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豐收鑼鼓的演奏形式是什麼

中國民族器樂類還分獨奏與合奏。

中國的民族器樂合奏,其實有一個約定俗成專有名詞叫做“民族管絃交響樂曲”。由於民族管絃大多以絲絃與竹樂器為主,因此也被稱作“絲竹交響”。引進的西方音樂中有個門類就是交響曲,而交響曲在最初的名詞譯製中就借用了中國傳統的器樂合奏名稱“交響”一詞。

而我國的民族管絃交響,是令世界各國音樂家們都非常傾羨的器樂演奏曲式,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最令外國音樂家們心馳神往的“絲竹交響”部分。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民族器樂合奏。

準備好了嗎?來咯~~

♛民族器樂合奏曲類

民族器樂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與中國的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相互交融、促進。正是在這樣一種發展過程中,民族器樂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風格特色和精神氣韻。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傳統的民間器樂合奏,依其不同的組合,可以分成六類:鑼鼓樂(以鑼鼓為主奏的打擊樂)、嗩吶鑼鼓樂(以嗩吶為主奏、以鑼鼓等為助奏)、鼓吹樂(分別以嗩吶、管子或笛子為主奏,用鑼鼓等擊節),絲竹鑼鼓樂(絲竹樂隊與鑼鼓樂隊合奏)、絲竹樂(笛、簫等與拉、彈絃樂器合奏);絃索樂(拉、彈絃樂器的合奏)。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民族器樂合奏有哪些名曲吧~~

♬《花好月圓》民族管絃樂曲。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1935年初,在蘇州做小學音樂教員的黃貽鈞經人介紹,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部下屬的國樂隊任演奏員。有一次,百代公司在製作一張民樂唱片時,缺一段5分鐘左右的樂曲。於是,音樂部主任任光就約請黃貽鈞擔綱這“補白”的任務。

雖然黃貽鈞沒學過作曲技法,但發自內心的激情,使這個作品一氣呵成。因寫作時沒有標題,國樂隊的陳中根據樂曲歡快熱烈的氣氛,就給它起了個《花好月圓》的名字。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指揮家彭修文就把江南絲竹式的《花好月圓》改編成民族管絃樂。

♬《喜洋洋》是我國著名民樂,以新板胡為主要樂器演奏。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喜洋洋曲譜

由我國已故民樂大師劉明源先生於1958年創作。節奏歡快輕鬆,充滿喜慶氛圍。適合婚禮和各種慶典。

《金蛇狂舞》是聶耳於1934年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一首民族管絃樂曲。樂曲的旋律昂揚,熱情洋溢,鑼鼓鏗鏘有力,渲染了節日的歡騰氣氛。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金蛇狂舞曲譜

1934年春,聶耳先生在在百代唱片公司負責成立民族音樂樂隊,灌製民樂唱片。樂隊初創時,聶耳便根據家鄉昆明的傳統曲目《倒八板》初步定稿了一首曲子——《金蛇狂舞》。這首曲子是一首民族管絃樂,而當時樂隊只有4人,人手不夠,只能每人都身兼多樣樂器的演奏,而聶耳自己也負責三絃的演奏。在節拍上他常是三根弦一起重撥,彈出了強有力的節奏,激發和帶動了每一位演奏員的激情,使整個樂曲的演奏更富有感染力。在練習中他還不斷地作修改,尤其是三絃作為加強節奏的彈法,他作多種試驗,直到他認為滿意為止。其後在不斷完善中,該曲終於定稿,於1934年夏在百代公司進行了唱片灌製。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該曲作為背景音樂來烘托奧運會這一全世界人民的節日的歡騰氣氛和濃郁的中國特色。

♬《翻身的日子》由我國著名作曲家朱踐耳於1952年創作。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翻身的日子曲譜

原為大型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插曲,由中西混合樂隊演奏。後來經朱踐耳先生的進一步改編成為現在的民族管絃樂曲版本以及鋼琴獨奏版本。

該樂曲結構短小、風趣生動,是一首廣泛流傳的民樂合奏曲。全曲由引子、三個主題部分以及尾聲組成。先由樂隊合奏出歡騰熱烈的引子,然後板胡奏出極具陝北風味的主題樂曲,明亮活潑。主題在變化與反覆強調時加入了二胡,傳達出一張抑制不住的內心喜悅情感。主題末句由樂隊合奏再復奏一次,形成一唱眾和、一呼百應的生動效果。

♬《彩雲追月》早見於清代,系著名的粵音曲譜,其風格輕快獨特,描寫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輕鬆寫意,彰顯了典型的廣東民間音樂風格。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時曾將此曲抄送大內演奏。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我國近代作曲家任光與聶耳為百代國樂隊寫了一批民族管絃樂曲灌製唱片,《彩雲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以管絃樂重新編曲的優秀作品,成曲於1935年。

1960年,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配器。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式,豎笛、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絃和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另有根據詞曲填詞的同名歌曲。

另外,該曲的定名也非常富有詩意。曲名“彩雲追月”的寓意是仙人駕五彩祥雲奔向月宮。中國古典文學著作當中常有仙人駕彩雲的描述,曲名當中的“彩雲”意指仙人駕彩雲。這首曲子是描寫人們心目中的月宮仙境。

