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成湯伐桀,夏桀未戰而敗

成湯伐桀

桀未戰而敗

呂氏春秋. 慎大

》“伊尹以告湯,商涸旱,湯猶發師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師東方出於國,西以進。

未接刃而桀

走,逐之至大沙,身體離散,為天下戮。”

列女傳. 夏桀妹喜

》“諸侯大叛。於是湯受命而伐之,戰於鳴條。

桀師不戰

,湯逐放桀,桀與妺喜嬖妾同舟流於海,死於南巢之山

。”

淮南子

》《

竹書紀年

》《

太平御覽

》《

帝王世紀

》“湯來伐桀,以

乙卯

日戰於鳴條之野,

桀未戰而敗

績。湯追之大涉,遂禽桀於焦,放之歷山,乃於妹喜及諸嬖妾同舟浮

奔於南巢之山而死。”

成湯雖有27徵,但非為伐桀,而是子弄父兵,為父作戰。以臣弒君,以下反上名:伐,而天子正下,是曰:徵。

《史記。正義》《括地誌》皆認為廬州有巢湖,即成湯伐桀於南巢是錯誤的。因為《

淮南子

》:“成湯敗桀於歷山(章丘),與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是成湯護送夏桀到南巢散兵鎮。

成湯伐桀,戰在乙卯,歲在大火,是為壬戊年;武王伐紂,成在甲子,歲在鶉火,是為辛未年。

《孔傳》:“桀都夏邑,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鳴條在安邑之西”。

此鳴條不為山西運城之鳴條山,而是在昆吾之南。“昆吾夏桀”堯時實沈,夏桀之都,是為帝丘。商丘,堯時閼伯之都,實沈、閼伯,嚳之庶子,兄弟不和,嚳遷實沈於大夏,遷閼伯於商丘,商之為商,是因成湯在商發跡,由商地諸侯而成天子帝王,與商契無關連,他為桀子夏人之後。成湯伐桀,不在夏邑,而在昆吾之南的鳴條。

《疏》雲:“安邑在亳西,湯當伐景而往,從陑而升者,乃自下而上,(自是從定陶向亳之路),陑當是山之名,歷險迂(回),出其不意也。”陑應為有仍氏,耐也!

史記. 殷本紀

湯乃興師,率(眾)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夏桀,……。湯(歸)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湯),於是諸侯比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卷陶,中壘作誥,既絀夏命,還亳怍《湯誥》。”

泰,泰山,卷陶,薛國、定陶,前夏時車正奚仲封地,後仲虺居所;中壘,雷澤、濮陽。

《周書。序》曰:“湯歸,自夏至於大垌,仲虺作誥。”巢縣有垌煬河鎮。

以上幾條文獻,看似大同小異,實還是有所區別。《

呂氏春秋

》、《

列女傳

》、《

竹書紀年

》、《

帝王世紀

》認為伐昆吾與伐桀是同一次戰役。尤其是《

帝王世紀

》更為明顯。唯有司馬遷之《史記》“先伐昆吾,後伐夏桀”。桀都在昆吾南。

“桀師不戰,未戰而敗績”,為何又有“戰於鳴條” 之自相矛盾?戰是慾望,不戰是結果。一是桀失民心,二,人們認為成湯是聖人,三,軍士們認為你們父子間的事,於我們何干?四,兩軍不能戰,傷人一千,自傷八百。反目為仇敵,父子對陣好尷尬,所以才會有夏桀未戰而敗績,成湯也網開一面,事不做絕,給桀留了條後路,護送到南巢,三年後桀病亡,成湯對他進行厚葬舉喪三年,下令民眾“禁絃歌舞”,以示哀悼。

嗚條未戰何見得?

因為成湯在魯地汲郡濮陽與其父親有一段關於民心所向的和平對話。

《逸周書》:“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湯),國中(空)虛。桀請湯曰:國所以為國者以有家,`家之所以為家者以有人。今國無家無人矣。君有人,請致國君之有也。湯曰:否,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滅道殘政,士民惑矣。吾為王明之。

士民復(歸),(湯)致於桀曰:以薄君之居,濟民之殘賤,何必君更?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徒千里止於不齊,民往湯奔於中野。桀復請湯,言君之有也。湯曰:否,我為君主明之。

士民復(歸),(桀)重請之。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

(山東章丘)。魯士民復奔湯。桀又曰:國,君之有也。吾則外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將為之。湯曰:此君王之士民也,委之何?湯不能止桀。”

昆吾不是嗚條,古人將二戰合而為一。錯誤理解為同日戰事。因前史有伐昆、伐桀兩戰“合二為一” 之錯誤,故後人便有鳴條、南巢兩址之爭訟。

現在看來,成湯伐昆吾先是從商丘出發,濮陽向北,經定陶薛國向西,然後在昆吾南鳴條進行了對陣,夏桀不戰而敗後,而後被流放到安徽巢縣臥牛山下放王崗。雁過有聲,人去留名,地以人名,人以地傳,巢縣有湯山,湯王村。

成湯,夏桀之子,其母夏桀之元妃,後因有了新歡後,而棄湯母,湯母投於洛水亡

千古之謎:成湯伐桀,夏桀未戰而敗

北京:國家博物館古代文物展009

,所以成湯伐桀!又因有父子之情,所以沒把事做絕,而不像周武王那樣對紂王鞭屍。所以古代歷史學家才會有:“成湯伐桀,漸有慚德;武王伐紂,未見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