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七屆書法蘭亭獎頒獎後獲獎作品公示,按耐不住內心激動的列位看官(媒體、個人)紛紛發來賀電,他們從評委評審、書體風格以及作品抄襲等角度對展覽予以了全方位報道。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蘭亭獲獎作品逐漸步入醜書》一文,其中有這麼一段:

有功夫,雖不算醜書,但不能令人信服。獲獎作品的共同點是:尺幅大;拼接花哨;乾枯、濃淡、大開大合;線條呈柺彎狀、雜柔書體、誇張變形;難辨難識。令人不信服的原因:人為佈置安排缺失藝術核心的自然性;未入傳統或拋開傳統。形成的原因:只注重形式,沒有內涵;作品只停留在表皮,用造型投其所好;以獲獎為目的。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雖然文章名稱有誇大的嫌疑,但所說的現象屬實存在。

我參與過多次全國書法展(國展),但時至今日還沒有膽量參與蘭亭獎。

名落孫山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可當你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和物力,最終只落個重在參與的結果,怎一個“失落”了得。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以往經驗和蘭亭獎的獲獎作品告訴我,想獲獎入展必須佈置安排,否則白費功夫。

紙張大小合格為第一,因為徵稿有明確要求,若不符合要求第一關則被拿下。

奪人眼球的造勢為第二(拼接以及字形和章法),想要從上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寫得好是不夠的,因為寫得好得太多,沒有新意則必被淹沒。

滿足以上兩點,基本進入了入展的大門,而下面考核的內容則決定作品能否獲獎。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取法與創新的佔比為第一,學哪位古人風格、學的是否到位、有無個人的想法、是否有機融合。

內容新舊與好壞為第二,是古代文獻還是當代文學、是別人寫的還是自己寫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

現場考核為第三,(臨時出題,現場作書)審查是否由別人代筆、是否抄襲別人的作品。

滿足以上兩點並透過現場考核,基本進入了獲獎的大門,至於獎項等級需要評委投票決定。

顯然,每一步都需要佈置安排,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和滿足展覽的要求。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現象存在,就一定是錯的嗎?

以重在參與而不以獲獎入展為目的的參與者,世間少有。

買彩票不為500萬而只為花掉兩塊錢的,你見過嗎?參加高考不為上大學而只為參與考試的,你見過嗎?

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他們都是傳統,可那會兒書法的主要功能是實用,別的用途統統往後靠。

如今呢,誰還用毛筆寫信、寫論文,就連街邊貼的“尋狗啟示”“重金求子”都是列印的。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傳統是用來借鑑的,不是用來複制的,只有食古不化的人才會之乎者也。

書法家只能寫大字報的那些年,為什麼沒人高喊堅持傳統呢?哦,怕禍從口出。如今為什麼高喊?言論自由。

平心而論,蘭亭獎給我的感覺一屆勝過一屆。翻開歷屆作品集,作品格式和書體風格從單一走向多元,這難道不是進步嗎?

書法理應百家爭鳴,而不是某一家獨大,勢必沒人願意回到談書色變的時代。

蘭亭獎作品逐漸醜書化:難道書法不該百家爭鳴?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如果真到了談書色變之時,魯迅這段話就派上了用場,難道不是嗎?

圖:網路

文:王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