♬《步步高》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頗有特色的廣東民樂。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樂譜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絃樂譜》,在當時已很流行。曲如其名,旋律輕快激昂,層層遞增,節奏明快,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音樂富有動力,給人以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

為我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民族器樂合奏樂曲《步步高》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頗有特色的廣東民樂。樂譜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絃樂譜》,在當時已很流行。《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輕快激昂,層層遞增,節奏明快,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音樂富有動力,給人以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

♬《京調》是一首採用京劇音樂素材譜寫而成的民族管絃樂曲,由上海民族樂團作曲家顧冠仁編曲。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這首樂曲是根據京劇音樂中的典型音調,如西皮原板也就是一板一眼,即2/4拍;流水板也就是有板無眼,即1/4拍等音調綴合而成。樂曲為帶再現的三段體式結構組成。在實際演奏中,曲中第一、第二段重複一次,形成ABABA迴圈的曲式結構。

另外插一句,《京調》還有歌曲版。歌曲版是根據器樂版填詞而來。但在旋律和節奏上做出了一些簡化改編,更易於演唱也更容易上口。《京調》歌曲版,歌詞短小凝練,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把京劇的行當、臉譜、表演形式以及樂隊演奏等相關知識提煉並形象化的蘊含其中,在富有濃郁的京劇韻味中傳遞出具有強烈中國京劇音樂藝術的文化氣息。

♬《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的第一樂章,正式名稱為《春節組曲第一樂章.序曲——大秧歌》,經常被抽出單獨演奏。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基於延安時期的生活體驗,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一部作品,展現的是當年革命根據地的人們在春節時熱烈歡慶的場面。它的旋律曲調雅俗共賞,加之其表現的主題是非常具有群眾基礎的盛大節日,因而從它誕生之後,逐漸演變成了附加在”春節”之上的小傳統。尤其是電視春晚流行後,此曲也更加為人熟知了。

這首樂曲是採用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節奏與陝北民歌為素材創作的管絃樂曲。作者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題,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春節時熱烈歡騰的場面以及團結友愛、互慶互賀的動人圖景。

♬《將軍令》源於唐朝皇家樂曲,流傳至今一千多年。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有多種曲譜和演奏形式,樂曲主要表現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鬥時的激烈緊張。這裡介紹的是四川揚琴曲。《將軍令》原是“四川揚琴”(曲藝的一種)的開場音樂,由李德才和李德元傳譜,李小元和項祖華整理。

《將軍令》源於唐朝皇家樂曲,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有多種曲譜和演奏形式,樂曲主要表現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鬥時的激烈緊張。這裡介紹的是四川揚琴曲。《將軍令》原是“四川揚琴”(曲藝的一種)的開場音樂,由李德才和李德元傳譜,李小元和項祖華整理。

樂曲表現古代將軍升帳時的威嚴莊重、出征時的矯健輕捷、戰鬥時的激烈緊張。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豐收鑼鼓》是彭修文、蔡惠泉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具有鮮明山東音樂特點的管絃樂曲。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豐收鑼鼓》是獨有的打擊樂曲種。發源於明光市潘村鎮紫陽南劉莊一帶,是流行於皖蘇兩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縣的一種民間打擊樂的藝術形式。

該樂曲借鑑中國民間吹打音樂的鼓點和旋法加以變化發展,推陳出新,充分發揮中國豐富多彩的打擊樂器的表現能力,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特點。《豐收鑼鼓》在當地民間孕育而生並繁衍發展。明末清初,《豐收鑼鼓(小五番)》的第一代傳承人程開學的父親在民間小戲班做鼓樂手,由於戰亂回家務農,又逢荒災。他就帶上家人,手持鑼鼓沿途乞討渡日。戰亂荒災過後,回到故里,開始整理鼓譜,並形成了起初的“豐收鑼鼓”(小五番)。《豐收鑼鼓》的樂手不限,少則八至十幾人,多則幾十人。

鼓樂器件有:鼓、鑼、鐃、鈸,其鼓譜獨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

♬《秦王破陣樂》是中國唐朝宮廷樂舞。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該樂曲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歌舞大麴之一。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是大唐鼎盛時期的象徵,氣勢不凡。

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號,而《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麴,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於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讚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李世民登基後,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里,氣勢雄渾,感天動地。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現在在表演這個舞蹈的時候,連外國的賓客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中華民族鼎盛時期的象徵,非凡的氣勢在樂曲中彰顯的淋漓盡致。

♬《瑤族舞曲》民族管絃樂,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由作曲家劉鐵山、茅沅以民間舞曲《長鼓歌舞》為素材改編的民族管絃樂曲。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

該樂曲用管絃樂的手法,豐富、生動的展現了瑤族民眾歡歌熱舞的喜慶場面。樂曲用優美的旋律,表現了能歌善舞的瑤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該曲突出了民族樂器的音色與效能,善用同組樂器的不同音色組合。作曲家周文中評價彭修文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指其改編工作差不多是重新創作,是一首按照“西方化”的表現手法,由中國民族樂曲改編成的現代樂曲。它表明在接受了西方管絃樂隊的影響的中國正在起著怎樣的變化。

好了,到今天為止,皮仙森小課堂的傳統名曲的介紹就結束了。

你還喜歡嗎?

記得在後臺留下你的意見和建議哦~

皮仙森小課堂:中國傳統名曲(四)——中國民族器樂之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