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武術是否能打,驗證玄覽之法的思維模式

本文承接此文,請先閱讀:《道德經》一章:入門的功夫,大道至簡,世人想得太複雜

武解《道德經》第一章:

上文巴拉巴拉一大堆,沒有耐性的估計早暈了。

拿武術這樣具體的事物來舉例子,就好理解了。當然,對武術沒興趣的,直接略過即可。

《道德經》第一章:武術是否能打,驗證玄覽之法的思維模式

關於“道”與“名”的概念問題

現在都在問: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有性情激動的武術人不值一哂:問這種問題的不是外行,就是腦子不好!

誠然,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我就要先問問了:你說的這個“武術”指的是什麼呢?你說的這個“能打”指的是什麼呢?這樣一個開放性問答題,除非你是專門搞這方面學問的,否則直接就懵了,明明是個很平常的問題,細想起來還真不知道從哪兒說起。

如果我讓你做選擇題,估計就好回答了:

你說的是中國武術呢,還是外國武術呢?

你說的是現代武術呢,還是古代武術呢?

你說的是公園的武術呢,還是秘傳的武術呢?

你說的徒手呢?還是器械呢?

你說的是八極拳呢,還是太極拳呢?

你說的是陳家的太極拳呢,還是趙堡的太極拳呢?

你說的是陳小旺的太極拳呢,還是馬保國的太極拳呢?

……

越是具體,越好回答。因為概念越明確。

同樣道理,你說的“能打”怎麼叫做能打?也要有個基本界定。不能一問就問個大的。

不難看出,“武術能不能打”這個題目本身就問的太大,相當不嚴謹。“武術”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事物,很難一概而論。更何況是“大道”了。

以後武術人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就可以心平氣和了:您是問我能不能打嗎?

《道德經》第一章:武術是否能打,驗證玄覽之法的思維模式

關於“無”和“有”的思維模式

研究一個事物,要從其“無”和“有”兩個層面來綜合觀察。

還是以“武術能不能打”這個問題為例。

如果界定了說中國傳統武術從來就是假的,是花拳繡腿,是武術,是騙術,所以不能打。

那麼我們僅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就能得出結論。

其實不需複雜,只需要抓住兩個點:武術是怎麼產生的?它憑啥能傳承到現在?

武術就是應打而生的,能打才能傳到現在。

如果再稍稍深入一點,動態地研究在現代的發展變化,我們就知道,由於和平的時代和社會環境,武術沒了用武之地,是以應時而變,功法漸已失傳,也少有人下苦功,再加上為名為利,假大師橫行,才造成了今天的這種種誤解。

另外,對一些拳種或功法的認知,透過“有無”之法,也能夠得到很好的認知。

比如,形意拳是從心意拳演化來的,形意拳就是“有”,心意拳就是“無”;三體樁就是“有”,猴蹲樁就是“無”。應時而變,有無相生。

《道德經》第一章:武術是否能打,驗證玄覽之法的思維模式

“武術能不能打”、武術拳種功法的演化,其實是個社會和時代問題,還不純粹武術本身的問題。

這就舉個更加直觀的例子:武術的對戰之機。

對戰有兩種狀態:未出招和已出招,這就是無和有。

各種要素、條件無法一一列舉,僅說一兩點。

無觀其妙:

出招前,觀察分析敵我哪條腿在前?虛實如何?

若是弓步,重心在前腿,必然抬不起前腿,只能起後腿,或跳躍,或後撤,如此必然要慢,處於被動局勢,而對方則有機可乘;

若是虛步,重心在後腿,必然能迅速起腿攻擊,或上步攻擊,即便是防守也是迅速,處於主動態勢,對方不能貿然出擊,要小心防備,謹慎出擊。

基於“無”的狀態,我大致有所判斷,決定如何出招。

有觀其徼:

出招後,打的是哪兒?力量如何?速度如何?重心如何?防護如何?能造成怎樣的效果?

玄之又玄:

出招後,對方閃避或截住或防守反擊,致使我未達到預期效果,我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無”進行變招,重新調整“有”?

將以上“無”“ 有”兩種狀態和變化的觀察和考量集於一身,出手自然“玄妙”。

《道德經》第一章:武術是否能打,驗證玄覽之法的思維模式

當然,以上只是拳理的分析,實際對戰是一瞬間的事情,不可能這樣一一分析,而是在平時成百上千次的練習中達到一種直覺,能夠一瞬間做出判斷和行動。

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等等許多拳諺,凝結多少武林前輩們的經驗總結,都是對這個“玄妙”道理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