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登太行雪滿山,詩詞中登頂的感受

登山,作為一個有氧運動,從古到今,向來為人們所喜歡。而登山的詩歌,也是詩歌創作的一大方向。山水詩人們一般寫山的空靈,比如,王維的《鹿柴》裡寫到: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是這麼寫: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些都是寫作者在深山老林中的感受。我們登山的最終目的是要登頂,那麼,是人們登山登頂後的感受是什麼呢?詩聖杜甫在《望嶽》裡是這麼寫的: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將登太行雪滿山,詩詞中登頂的感受

泰山之巔,一覽眾山小

站在山巔,層層白雲,在胸前盪漾;睜開眼睛,鳥兒直飛入眼眶而來。

如果登上了泰山頂峰,那麼一眼望去,其他所有的山,就顯得渺小了。這首詩是杜甫年輕時候寫的,展現的是年輕人的氣勢和盛唐的氣象。

千百年裡,杜甫這首詩,激勵著人們登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都是為了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宋代寇準登頂華山,也是有非凡的感受,他在《詠華山》裡寫到: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將登太行雪滿山,詩詞中登頂的感受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這氣勢也是無與倫比的,登上了華山,只有老天比我高了,沒有其他山與我齊平的。我抬頭看紅日,它已經近在咫尺了,回過頭來看看,白雲比我還低了。

寇準把少年人的雄心和氣勢表達了出來,也表達出新生的宋朝冉冉升起的氣象。它是宋代詩人少有的展示豪邁情懷的詩歌,這樣的詩歌,在唐代很普遍,但是在宋朝就很少了,因為宋朝是一個積弱的朝代。比如,稍後的王安石,同樣是寫登頂,感受就不一樣了。他在《登飛來峰》裡寫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將登太行雪滿山,詩詞中登頂的感受

飛來峰

我們看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展現的是宋人寫詩的常見寫法,把哲理展現在裡面,就像蘇軾的著名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是改革家,在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和疑惑,這要怎麼辦?他說了要“不畏浮雲遮望眼”,不要害怕複雜的事物迷惑了我們,“自緣身在最高層”,只要我們高屋建瓴地看問題。

王安石時代,宋朝已經弊端叢生,王安石們已經沒有了剛建國時的豪氣,但他們解決問題的意志還在,不逃避問題,還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時代。

到了清代的袁枚,有的只有替天行道了,他在《登山》寫到:

愛替青天管閒事,今朝幾多白雲生。

將登太行雪滿山,詩詞中登頂的感受

青天白雲

整個一個仙俠的故事,我腳踏著白雲,替青天管理著人間的不平事。無論如何,我更喜歡唐朝,更喜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