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乾隆帝愛不釋手一生臨摹,這三件國寶“法帖”,為何有如此魔力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古時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乾隆對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深愛至極,故命其所藏法帖之處為“三希堂”,有“希世珍寶”之意,並親筆手書“三希堂”匾額懸於堂上。三希堂面積不大,僅八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窗明几淨,溫馨自在,皇氣逼人。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几案左首是玉如意,右首是銅暖爐。牆壁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懷抱觀古今”,下聯是:“深心託豪素”,為乾隆皇帝親筆。對聯內容是集南宋顏延之《五君詠》的 “向秀甘淡泊,深心託豪素”和南朝謝靈運《齋中讀書》的“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而來。聯語平起仄收,文心天然,寥寥十字便將千秋詩書會通,何等的氣魄靈慧!(圖一)

讓乾隆帝愛不釋手一生臨摹,這三件國寶“法帖”,為何有如此魔力

三希堂

一、

三希堂藏帖

自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收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希作品,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鐫刻成《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這“三希”,而珍藏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法帖原刻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牆間。

後來“三希”在近代經歷顛沛流離,1951年《中秋帖》和《伯遠帖》離宮四易其主之後被國家收購,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快雪時晴帖》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有三希堂的複製品。可謂花落兩處,神歸一家。

二、 "三希"賞析

(一)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圖二)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圓厚,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裡。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覆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讓乾隆帝愛不釋手一生臨摹,這三件國寶“法帖”,為何有如此魔力

圖二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1、《快雪時晴帖》原文: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大意:王羲之拜上:快雪過後天氣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沒有結果,心裡鬱結,不詳說。王羲之拜上,山陰張侯啟。

2、書法賞析

《快雪時晴帖》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都不露鋒芒,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可見此時王羲之的用筆多用古法。

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 "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

而書法勢巧形密,意疏字緩;用筆圓淨醇厚,平和穩健;結體以方形為主,平穩飽滿,正大含蓄。剛健與妍麗並存,古樸與新巧同在。

《快雪時晴帖》雖短短二十餘字,卻行中帶楷,格調高雅,時斷時連,節奏明快。“頓首”“果為”作連筆草書,其餘字字獨立,神態自如。字形斜正相間,以正為主,輕重變化,和諧自然。其中“快雪時晴”“山陰張侯”尤為突出,併成照應之勢。全篇從容不迫,法中生韻,自有爽爽風氣在。

3、考釋存疑

(1)尺度句讀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何傳馨所寫的《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一文將法帖作如下句讀:“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啟功在《晉代人書信中的句逗》一文中認為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祁小春在《佳想安善,未必安善——小議啟功先生的〈快雪時晴帖〉斷句》認為則應:“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

以上專家解讀各有道理,意義主旨相差不大,此處從祁小春所斷。

由快雪時晴,想到了謝靈運的《歲暮》詩中的名句“明月照積雪”,按照鍾嶸論詩的觀點:“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來欣賞“明月”一聯的高妙之處便是:直尋,即對生活(包括自然景象與社會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也可以說“目擊道存”,由此形成詩歌的直接感染力量。明月在一般情況下,是色澤清柔的意象,詩人筆下的月亮多與恬靜悠閒的心態相聯絡;即使是憂愁,哀傷也是淡淡的,諸如“對影成三人”“千里共嬋娟”之類。但明月高起於天宇,映照無邊的皚皚積雪之時,一改柔和清潤、恬靜悠閒之境。白色的積雪,本就給人以高寒清澈之感,再加以明月的光輝,雪光與月光相互映照,更營造出一種清冷寒冽的青白色氛圍,整個天地彷彿是一個冷光充溢、高曠森寒的超脫世界。

快雪時晴,也同樣帶給人一種潔淨、爽朗、高寒、澄明的世界。王國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信然。時到如今,若天降大雪,或日出,或月照,定會令人身心愉悅。

