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何抓捕天下的尼姑?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因發動靖難之役篡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在位期間主持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編制《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影響至今的重大舉措,被後世稱之為“永樂大帝”。

那麼朱棣在成功登上皇位後,為何要下令抓捕天下尼姑呢?

這主要是因為發生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山東唐賽兒起義,唐賽兒是山東濱州蒲臺縣人,自幼好佛誦經,18歲時嫁給鄉民林三為妻,婚後夫妻恩愛,感情和睦。

朱棣從北京發動靖難之役時,做為南下必經之路的山東成為主要戰場,當地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朱棣登上皇位後,將京師從南京遷往北京,不僅大修宮殿,疏浚運河,而且還開鑿會通河,實行南糧北調,以供養京師官員和軍隊。這一切都需要人力來完成,因此官府在各地大量徵調民夫,山東民眾再度首當其衝。唐賽兒的父親和丈夫都死於官府勒派的繁重勞役之中,盛年寡居的唐賽兒為此痛不欲生,萌生了對抗官府之心,想替丈夫和受苦的鄉親報仇雪恨。當時,濱州民間白蓮教盛行,飽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農民群眾廣泛信奉白蓮教,從中尋找精神寄託和相互幫助,有一次,唐賽兒到墳地祭奠丈夫和父親,回村時在山腳下的一道石縫裡,意外發現了白蓮教的法術秘籍和一把寶劍。

唐賽兒夫死,賽兒祭墓,回經山麓,見石罅露石匣角,發之,得妖書、寶劍,遂通曉諸術。——《明史紀事本末·平山東盜》

回到家中,唐賽兒閉門苦修。數月之後,她以全新的面目示人,自稱“佛母”,“能預知前後成敗事,亦能剪紙為人馬相戰鬥”,秘密往來於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諸州縣,組織民眾對抗官府。永樂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賽兒組織五百餘人,選擇益都(今山東青州)境內,四面絕壁,易守難攻的卸石棚寨做為據點發動起義。朝廷委派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率兵包圍卸石棚寨,唐賽兒趁高鳳立足未穩,夜間發動突襲,大敗官軍,指揮官高鳳死於亂軍之中。

初戰告捷,唐賽兒名聲大振,她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先後佔領了莒州、即墨等縣城,搗毀官衙,開倉濟貧,隊伍迅速發展至2萬多人,訊息傳到京師,立即震驚朝野。為了穩定局勢,朝廷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唐賽兒怒斬招撫使臣及隨從,表示與明朝勢不兩立。朱棣聞奏龍顏大怒,委派提督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鎮壓。唐賽兒遣人以“寨中食盡,且無水”為由乞降,將官軍主力引至城東有水的地方駐守,集中全部兵力,趁夜向防禦薄弱的劉忠部營壘發起突襲,都指揮使劉忠奮戰而亡。天亮後,柳升發現中了調虎離山之計,立即分兵追剿,大敗起義軍,抓獲劉俊等賊黨百餘人,賊首唐賽兒卻不知所蹤。

唐賽兒起義歷時60多天,擊斃明朝兩員大將,取得兩次大捷。朱棣懷疑唐賽兒混在尼姑或道士之中,以躲避朝廷緝拿,曾先後下旨:“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姑,逮至京詰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詰問,但從中並未發現唐賽兒的蹤跡。關於唐賽兒的下落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她被捕之後,行刑時刀刃不能刺入,於是被押入大牢,紮實的捆綁在木柱上,腳用鐵鐐鎖住。結果不知她用了什麼法術,竟然解開重重枷鎖,逃得無影無蹤。

既而捕得之,將伏法,怡然不懼。裸而縛之,臨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復下獄。三木被體,鐵鈕系足,俄皆自解脫,竟遁去,不知所終。——《明史紀事本末·平山東盜》

唐賽兒起義反映出在永樂年間,雖然朱棣創造了足以光耀史冊的偉大功績,但民間百姓的生活卻因官府的橫徵暴斂而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被迫走上反抗官府的道路。歷史上,秦朝因修建長城、阿房宮而失去民心,隋煬帝因開鑿大運河而痛失江山。在古代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情況下,任何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都會使百姓的生活陷入窘境,形成官逼民反的態勢。慶幸的是,在朱棣死後,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極力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使國力得到極大恢復,緩和了階級對立矛盾,創造了歷史上的又一個盛世,史稱: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