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白圭論“五盡”則國亡 (人間財神,商聖)

戰國時期的大商人白圭先後到過中山國和齊國,他從兩國的社會現象中看到兩國在施政中失去了國家賴以生存的五個條件,這樣,國家必亡。白圭說,兩國信、名、親、財、功五者皆盡。信是國家存亡的最基本因素,失信於天下者必亡國;名是君主和國家的名聲,聲名狼藉著必不久長,親即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財是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行者無糧、居者無食”的狀況是不能維持長久的;功指建功立業,君主不能選賢舉能,而自己又不賢,則無以建功立業,國家統治無法維護。白圭的預言不久被證實了,中山國被滅,田氏代齊。白圭的“五盡”實際上是指出了各個歷史時期統治者治政的五個基礎,

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白圭,名丹,戰國時期洛陽著名商人。其師傅為鬼谷子,相傳鬼谷子得一“金書”,鬼谷子將裡面的致富之計(“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世無可抵則深隱以待時”)傳於白圭。白圭曾在魏國做官,後來到齊、秦,也是一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漢書》稱他是經營貿易發展工商的理論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商場如戰場,只有隨機應變,巧用計謀,方可立於不敗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戰中,商界仍以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為經典,奉“治生之祖”白圭為高人。

劉邦寬法得民心

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漢高祖劉邦率兵進入秦都咸陽以後,蕭何向劉邦獻策說:“老百姓苦於嚴刑苛法已經很久了,主公如果能寬法緩刑,那麼百姓就會心悅誠服,殘暴的項羽也就不足為患了。”高祖說:“好!凡是秦朝的法律一概廢除。並召集當地的父老們於灞橋,與他們“均法三章”,說,“秦法害苦了百姓,如今我做了關中王,應當為父老們解除苦難,今後實行“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官吏。百姓聽了“約法三章“,歡呼雀躍,額首稱慶,說:“今日幸得賢明的君主,我們百姓有活路了!”

漢文帝允許誹謗

西漢文帝說:“古代治理天下,朝廷在交通要道設有進善言的旗幟。還設有指責過失的木牌,這是為了疏通治國之道,從而使人們敢於提意見。如今的法律有誹謗造謠的罪名,這樣就使群眾不敢盡情說話,做皇帝的就無法聽到自己的過失,這怎能使遠方的賢者來聚集到朝廷呢?應該廢除這條法律。有些人在背後咒罵皇帝,訂立同盟,後來互相詆譭告發,官吏就認為這是大逆不道,這些人如果說有其它話,官吏似又認為他們是誹謗造謠。這些普通百姓因愚昧無知而被置於死地。我認為這是很不要當的。從今以後,有犯這條法律的,不要再審理治罪。

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二十四孝圖

漢文帝劉恆(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

西漢

第三代皇帝(含

西漢前少帝

、後少帝

劉弘

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漢高

帝劉邦第四子,漢惠帝

劉盈

異母弟,母為薄姬。

後元七年(前157年)駕崩於未央宮,

廟號

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於

霸陵

。漢文帝曾經親自為母親薄太后嘗藥,深具孝心,是《

二十四孝

》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公孫弘論治民之本

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西漢公孫弘被地方上推薦為賢良文學。漢武帝徵同“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公孫弘上一道對策,提出八項“治民之本“,並具體做了分析。他說,任官以能。則各種職能都能發揮出來;去虛言空談而務實事,則事情就能辦成;不奪民時,不妨民力。提倡節性,則百姓就能豐衣足食;獎有德者而罰無德者,則朝遷威嚴方能樹起來:升有功者而罷無功者,則群臣盡心盡力,賞賢者而懲奸者,則奸邪止,群臣敢於直諫。這些意見是很有見地的。後來,公孫弘官至丞相,他的德政思想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

公孫弘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為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其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併為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曾著有《公孫弘》十篇,現已失佚。

陸賈說武力不能治天下

漢朝的陸賈向皇帝進言時經常稱引自《詩經》和《尚書》。高祖罵他說,“你老子是在馬上得到天下的,那裡用得著《詩經》和《尚書)!”陸賈說;“在馬上得到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況且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取天下後還要用文治理天下,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從前吳王夫差、晉國智伯窮兵黷武而身亡;秦朝一味使用嚴刑苛政,終於滅了國家。如果秦在統一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古代的聖王,陛下怎能清滅秦朝面佔有天下呢?”漢高祖顯得不高興而且面有愧色,就對陸賈說:“請為我著書講一講秦朝為什麼會失天下,我為什麼能夠得天下,以及古代成功、失敗國家的經驗教訓。”陸賈便粗略地論述了國家存亡的表現,共著十二篇。陸賈所上奏一篇,漢高祖沒有不稱讚的,左右的人高呼萬歲,把他的著作稱為(新語》,

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陸賈早年追隨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劉邦和文帝時,兩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臣服漢朝,對安定漢初局勢做出極大的貢獻。呂后時,說服陳平、周勃等同力誅呂。著有《新語》等。

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他針對漢初特定的時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為本、融匯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義、法先聖,禮法結合、無為而治”,為西漢前期的統治思想奠定了一個基本模式

賈誼上書明國策

治國方略篇,商聖,劉邦等

西漢時期的政治家賈誼,自幼刻苦好學。十八歲就以誦讀詩書、寫作文章而名揚郡公,受到太守吳公的喜愛。漢文帝繼位後,太守吳公極力向文帝推薦賈誼,說他年輕有為,通曉諸子百家之書,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漢文帝於是召見賈誼,果然有才,任命他為博士。賈誼在博士中是最年輕的。在評議國家政事時,他以博學的才識為皇帝和眾博士賞識。文帝為此破格提拔他為御史大夫。儘管賈誼很年輕,在朝中的資歷和威望都不高,但他以天下事為已任,敢於仗義直言,針貶時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改革時弊的措施。例如:西漢初期很多列候,依仗權勢在長安作威作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賈誼不畏權勢,上疏建議列侯到各自的封國去,因而得罪了很多權貴。漢文帝很賞識賈誼的才能,想擢升他為公卿,由於絳侯周勃、潁陰侯丞相、灌嬰詆譭賈誼的人品和才學,使文帝漸漸疏遠了賈誼,並將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受了沉重打擊的賈誼並未因此而灰心喪氣。相反,在謫居長沙的三年中,他更清楚地看到了社會的弊病。既使在被貶斥的時候,他還是上書給文帝,懇切陳辭,使漢文帝大為感動,將他調回長安。當時,灌嬰等昏庸的官僚整日稱頌皇上聖明,天下太平,百業繁榮,而賈誼卻在《陳政事院》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形勢的嚴重性。他上疏陳奏說:“臣竊性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為六,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且治安矣,臣獨以為未也。日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賈誼的這些言論痛斥那些昏庸的達官顯貴“非愚則諛”,真是痛快淋漓,這是需要無畏的氣概才能做出來的。針對西漢初期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增長的情況,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將大的諸侯國劃分為若干小國,這就在無形中減小了諸侯國的勢力。賈誼還建議打擊匈奴的勢力,不再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金銀絲帛,而應當抗擊匈奴的侵擾,“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將匈奴的勢力徹底擊潰。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賈誼的這些建議雖然沒有實現,但他的真知灼見影響長遠。後來漢武帝統治時期,頒佈“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漢武帝又指揮連續進行了多次反擊匈奴侵略的戰役,取得輝煌的戰績。歷史的發展完全證明了賈誼所提出的建設是正確的。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大家對於古代這些充滿智慧的故事有什麼感想,歡迎評論留言轉發。讓我們國學經典得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