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節日?

如果讓你說一些節日,你能列出多少個?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這些太熟悉了,像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苗族的跳花節等少數民族的節日,除了本民族外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節日?

傣族潑水節

實際上,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而且往往歷史久遠。這顯然不是巧合,人類對節日肯定有著內在的心理需求。

你發現沒有,但凡節日往往都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有統一組織的集體活動,也有自發行動的小群體活動。

例如,端午節賽龍舟、清明節祭祀、潑水節浴佛、春節回家守歲、中秋節一家團圓。世界上就沒有提倡一個人過的節日,就算是光棍節,也要和其它人在一起,沒有人會說“我孤獨,我快樂”。

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節日?

端午節賽龍舟

對於個人來講,節日就像一個紐帶,讓我們能夠連線更多的人。

因為在社會網路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連線著親朋好友以及各種不同關係的人。在平常,我們接觸到的人都比較固定,而在節日裡就可能接觸到另外一些人,比如很少聯絡的親戚、不知在哪發展的發小、久未謀面的同學等等,還可能認識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甚至沒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

在節日裡,我們就可以從一個社交圈子,切換到另一個社交圈子。

如果你參加節日活動,還能感受到快樂。

很多民族的傳統節日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們有信奉的神靈,透過祭祀儀式,祈禱神靈護佑。這樣的祭祀儀式,經過長期地不斷演變,最後以節日地形式流傳至今。

例如彝族的火把節,起源是對火的崇拜。而現在的火把節,除了有祭祀火神的儀式外,還有鬥牛、賽馬、唱歌跳舞、選美等等活動,儼然成了一個狂歡節。

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節日?

彝族火把節

當節日有了歡樂,自然就有了吸引力。你看西班牙的奔牛節,原本只是小鎮上傳統的慶祝活動,現在每年都會吸引全世界的愛好者蜂擁而至;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日,原本為了慶祝耶穌的降生,可現在很多不信教的人也熱衷於聖誕節。

節日不僅歡樂多,還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

節日本身往往被賦予了很多意義,有文化的、宗教的、社會的、生活的等等,這些意義不僅讓我們可以連線其它人,也可以連線其它事物。

例如:春節回家團聚,家就是我們的港灣;清明節祭祀,緬懷已逝去的人;國慶節,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比平常就要強烈得多。

在節日裡,你就能感覺到這些事物(比如家、逝去的人、國家)離自己特別的近。

你看,節日就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去做平常顧不上的事,去表達平常隱藏在內心的情感。

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節日?

春節

社會交往是人類的天性,因為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了一套“社交”機制,心理學家馬修·利伯曼把它稱為“社會腦”。

我們會因為建立了一個新連線而開心(交到一個新朋友),也會因為失去一個連線而痛苦(比如失戀);我們能夠輕易地覺察到他人面部表情的輕微變化,能夠體會到他人的情緒;面對微笑,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微笑,快樂就能夠在相互交往中傳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節日,就像是一個特殊的社交場景,把社會網路中的人、事、物都連線了起來。

只不過,每一個節日都有特定地人群或特定地作用,人們會不斷地建立新的節日,而一些不被人擁護的節日就會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