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洪濟橋在哪裡

淄博博山為舊時南北通道之咽喉,魯中山區之門戶,地處城東的青州古道、城西的齊魯古道與南郊的關溝古道即為博山悠久歷史的印證。

青州古道依荊山自然山體鑿崖而形成,車轍式路段,歷經700餘年的通行跋涉,人挑驢馱,車輪輾軋,石基道上磨出了光潔深曲的轍痕。由於當時的煤炭、陶瓷、琉璃等貨均途經後樂橋攀石基道透過荊山運往青州等地,故世人稱之為“青州古道”。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青州古道

青州古道地處產煤聚集的東郊地區,故煤炭運輸必經東關街、秋谷街,而光滑的青石路面中心則是木輪車專行道。曾幾何時,每天早晨木輪車的“吱悠”聲與車伕的喘息聲都會把人們從睡夢中催醒,而那斑駁光潔的石基道也給世人留下無限遐想。

齊魯古道地處城西孝婦河西側的桑園街之首,背依古蹟爐神廟,是舊時是通往萊蕪西部等地的道路之一。該古道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街面均寬3米,長180米,大多采用青石與雜石鋪設,其路槽大多由木輪車行駛,歷經滄桑歲月,古道磨礪了8釐米的轍痕。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齊魯古道

關溝古道地處白楊河村南500米處,與萊蕪青石關村接界。關溝古道呈南北走向,溝峪深達4公里,歷史上曾是一條既難行又陰森的路段。關溝古道是博山與萊蕪的重要通道。舊時的古道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若遇繁忙季節,載貨的人力木輪車要想透過此路段則需要挨排幾天後才能緩行過去。隨著道路設施的日臻完善,關溝古道漸由國道所代替,其自身逐漸成為一處遺蹟。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關溝古道

舊時,博山由於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業的先後興盛,直接影響與帶動了地域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對道路的開拓與橋樑建造重要性的促進作用。據統計,建國前博山擁有古橋12座。由於社會的變遷與種種原因,至使現在只猶存永濟橋、後樂橋與洪濟橋等少數幾座橋樑。

永濟橋亦名七孔橋,系博山及孝婦河畔上最早的橋。它興建於明代,重建於清乾隆十九年。建橋之初,取“永遠濟世”之義,故命名為“永濟橋”。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永濟橋

該橋座落於博山紅門廟東側,橫亙於孝婦河上游,為石拱橋,石臺、石墩,重力結構,高5。6米,寬5。9米,拱圈厚0。5米,孔跨徑5。5米,原橋長46。96米。1960年因拓寬沿河東、西路而掩埋兩孔,故成為五孔,橋長為37。5米。橋面兩側護以石欄,橋頭望柱頭有獅飾。舊時的七孔橋亦是博山至萊蕪古道上的重要通道。

後樂橋古稱“荊山橋”,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初。該橋橫跨范陽河,橋面經東關街通往城裡,橋東經青州古道東山街石徑延伸東去。該橋古樸典雅,緣由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而興起。范仲淹傑作“岳陽樓”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絕句流傳與世。故借之句義,更名為“後樂橋”。

後樂橋以巨石砌成,橋面兩旁護以石欄,長20米,高5。5米,寬6米,一孔式尖拱,跨徑4。5米,拱圈厚0。4米。橋面北側鑿石槽為渠,寬0。35米,深0。15米。舊時清澈的範泉水順石渠流入城區,遂之形成“橋上流水、橋下行人”的人文景觀。該橋建築風格特別之處在於尖拱,將拱圈石打成斜面砌成尖孔式橋孔,結構嚴密、承負力強,數百年來堅固無比。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後樂橋

洪濟橋地處博山城西北部十五里處,范陽河上,舊屬淄川縣,俗稱蕉莊橋。據橋碑載,該橋初建於清順治年間,有汪溪村一鹽商李翠石捐銀一千兩所建。雍正四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

洪濟橋為三孔式拱橋,中孔為大,兩側稍高於河床,採用大方塊石灰岩石構砌,碹石嚴密,細縫相扣,兩邊石欄各三十節,兩頭石獅對稱。其橋高4米,寬9。8米,長48。3米。古時該橋為西長峪道,系齊魯重要通途之一。明清時是魯中山區通往省城濟南府之要道,故該橋有“西大路”咽喉之稱。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文/圖 賈元德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聞名青石關很久很久了。孩提時,六十年前就聽村裡博聞的老人說青石關,從此一直在仰視著。近十餘年間幾次動念要晉謁這關隘,卻總也沒能成行。

說起青石關,或曰無可看,或曰道路險阻,或曰已經頹敗,幾次都不得同行者。四年前,與朋友徒步山行,攀越齊長城,一起去尋訪關隘,卻走錯了山溝,沒有得見,那次的失之交臂很是遺憾。總之是因緣不會一目瞭然。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今天,終於來到關上。恰三月望日,翌日即是穀雨,多年的種因因穀雨而萌,因望日而圓。輦我南行的悟空兄說道阻且長,惕惕厲厲的不敢開車,特地從博山約上友人代駕,我感到這友情的深重。

