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木蘭詞 · 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悽婉,屈曲纏綿。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託。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全詞情景相生。由西風、黃葉,生出自己孤單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繼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對亡妻在時的生活片斷情景的回憶;最後則由兩個生活片斷,產生出無窮的遺憾。

景情互相生髮,互相映襯,一層緊接一層,雖是平常之景之事,卻極其典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哀傷,故能動人。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

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悽婉幽怨,自然流暢。

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蝶戀花

又到綠楊曾折處,

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這首詞寫羈旅在外,路過舊日與親友分別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悵之情。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在這首短小的詞裡,詩人著意拓展了詩歌的時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無時不懷想,無處不相思,寫出了思念之極致。這份穿越時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長”。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

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

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在《沁園春》一詞的小序中曾寫道:“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澹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此詞即先從”天上月“寫起。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上片三句借月亮為喻,寫愛情的歡樂轉瞬即逝,恨多樂少。後兩句,寫假如愛情能象月亮那樣皎潔圓滿,付出再大的代價都願意。“一昔如環,昔昔長如玦”,包蘊了無限的哀傷與懷念,表達了對亡妻的真摯愛戀。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下片寫傷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簾間呢喃,反襯人去樓空,未亡人的孤寂。結語化用“雙棲蝶”的典故,表達了他與亡妻的愛情生死不渝,抒發了無窮盡的哀悼,把永恆的愛寄託在化蝶的理想中。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菩薩蠻

晶簾一片傷心白,雲鬟香霧成遙隔。

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

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

此闋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闋折轉之間從容淡定,然而於小處極見真情。悽婉動人之處,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轉細碎散落一地。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憶江南 · 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

風雨消磨生死別,

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

淅瀝暗飄金井葉,

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這是一首悼亡詞,從“風雨消磨生死別”句來看,其傷悼之意已明。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於愛情的真純誠摯。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南鄉子

何處淬吳鉤?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當年龍戰地,

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

霸業等閒休。躍馬橫戈總白頭。

莫把韶華輕換了,

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此篇前景後情,抒發了世事無常、興亡無據、古今同夢的悲慨,大有蘇東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情懷。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上片以問句起,已見悲涼悽愴之情調,下接以荒城“枕碧流”和當年爭戰地的衰草、霜風的蕭瑟荒涼之景,更加突出了這種迷惘哀傷的情調。

下片抒懷,表達了人間若夢的哀感,其落句“多少英雄只廢丘”是這種哀感的點睛之語。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清平樂

悽悽切切,慘淡黃花節。

夢裡砧聲渾未歇,那更亂蛩悲咽。

塵生燕子空樓,拋殘絃索床頭。

一樣曉風殘月,而今觸緒添愁。

納蘭寫的這首詞是一首觸景傷情之作:在這慘淡的深秋之時,一切都變得悽悽切切,無限悲涼。

那夢裡的砧杵搗衣聲還沒停下來,又傳來蟋蟀嘈雜的悲鳴聲。你曾居住的樓空空蕩蕩,絃索拋殘,曉風殘月,無不是慘淡悽絕,如今一起湧人眼簾,觸動無限清愁。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這首懷念故人的詞寫在重陽夜,閣樓上,曉風殘月,故人不再。獨自倚靠欄杆,想著往日種種,納蘭寫詞,從來都是淡如清水,卻能夠讓這水波盪漾而起時,帶給後人無限的遐想和心疼。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採桑子

撥燈書盡紅箋也,依舊無聊。

玉漏迢迢,夢裡寒花隔玉簫。 

幾竿修竹三更雨,葉葉蕭蕭。

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

納蘭將一首小詞寫得情誼融融,求而不得的愛情讓他感到為難與痛苦時,也令他心中充盈著忽明忽暗的希望。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這首《採桑子》,一開篇便是無聊,寫過信後,依舊無聊,雖然詞中並未提及信的內容,信是寫給誰的,但從“依舊無聊”這四個字中,就已經可以猜到一二了。

納蘭總是有這樣的本事,看似在自說白話,講著不著邊際的胡話,卻總能營造出引人人勝的氛同,令讀詞的人不知不覺地沉淪。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減字木蘭花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

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寫人物則是少見,且是極為困難的。而這首詞,卻以精煉的筆觸,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愛的少女的形象。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詞的上片側重靜態的刻畫,寫出了少女外貌的美麗動人。下片側重於動態的摩畫,將其一剎那間複雜嬌羞的心理表現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動感人。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浪淘沙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

教他珍重護風流。

端的為誰添病也,更為誰羞?

密意未曾休,密願難酬。

珠簾四卷月當樓。

暗憶歡期真似夢,夢也須留。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上片先寫環境氛圍,烘托無奈之心境,秋雨襲來,愁上心頭,離別之時,互道珍重。究竟是為誰相思成疾,又是為誰害羞?

下片寫她對離人的深懷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斷絕,只是想見的心願難以實現。明月升起,將樓閣四面的珠簾捲起。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浣溪沙

訊息誰傳到拒霜?

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淒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

黃花開也近重陽。

美的意象在納蘭詞中,大多蒙了層灰色,使意象本身更悽迷,進而到人,則益發顧影自憐,惹人喜愛。

美的事物常被摧殘,被賦予了悲劇氛圍,詞人恐怕也是為展示悲劇更具備美學價值罷,如王小波所言:“一切喜歡都不可能長久,只有不堪回首的記憶,才被人屢屢提起,難於忘懷。”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清平樂 · 憶梁汾

才聽夜雨,便覺秋如許。

繞砌蛩螿人不語,有夢轉愁無據。

亂山千疊橫江,憶君遊倦何方。

知否小窗紅燭。照人此夜淒涼。

這是一首秋夜念友之作,抒發了作者對顧梁汾深切的懷念和深摯的友情。全篇亦情亦景,交織渾融。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上片從窗外寫起,以實筆出之,由“夜雨”和“蛩螿”有聲而“人不語”的秋聲秋意中,引來了對故人的懷念。

過片虛寫,謂由於江山阻隔而與梁汾不得想見,遂點到“憶君”之題旨。最後又以“小窗紅燭”之眼前景收束,更加突出了“此夜淒涼”的氛圍和心境。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浣溪沙

欲寄愁心朔雁邊,西風濁酒慘離顏。

黃花時節碧雲天。 

古戍烽煙迷斥堠,夕陽村落解鞍韉。

不知征戰幾人還。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使至塞上,又於客中送客,由此聯想到長年戍守邊關的將士,遂不勝悲憫和傷懷之感。

上片寫客中送客,結句以景烘托“愁心”與“離顏”的苦況。下片寫邊關蒼茫悽清之景,結句點出悲憫之意。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

~

感謝觀看!

初來乍到希望您多多關注!

每天更新 好玩 有趣 的文學歷史,傳統藝術,詩詞文化

編輯:李大俠 | 杭州豚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詩詞的藝術 | 納蘭詞裡,品味最後的秋天

(圖片文章來源於網路。編輯,策劃版權歸本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