人性不變,千年一瞬。

(2)詞句考釋

啟功在《晉代人書信中的句逗》一文中對《快雪時晴帖》部分詞義進行了考釋,認為“力不次”的“力”字,是指送信人。按古代旅行,走到某處停下來,稱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詩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不次”意謂不能停留,需要趕快回去,因此王羲之寫這短札作答覆。再看“未果”一詞,是未能達到目的,未能實踐約會的用語。事未實現,自然心懷不暢,那麼“結”字是指心情鬱結。

祁小春先生認為“力”,當為盡力、竭力之意。“不次”含義有二:一是弔喪書特有之詞語,二是尺牘所用文謙辭,與“不具”、“不一一”等意思相同,即:未能一一詳盡。此說理當更接近尺牘所說本意。

(3)收信人格式

啟功另著有《〈唐摹萬歲通天帖〉考》一文,認為《快雪時晴帖》偏左下方有“山陰張侯”四字,是對收信人的稱呼。古人用素紙卷寫信,紙面朝外,隨寫從右端隨卷,卷時仍是字面朝外。寫完時,後邊留一段餘紙裡在外層,題寫收信人。這種寫法,一直沿續到明代文徵明時還留有實物。《柏酒帖》中“範武騎”三字同樣也是封題,也較靠下。“原封的樣子雖仍未見,但可推知這是當時的一種習慣。”

(二)王珣《伯遠帖》

王珣(350-401),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晉孝武帝司馬曜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徵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官至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諡獻穆。

《伯遠帖》,是東晉王珣給親友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共六行四十七字,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伯遠帖》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命名出自於帖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氣韻高致,瀟灑自在,人稱“天下第四行書”

讓乾隆帝愛不釋手一生臨摹,這三件國寶“法帖”,為何有如此魔力

1、《伯遠帖》原文: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啟功先生注此帖尾已不全)

大意:王珣頓首!頓首!伯遠的行操和氣度深得輿論稱許,他是眾兄弟和子侄輩心中的珍寶。因為自小身有痼疾,體弱多病,所以向來只是意在優遊而已。如今他好不容易獲得這個出外任官的機會,只是這區區職位不能舒展他的心志。我和他的分別彷彿還在昨天,沒想到那一刻竟成了千古永別!你我遠隔五嶺,只恨不能相見。

2、書法賞析

(1)晉人真跡

三希之中,《快雪時晴》為唐摹,《中秋帖》是米芾臨本,唯有《伯遠帖》是晉人真跡,所以和《平復帖》一樣,彌足珍貴。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賦詩:“王帖惟餘伯遠真,非摹是寫最精神。臨窗映日分明見,轉折毫芒墨若新。”並解釋道:“今存之晉人帖,世上流傳而非由出土者,只有二紙。一為平復帖,一為伯遠帖,其餘莫非輾轉鉤摹,其能確出唐人之手者,已不啻祥麟威鳳矣。伯遠原居三希之末,而快雪唐拓,中秋米臨,今日已成定讞。論者於伯遠猶在即離之間。餘嘗於日光之下,映而觀之,其墨色濃淡,純出自然。一筆之中自具濃淡處無論矣,即後筆過搭前筆處,筆順天成,毫鋒重疊,了無遲疑頓滯之機,使童稚經眼,亦可見其出於揮寫者焉。”

(2)神韻獨超

先說用筆:

其一,中側並用,一任自然。其用筆下筆直書,絕無描摹之痕。鋒稜轉側之間,中側並用,各不相同。起筆堅定直入,頓挫明顯,筆跡清晰,富有彈性。其二,點畫跳躍,節奏明快。此帖的點畫生動跳躍,妙儘自然。點法變化清新,生動活潑,線條運動感強。下筆多為露鋒直入,以尖筆出之,而收筆多為含而不露,或尖而不浮。行筆速而疾,點畫流動飛揚;節奏明快,風神瀟灑飄逸。

再說結體:

