靜睡著,再然後被忙完的大人們喊醒回家洗洗吃飯。

回到家,那堆積在糧倉地上小山般的麥堆也是遊樂場。光著腳跳上去,一步一陷,裡面的糧食還是熱熱的。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去,不過癮就更加艱難的奔跑,沒了力氣就乾脆躺上去,依然會不安分的將糧食不停往身邊劃拉,鼻子裡聞到的都是糧食的香味。

秋天,玉米成熟,依然人工收穫。男人們總是將玉米杆兒從根莖處隔斷,然後一顆顆放倒整齊的擺放。女人們則坐在筆直成片的玉米杆上,翻動中剝離出乾淨的玉米,並將乾淨的玉米扔成一堆堆的,以方便裝車運輸。

那時孩子時的我們,也有我們的樂趣。總是先於男人們走在前面,尋找著細小,杆成紅色,並且不結玉米的秸稈。手扶秸稈上方,然後猛地一腳踢向桔杆根莖處,成功“割斷”。從斷口處剝開,一口咬下,甜甜的汁液便順利進入嘴裡。在那個缺少甜食的時代,這是哪個季節我們的零食。還有,田地旁邊的溝沿上,有一種紅色喇叭狀小花,它被親切地稱為“老婆兒(老太太)喝酒”。將花朵摘下,“屁股”去除,然後放嘴裡允砸,甜絲絲的,只是較甜玉米杆的量要少很多。

遍尋不著“零食”後,我們便又有了新的活動——捉螞蚱。黃的,綠色尖嘴的兩種。當然,還有促織——蛐蛐。小時候的我們竟也不曾見過蟈蟈兒了。男孩子們將螞蚱用狗尾草穿起來,或燒來吃,或解體,或拿回家餵雞。女孩子們將螞蚱用狗尾草穿起來,或給男孩子們當食物和玩具,或拿回家餵雞。那段日子裡的雞,總是很明顯的胖出許多,都是這些螞蚱們的功勞。

後來便有了各種收割機器,縮短了農忙時間,也減少了人工勞動力的勞累,孩子們也少了許多樂趣。收割機收割過程中,將桔杆同時打碎在了田地裡。螞蚱們也不知都逃到了哪裡,溝沿上的“老婆兒喝酒”,不知是因為被我們喝光了,還是被機器聲嚇到了,再尋不見了。

田地還是那塊田地,溝渠還是那條溝渠。莊稼已不再是那片莊稼,心境也早已變遷,只剩回憶。

就如現在,看到了別人農村時的生活,便突然間想起了自己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