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經解04續

周易經解04續

《易經》中的大智慧,甚至有可能是開啟宇宙密碼的鑰匙。它闡述著幾千年東方文明最深刻的自然之理——天道,它能讓人恍然徹悟頓悟。西方之科學如從地球中心說到太陽中心說之類,它的文明總是不斷髮現中更進的。而中華文明是我們的祖先一次性講透了天道的智慧。

周易經解04續

No。4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周易·象》

直接意思是:太陽從地面升起,象徵“上進”。君子觀此象應當自覺展現高尚的美德。

《序卦》裡說 :“晉者進也”,意即進取、上進、上升的意思。可引申為晉級、晉升。晉卦其實就是如何處理與上級的關係,如何對待升級機遇的道德規範。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何晉升的道德修養和選拔人才標準的啟示。

晉卦卦辭只說了“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其餘什麼都沒說。實際上,卦辭是以上進大臣受天子賞賜、寵信之事,來表明對正確而積極進取的肯定。其卦義已包含其中,不用多說。不過,《彖》透過對卦辭的解釋,揭示了晉卦要表達的中心觀點:柔進而上行。就是以柔順之道進取才能不斷上進。《易經》有一個規律,凡強盛或有利之時,都主張用“柔”,不用“剛”。柔:指柔順之道。一是順應“天道”,即客觀規律。“順而麗乎大明”,就是指象光明依附太陽一樣,依附客觀規律。二是昭示美德,即“君子以自昭明德”。就是弘揚美好道德以提升人的素質。我們今天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與“柔進”觀有相似、相通之處。

晉卦卦辭只說了“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其餘什麼都沒說。實際上,卦辭是以上進大臣受天子賞賜、寵信之事,來表明對正確而積極進取的肯定。其卦義已包含其中,不用多說。不過,《彖》透過對卦辭的解釋,揭示了晉卦要表達的中心觀點:柔進而上行。就是以柔順之道進取才能不斷上進。《易經》有一個規律,凡強盛或有利之時,都主張用“柔”,不用“剛”。柔:指柔順之道。一是順應“天道”,即客觀規律。“順而麗乎大明”,就是指象光明依附太陽一樣,依附客觀規律。二是昭示美德,即“君子以自昭明德”。就是弘揚美好道德以提升人的素質。我們今天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與“柔進”觀有相似、相通之處。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太陽出現在大地上,這就是晉卦的卦象。君子效法此象,發揚光明的美德。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無咎,未受命也。即是:追求上進卻受到排擠,守正道吉祥,不受信任,心放寬沒有突難。象辭意思是:追求上進卻受到排擠,是因為只有你走正道。寬心以待沒有災難,是因為還沒有受到任命。

彖辭說:晉,進升的意思。太陽出現在大地上空,順服地給天地間美麗的光明,柔順之氣前進而上升,所以康侯用天子賞賜的良馬繁殖,一日之內被天子接見三次。有人說:“地上有水,比;人生只和自己比。”;“澤中有雷,隨;陽逆陰順”。說的就是人生的自處之道,那麼人經過艱苦奮鬥獲得了成功以後就會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被大眾矚目,這時候一言一行都會被大眾審視,中國人講究的是“財以聚人,德以居位”,所以成功人士都要出來演講一番,說明自己是有文化內涵的。

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說:“自昭明其德,去蔽自知,昭明德於己也。明明德於天下,昭明德於外也。明明德在己,故曰自昭。”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裡講明德是天賦的。“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虛靈不昧”是講心的特徵,不昧就是明。然後說“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人生下來都有一個虛靈不昧的本心,這個本心就是你的明德的本體。但是人因為生下來有氣質對你的矇蔽、遮蔽,加上人慾的干擾,就使得虛靈不昧的本心不能夠隨時隨地地彰顯出來。雖如此,但是“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本體始終是在的,沒有熄滅過,那個光明是你本心的光明,是你人性的光明,從來沒有熄滅過。“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我們要順著我們平常本心的發現,我們順著它,加以擴大,使它恢復到本心最初的狀態。所以朱熹對明德的解釋是把明德作為本心、本性,這個明德本來是光明的,是明澈的,後來被氣質遮蔽、被人慾干擾。

朱子認為所謂明明德其實講的是自明其明德,每個人都有明德,有光明的內心、本性,但是你要讓它彰明出來。就好像一個鏡子,鏡子上沾了很多灰塵,你得擦它,自己擦就叫自明其明者。那別人的事兒你管不管呢?也管,這就是大學之道所說的“在新民”。新民就是要幫助他人,讓他也能夠明其明德。然後朱熹說“明德為本”。朱熹概括了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領裡以“明德為本”。明德為本的思想今天如果追溯其根源,在歷史上是有這樣的淵源。

王陽明雖然很多觀點是反對朱熹的,但在明德上,他是反在新民上。他覺得新民不應該叫新民,不像朱熹講的要幫助其他人自新他的明德,而應該是親民。在先秦古文獻裡“親”和“新”是通用的。親民就是親近民眾,關切民生疾苦。但是在明德的理解上王陽明還是跟朱熹一致的,他說明德就是把“天命之性,自然昭靈不昧”者,謂之明德,在這點上跟朱熹是一樣的。如果說稍有點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特別強調說昭靈不昧就是明德的本體,就是心本來的狀態,“即是良知也”。朱熹說明德就是本心、本性,王陽明專門講“致良知”,他要把明德講得更加讓大家在生活中能夠體驗,能夠了解,強調明德就是良知。所以他是以本心良知為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