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大明風華

上期我們從一個側面簡單瞭解了宋人的香文化,概括來說,宋代是中國香文化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於造船技術的發達,海上貿易之繁盛,宋代政府壟斷了香料進出口貿易,甚至出現了“香舶”,可見香料在當時的地位。隨著宋代文人對香事的推廣,比如:蘇軾親自制作“印香”,蘇軾最喜愛的門生黃庭堅稱自己有“香癖”,黃庭堅的外甥就是寫了《香譜》的洪芻,香文化就這樣漸漸從書閣走向市井,進入了普及期的大明朝。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孫皇后(左) 明宣宗(右) 半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皇宮中有專門制香的“香匠”,宮中所調製的薰香料品質佳,還會印上標記。屠隆《考盤餘事》載:“甜香,惟宣德年制清遠味幽,壇黑如漆,白底上有燒造年月,每壇一斤,有錫蓋者方真。”看到這裡,我猜您一定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宣德爐,正是“好馬配好鞍,好香配好爐”。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清早期 銅押經爐(底款:宣德求世之寶)

觀復博物館藏

仇英給我們展現的《清明上河圖》中,也不乏當時蘇州城內製香、販香的場景,由此可以窺見,明代制香的手藝已經有了新的突破,更方便好用的線香、盤香悄然流行起來。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販香袋的小販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遼寧省博物館藏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上房曬香的夥計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遼寧省博物館藏

既然說了大內的、街巷的香,接下來就該走進明朝人家裡,探尋香的印跡……觀復博物館所藏的明代傢俱中,很多都跟香有關,或者說直接就用香木來製作,比如大尺寸的有:黃花梨架子床、香案、香幾,小的有紫檀百寶嵌的香盒等等。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明晚期 黃花梨螭龍花卉紋架子床

觀復博物館藏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明晚期 黃花梨透雕雙龍戲珠翹頭案

觀復博物館藏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明晚期 黃花梨卷草紋高束腰帶託泥方几

觀復博物館藏

有時候主人家會邀請眾多好友,以香會友,舉辦“斗香”活動。因為那時候流行打香篆,也叫香印,就是把制好的香粉,用特製的模具,將它壓印成特定的字型或者好看的花樣,然後點燃,使其循序燃盡。這個過程很考驗手法,斗香就是這樣,你能想象一群大老爺們聚在一塊,屏息凝神專注地斗香,那畫面不比小姐姐們舞妝弄眉更有意思?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福字香篆(圖源自網路)

再來就是解答上期留的扣兒,古代女子閨房中,要用到哪些香呢?我們都知道《金瓶梅》雖然是以宋代為背景,但實際上寫的還是大明朝的事兒,裡頭就有很多此類描述。第四十回中:潘金蓮瞧了瞧旁邊桌上,放著個烘硯瓦的銅絲火爐兒,隨手取過來,叫:“李大姐,那邊香幾兒上牙盒裡盛的甜香餅兒,你取些來與我。”

“甜香餅兒”根據明代周嘉胄的《香乘》記載:“大凡燒香用香餅,必須先將其燒至通紅,放在香爐裡,待其表面生出黃衣,方可慢慢用香灰覆蓋。依舊用手試探爐火大小。”觀復博物館的一件香爐中的愛馬仕,正符合香餅的使用,它就是底款為“香音齋”的仿竹編銅香爐,體量不大,適合女子雙手捧於懷中。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

明代 香音齋仿藤編銅手爐

觀復博物館藏

大明朝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了,但一縷縷的香菸仍在歷史的天空中飄蕩,我們彷彿能嗅著流金小篆中焚著的一縷龍涎,綠窗半掩,窗外芭蕉低映。那美人且在桌上,掀弄她的香盒兒……

更多香器具盡在觀復博物館·北京·工藝廳。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