一到博山,其友馭駕,輕且熟,說十幾二十分鐘便到。路上我直望車外,想欣賞悟空害怕的那懸崖深壑,然而沒有,只是道窄路回,左旋右轉,眨眼間到了。

明明就在大路邊。路邊立著一塊奇石,上鐫三字:青石關。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行十數步,一個石洞門,矮矮的,泯然眾矣!這就是青石關麼?腳下踩著一條石道,平整的新青石板,古韻殆盡,這是青石關村中的大道。心底起一些莫名的悵惘。還好,看見一棵古槐,一摟粗細,立在關側稍高處,樹幹被四五個鐵箍固定著。村裡道邊還有一棵,與之彷彿。

看石門洞時,心喜漸生。門兩邊各立著一塊石碑,字跡斑駁漫漶,早被風雨洗為混沌。關門上的樓閣沒有了,門洞裡,石道中一溝深痕,關門不管這些,依舊巋立。

下行出關門。眼前豁然而開,有“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之概。關門外,延展開一片青石坡,這就是甕山古道。石坡傾瀉而下,石道中間一道獨輪車轍溝,凹陷石中,深可四五指,這是古代的獨輪木車輾軋而成。兩邊石磴層迭,嶙峋崚嶒。石坡上露著幾個石洞,不知其深。應該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罅。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石坡近百米長,十餘米闊,坡長而陡,是在山體上打磨行走形成的。走到石坡底,回首而望,青石關巍峨的峙立山中,關山蒼然。

春秋時期,齊國修築長城,以御魯、楚,在此修建關隘,因為此處多青石,故名青石關。齊長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比秦長城還早490年。齊長城西起平陰縣,東至琅琊臺,全長620公里,關隘甚多。最重要最雄偉的有三大關隘:錦陽關,地勢險峻;穆陵關,雄偉險要;第三座險關,就是這眼前的石洞,濟南市萊城區和淄博市博山區交界處的青石關。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青石關地勢險要,東西兩面高山夾峙,南北僅有埡口相通。素有“齊魯第一關”之盛名,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齊長城著名的關隘,還是聞名遐邇的齊魯故道。這裡是軍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樞,故設重關鎮守。

青石關城堡是春秋時齊都臨淄的南大門,以玉皇山為屏障,藉助地勢險要,依關而建,有“直淄之門,與南之衝,為出兵索跨”之稱。青石關原有圍城,東西南北四個門,門上均有閣樓,如今唯存北門門洞和殘碑。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青石關原為齊魯要道的咽喉。正處於雙峰對峙,中為一線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點上,谷長三公里,寬二十多米,古稱“甕口道”,今叫“關溝”,是夾在群山之間通往青石關門的小路。兩側山峰蒼翠,壁如刀削,接近關門處,是關溝最狹窄、最難走的地方,兩邊峭壁雄峙,山勢呈“V”型,最窄處不足兩米,只能透過一輛木輪車,路窄難行,古時車馬經常堵塞。尤其是冬天冰雪時,一旦堵塞,上下壅滯,會沿溯阻絕。過往行人只能在青石關村住下來。

站在石洞罅口下視,似乎聽見車轔轔,馬蕭蕭;恍見金戈鐵馬,風掣紅旗。我想坦腹這石坡之上,悠然會古人。歷史的腳步遠去,那齊魯的逐鹿,齊楚的問鼎,那七國的紛爭,那刀弓的喑嗚,虎賁的叱吒,都在洞罅底泯盡。

淄博這些古道與古橋,值得每個人去走走

石坡北眺,長溝流月去無聲。

遠山在望,古道無蹤。

“身在甕盎中,仰看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幹株萬株樹。但見山中人,不見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捫蘿自茲去。勾曲上層霄,馬蹄無穩步。忽然聞犬吠,煙火數家聚。挽轡眺來處,茫茫積翠霧。”

這是蒲松齡的古詩《青石關》。清康熙九年,歲在庚戌(1670年),蒲松齡南去寶應縣時,經甕口道過青石關寫的一首古風。算起來,距今349年。

明人熊榮詩寫青石關:“兩崖渾欲墜,一徑僅能通。怪石蹲如虎,盤松曲似龍。”清人孫寶侗過甕口道,有“前山回合路欲無,夾岸高峰向人逼。有時疊嶂如連城,自日蔽虧生瞑色。”的詩句。那凋顏的險境,蒼翠的山景,就在這一望之中。她們還在麼?我翹企以望。

眼前荒溝草樹,這就是甕口古道。幾千年的行跡,被博山——徐州的205國道和博山——萊蕪高速公路取代。青石關,這飽覽人間滄桑的齊魯咽喉要道,冷落,沉寂,澌滅。

石坡底端,東邊的崖壁上有一個石洞,低頭進去,一塊石碑仆倒在地上,仔細辨認,是明代萬曆三十五年的修路碑記。大概是古人擔心石碑文字泯滅,把碑碣立在石洞中,減慢了風化雨蝕,才讓後來的我們得見碑文。因為塵土垢積,我們不能全部辨出碑文,覺得這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實物,可是沒有人好好地維護它。

顒望,還是看不到古代詩人筆下的景色。據說甕口道中還生長著三棵槐樹,有三摟多粗,樹冠可罩方圓十多米。槐樹是當路標用的,出去的人只要記得大槐樹就能記著回家的路。

溝谷裡荒榛離離,野菜芃芃,草樹萌綠。漫漫的春陰裡,時光靜靜地讓我們品味。

文 / 趙曉明

來自內容合作平臺 淄博雲水間,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