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一絕”之湛江人龍舞!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東方一絕”之湛江人龍舞!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東方一絕”之湛江人龍舞!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人龍舞,堪稱雷州半島民間舞蹈之魂,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雷州半島現有

東海島人龍舞

和沈塘人龍舞。

“東方一絕”之湛江人龍舞!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大型廣場舞蹈。該舞盛行於東海島的

東山鎮

東山鎮位於該島的中部,歷來是軍事要地。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全鎮東、西兩街的“人龍舞”就會傾情連續演出三個晚上,吸引著島內、島外的群眾前來觀賞。人龍舞起源於明末清初。當時,福王

朱由嵩

帶領他的餘部南撤,準備到海南建立反清復明基地。相傳八月十五走到該地。當地鄉紳為了讓士兵能夠過好中秋,就把流傳於孩子中間的一種雜耍組織起來進行表演。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龍舞開始逐步定型,一直髮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人龍舞盛行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備師移駐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有官兵253人,並在東山圩設有武秀才考場。自此,東山圩得以迅速發展。當時,東山圩東、西街各有一支人龍舞隊伍。武秀才的考試一般設在八月十五。於是,人們白天看武試,晚上看“人龍舞”,兩支人龍舞的隊伍相互也展開了技藝的比賽。一時間,東山圩熱鬧非凡。就這樣,年復一年,約定俗成,人龍舞一直舞到當代,歷久不衰。

“東方一絕”之湛江人龍舞!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它傳統的演出場地是海邊、圩鎮小街,傳統的演出時間是農曆八月十五。只是近年來,才走出海島,逐漸走進“廣場”和舞臺,演出時間也不再限定於八月十五,只要有節日或重大慶典,它都會舞動起來。

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而不是用物構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人龍”分“龍頭”、“龍身”、“龍尾”3個部分,“龍頭”包括龍舌、龍眼、龍角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是由三個小孩子分別扮演的。扮演龍頭的人要同時身負這三個小孩子,雙手還要同時握兩個盾牌。因此,要求扮演者必須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練。“龍身”是龍的主體部分,每個大人的肩上支撐著相繼做俯仰動作的小孩。小孩身穿龍服,頭戴龍纓、龍冠,分節架接而成。“龍尾”的大人也肩負一小孩。“人龍”起舞時,由鑼、鼓等敲擊樂器有節奏地配合,扮演龍頭的小孩子高舉燈籠或手電筒,以示龍眼閃光。而龍身左盤右旋,上下起伏,隨著龍頭緩緩前進,龍尾亦隨隊形左擺右搖。整條人龍表演起來威武雄壯,氣勢宏大,場面熱烈,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近年來,本地的一些曲藝家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態、樂風、節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捲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致完善,被譽為“東海一絕”。

沈塘人龍舞(原始型)源於清嘉慶年間(1523年),沈塘村民為慶祝當地官宦陳仕愷新建沈塘圩而始創人龍(陳仕愷公乃進士出身,富甲雷陽,御詔赴安徽省靈壁縣任丞署知縣,秋滿)。

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這兩日在圩街上狂歡,,忘情時把友人抬置於自已肩上,平臥肩部者手抱後者雙腳,腳夾前者頸部,挨次遞抬。

“龍頭”由身強力壯的後生擔當,選一活潑可愛的小男孩用紅綢帶綁在龍頭胸前,將點燃的香讓小男孩口咬一支為“龍舌”,兩手各執一支香為“龍眼”。

另一小男孩騎在龍頭肩上,雙手執扎香為“龍角”,“龍尾”則由龍腳倒背一輕巧,腰力較好的小男孩,雙手合攏一把香揮舞出龍尾狀,引龍者用點燃的香插在斗笠上為“龍珠”,這樣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龍舞”的前身,它不化裝,不著盛裝,長短由人,以民為樂。

幾百年來,沿襲至今。

“東方一絕”之湛江人龍舞!其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湛江、雷州極為重視民間文化建設。而沈塘為挖掘這近五百年傳統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品牌,於是,打破舊形式,從服裝到動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人龍舞”進行了全新排練指導,使其融力量、藝術、動感於一體!

現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將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