其一,縱橫開張,疏密有致。此帖的字形結體變化豐富,尤其注重疏密的對比,在獨體字與上下結體中體態修長,遺世獨立,如“群”“實”“申”等字。左右結體更具匠心,運用疏密的變化產生開張的體勢,左右拉開,向背分明,左右呼應,顧盼生姿。如“伯”、“勝”、“情”、“以”、“優”、“如”、“昨”、“隔”、“相”等字,“計白當黑”,形散神聚,意態生動,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其二, 欹側取勢,動靜結合。《伯遠帖》是晉人尚韻的代表,董其昌跋中有“珣書瀟灑古淡”之句,從中可體會到“韻”的含義。此帖中無一字有擺佈之感,筋骨精神,隨其欹正、大小,自然融合。欹側的運用是晉人書風“和而不同”之處。以首行為例:“珣”右傾,“頓首”左斜,再一個“頓首”端正,“伯遠”左側身,“勝”取正,“業”左傾,“情”端正。或立或臥,或欹或正,或松或緊,字字生動,總體趨勢是左低右高,欹側相間,美在天然。

最後看章法:

《伯遠帖》的章法沒有大起大落的奇特變化,但為欣賞者帶來和諧天成的自然美,字與字間合理得體,行與行搭配巧妙自然。其中有楷行甚至草書的融合;有大小、對比、縱橫的穿插、虛實的掩映。首行“珣”字厚重、靜穆中微有右傾的動感;“頓”字左右結構上緊下闊,向左傾斜,與“珣”字的處理相反,“頁”字傾斜指向“珣”字之虛處。“頓首頓首”的書寫呈符號化,極為自然,成為一個節奏。“伯”與上一字對比強烈,左右展寬,中空大膽,“遠”字上部與之呼應,自然成一字組。“勝業情”三字,開合變化,成“放-收-放”的節奏。第二行,“期群從之寶”,極盡縱橫變化,“從”姿態萬千,韻致天然。“自以羸患”四字,疏密反差,大開大合,尤其是“以”字之開,非常必要,為“羸患”贏得了空間。第三行,整體呈現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的變化。“遊”字左移,產生動盪,此字極為精彩。第四行在結體上前後較密,中段疏朗,恰與前一行的中間結字厚重飽滿成對比,“如”之寬,“永”之斜,出人意料。最後一行雖較為平和,但也妙趣橫生,充滿對比變化,尤其是“逺”的姿態,“隔、相”的中空,“嶠、隔”的方圓變化最為奪目。根據啟功先生的說法,後面應該還有內容,只是我們無福消受了。綜觀全篇,章法平和的基調中透出瀟灑流宕的風度,充分展示出晉人瀟灑高韻,一任天然的書法風貌。

(三)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一般認為是宋代米芾的臨本。共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闕文,屬便箋手札作品。(圖四)

讓乾隆帝愛不釋手一生臨摹,這三件國寶“法帖”,為何有如此魔力

圖四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東晉人,祖籍琅琊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其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在書法史上與其父並稱為“二王”。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故人稱“大令”。

1、原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一般認為,文字是米芾選臨王獻之《十二月帖》,所以不能通讀。

另考,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書風與米芾一致,所以大多認為是米芾所臨摹,故同樣寶貴。

2、《中秋帖》賞析

《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歎為觀止。

雖是選擇性臨作,但章法一氣呵成,精美絕倫,可謂“一筆書”。“一筆書”並非全是實線相連,而是氣脈不斷。中間大小虛實變化極為豐富,前兩行相對字小而多,最後一行“慶、等、軍”三字大而厚重,節奏感很強。臨摹而有己意,方可為之。

三、“三希” 的啟示

1、字靈還須人傑

三希之精美絕倫,高韻深情,足以令後世膜拜臣服,雖朝夕諦觀,也不覺為倦。其作者信手拈來,書信過往,本屬生活常態,未知後世卻奉若神明。世間之事,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人為天意,缺一不可。三件作品的書者,本是一家,羲之獻之為父子,羲之王珣為叔侄。王謝家族,世之名門,王謝子弟,風流倜儻,名士風範,一任自然。三人風度不同一般,見《伯遠帖》,最得晉人風韻。

且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三則:

