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太陽婆婆勉強露出了笑臉,不過依舊改變不了早晨的清冷,看著路邊穿超短裙的女孩,忍不住感嘆,年輕真好。近處幾個工人在談論中秋節和國慶節相撞的事,不得不說時間真的一點都不偏向誰,一年中秋又到,團聚卻依舊遙遙無期,想媽,想家,想一切熟悉的……了無事事的感覺,人在施工現場晃悠,腦袋卻留在了詩詞裡。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翻開一部中國詩詞史,我們不難發現隨處可見的濃濃鄉情與鄉愁。馬致遠的一曲《天淨沙·秋思》出了無數天涯斷腸人的漂泊坎坷,而歐陽修的“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戲答元珍》則寫出了人在官場心憂仕途的無邊慨嘆。

士子們為前途命運為家國天下而憂,他們的詩句中有著太多的沉重,而久居深閨的女子,雖無宦海沉浮的苦悶。人世間之悲涼但在“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武帝《秋風辭》)的季節,也有自己的一份惆悵。王煒的《鄉思》即以一位女性所特有的敏銳感受與豐富聯想,寫出了她對故鄉的無限懷念。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不禁鄉思倚危樓,山色空濛海氣浮

風雨別來花半老,音書隔絕雁驚秋。

林間野鶴呼幽夢,天際浮雲帶遠愁。

好寄相思與婁水,門前日日有潮頭。

首聯寫賦詩緣起及眼前所見之景,境界開闊。在古詩詞中,我們常可以見到“倚樓”或“倚危樓”這樣的字眼,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溫庭筠《望江南》,“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柳永《蝶戀花》)。“不禁鄉思倚危樓”和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有異曲同工之妙。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古人每每於心緒鬱結之時登高望遠或借開闊景象紓解心中不快,或希望於高處能夠見到自己心中所想之人或事。在本詩中詩人不禁鄉思之苦而獨倚危樓,希冀登高臨遠,或可得見故鄉之一隅。

雖然明知遠隔千山萬水,自己不過是在自欺欺人,但她只得藉此聊以慰藉。然而目之所及,盡是一片煙雨迷濛,遠處的海面正雲氣升騰,故鄉於此間更是遙不可及了憑欄遠眺,愛而不見,詩人內心的失落與惆悵可想而知。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頷聯描寫的是近景。花草凋零又一秋,恰逢一場秋雨過後到處紅衰翠減。“自古逢秋悲寂寥”,本來就是蕭瑟的秋季,而落紅滿地的蕭條更能觸動作者的愁思。可以想象在那個時代,交通不便對客居他方的人來說,對來自家鄉的訊息更為珍視,哪怕隻言片語。

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庭堅“白雲行處應垂淚,黃犬歸時早寄書”(《次韻寅庵》)都是寫對家書的企盼,而張籍的那句著名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秋思》)更是將遊子的漂泊心態描摹得細緻入微。而作者卻與家鄉“音書隔絕”,她舉目四望,只見長空萬里北雁南飛。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雁這種按時令遷徙的鳥類通常被賦予“思鄉”的含義,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即寫遊子盼歸之心,而范仲淹亦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之句。“雁陣驚寒而知歸,自己卻滯留他鄉,歸期未定,思及於此,怎能不黯然神傷?”

頸聯中寫因為“音書隔絕”,又望而不得,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憶與想象之中。清初之時仍然戰亂不斷,家中是否遭受戰火,故園是否人事依舊,抑或物是人非事事休…作者於這短暫的失神之中思緒萬千,然而林間的鶴唳卻將她拉回現實。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在這裡,作者用了一個擬人化的“呼”字,將人與鶴之間的距離拉近,使得鶴的形象變得生動了,彷彿它也不忍讓作者長時間陷入對往事的沉思,徒增傷感。古詩中的擬人手法,可以使詩句更富於想象力。

“天際浮雲帶遠愁”,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心緒苦悶,萬事萬物在她眼中都帶上了灰暗的色彩,連天邊浮動的白雲都彷彿同她一般滿腹鄉愁。情寓景中,情景交融。

秋風起,草木黃,鄉愁與誰解?

尾聯寫出了作者的心願,將鄉思寄予門前的婁水,願它能夠把自己的思念帶回故鄉。婁水,即今天的江蘇瀏河。這句詩與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不謀而合。流水與明月皆是不斷流轉變換之物,門前日日有江水流過,天涯共看一輪明月,詩人的愁悶與牽掛也便有了寄託。

這首詩並不是無病呻吟之作,後四句想象尤為出奇,令人耳目一新。讀這樣的詩你會不會深陷思鄉情緒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