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喪不舉哀什麼意思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不肖”與“不孝”有何區別?別再用錯了!古代如何懲處“不孝之子”?輕則徒二年,重則處絞!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內涵最豐富的語言,所以,也是最難掌握的語言。因為漢語的詞彙量大,同義詞、近義詞或反義詞,往往會將人繞糊塗,一不小點,就會鬧笑話。在教育尚不普及,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難有受教育機會的古代,“白字先生”很多,因而,鬧出的笑話也不少。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隨鄉親一道去山裡挖坑種樹,當我們一行人走到公社的酒廠時,一位同行的劉姓鄉親,看到酒廠的煙囪上有則用白灰刷的標語,非常醒目,就脫口大聲念出:“白力更生!”於是,回報他的是一陣鬨笑,原來,囪上的那則白色標語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自”被劉鄉親給念成“白”了,是標準的“白字先生”了。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在古代,這種“口誤”的故事比比皆是。從前,有個人識字不多的生意人,為生計也是四入奔波。一次外出經商時,他乘坐的渡船到了江中的小島邊,島上有座江心寺,大家便相邀著一起登島遊玩。走到寺廟裡,見牆上寫了“江心賦”三個大字,生意人就說:“你們看,這裡寫著‘江心賊’三個字,肯定有土匪搶劫,快回去吧!”他的朋友說:“別忙,那後面一個是賦字,不是賊字。”生意人又搖搖頭說:“快走,快走,富(賦)倒是富,就是有點賊形,看了叫人害怕。”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不惟古代,就是人們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的現代,唸錯字、用錯詞的事也時有發生。比如,北大校長的“鴻鵠(hao)之志”、清華大學的“熱列歡迎”等等,都是口誤筆訛的大笑話。

在日常交往中,褒貶人物之事也是平常,其中,人們常常會說某某人是“不孝之子”,或某人自稱為“不肖之子”,意思都是貶抑的。那麼,“不孝之子”與“不肖之子”到底有何不同?在日常交往中該如何使用?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不孝之子”一詞很好理解,指的是不孝順長輩、品行惡劣之徒。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的是“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的人,是要遭人神共憤的。因此,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罪莫大於不孝”的說法。

因為封建君主們都號稱“孝治天下”,為了更好地推行“以孝治國”,對於“不孝”之人的懲罰是非常嚴酷的——古代有“十惡不赦”之罪,“不孝”即為其一。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十惡不赦”有哪“十惡”呢?隋朝《開皇律》中列舉的“十惡”為:“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其中的“不孝”是指對直系尊親屬有忤逆言行,如控告或咒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時別籍異財(分居),不予供養;居父母喪時嫁娶作樂,脫去喪服,改著吉服;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亡等等。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古代如何懲處“不孝之子”呢?隋唐及以後的王朝,“不孝”是重罪,分別程度不同,“不孝之子”所受的處罰也不同。具體包括:

①子孫告發或詛詈祖父母、父母,告發者和謾罵者都要處以絞刑;

②祖父母、父母“別籍異財”,即子孫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況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單過(如為祖父母、父母指示則無罪),徒三年;

③違反祖父母、父母的“教令”(教訓和指令),徒二年;

④“供養有缺”即對祖父母、父母的供養不充分,徒二年;

⑤在服喪期間違反孝道,徒三年,如娶妻、出嫁、奏樂、脫掉喪服改穿“吉服”;

⑥“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流二千里;

⑦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不孝之子”還是“不肖之子”?兩者得分清楚,用錯了就是笑話

“不肖之子”中的“肖”,意為“類似 ,相似”,比如“惟妙惟肖”之“肖”,就是非常相像、逼真。“不肖”則是指不像,指不能繼承祖輩事業、並將其發揚光大的沒出息的、品行差的子孫或晚輩。相對來說,“不肖之子”是種程度輕微的自貶或他評。因而,舊時讀書人也自謙不“不肖”。

“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說文》)。”

民間有句老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就含有此意。只是,這樣的觀念,在現代顯得落伍了。如今已不同以往,除了那些得天獨厚的“二代”“三代”們外,即使是出身寒門,只要自己有了足夠的努力,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