其一,《世說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這便是成語典故“坦腹東床”的來歷。

其二,《世說新語•雅量》: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王獻之寧可被火燒也不失其態,這雅量確也超常。

其三,《世說新語•雅量》:王東亭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譽,公甚欲其人地為一府之望。初,見謝失儀,而神色自若。坐上賓客即相貶笑。公曰:“不然,觀其情貌,必自不凡。吾當試之。”後因月朝閣下伏,公於內走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僕,而王不動。名價於是大重,鹹雲“是公輔器也”。

王珣處變不驚,不是可以偽裝的,大氣本真,自成大器。

《世說新語》雖為小說家言,也能反映出那個時代和人的神采風貌。正是由於人的不同凡響,才能付諸筆端,書法煥然,字如其人,正此理也。

2、山登絕頂方為峰

整個有晉一代,文字發展業已完畢,筆法錘鍊豐富而全面。以“王謝郗庾”為代表的名門望族,見識廣,雅量高,有才情,尚自由,整個的文化氛圍濃厚,文人雅士越名教,任自然,講玄學,思想高度自由,想象力豐富,書法整體推進到極高的高度。文人之間的書法賞評,收藏把玩也成為風氣,特別是對尺牘的喜愛與研究都是前所未有的。張懷瓘《書斷》中說:“史游制草,始務急就,婉若回鸞,攖如舞袖,遲迴縑簡,勢欲飛透,敷華垂實,尺牘尤奇。”一般書法家在兼擅多種幅式時,最拿手的往往是尺牘。因此尺牘也成為漢魏六朝時期書法家最喜愛的作品形式。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當時寫得好的絕不僅僅是羲獻父子,謝家,庾家,等等還有很多高手。比如庾翼,當時就很不服王羲之,曾針對庾家子弟學王羲之的現象說過“賤家雞而好野鶩”的話。時代的高度,催生了歷史的高度。

3、珍寶非止“三希”

“三希”是乾隆所選所藏所愛,自然帶有個人的偏好。乾隆也不見得知道《快雪時晴帖》是唐摹,《中秋帖》是米臨。當然唐摹水平甚高,後世難以企及,米芾刷字,筆墨淋漓,俱難能可貴。然三希之外,可寶者眾。如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等等,都是堪稱下真跡一等的摹本,有的因為乾隆未見(比如存於日本的《喪亂三帖》),有的因為個人喜好,所以“三希”只是一個佳作代表,逐漸成為一個象徵性名稱,稀世之寶絕非三件作品可以涵蓋。這如同“永字八法”一樣,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僅僅寫好一個永字,是不能解決筆法問題的。或者說,只練一個永字是不可能學好筆法的。但從中能得到啟發,進而深入挖掘,會有事半功倍之效,這倒是可能的。同理,“三希”所展現出的魅力,足以令人朝夕諦觀,百讀不厭,這是瞭望晉人書法風景的一扇窗戶,無限風光需要終生品讀。

好生羨慕養心殿西暖閣的那間小屋,那麼有高格調,如此有人文氣,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這三件小紙,境界便可以無限。

專欄介紹:劉慧龍老師從事書法教學30餘年,在前人總結的《楷書36法》的基礎之上,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在字型結構規律上再次凝練總結,對初學書法者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本專欄,主要是闡發其共性的規律,並沒有依賴於歐體做示範,也體現學習的包容性。再法無定法,積累經驗,靈活運用,方為善學。歡迎大家試聽、試看、試學。

本文作者:劉慧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高校教師、書法副教授。書法作品入展全國蘭亭獎、全國展、楹聯展,第四、五、六屆山東省省展;第六、七屆青年書展等。獲得全國教師書法展一等獎,省教師書法展一等獎,文化廳星光獎,五屆省展優秀獎,王羲之書法論壇優秀論文獎等。主持高校教材《三筆字楷書書法教程》,主持山東省精品課程,山東省資源共享課程《書法》。在《中國書法》、《書法》、《中國書畫》等專業報刊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

原創作品獨發頭條號,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簡介,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