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李建禮是什麼電影

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昨天有一同事看完電影《八佰》回來後發信息和我聊天,說電影如何如何。不過有一個鏡頭沒看明白,那就是送旗女孩楊惠敏敬禮的時候是三指併攏,拇指扣住小指,跟其他軍人敬禮方式不太一樣。不知道這個手勢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意思。我真佩服她,看得那麼細。

我也注意到了這個鏡頭。這個鏡頭不僅在現在上映的《八佰》有,在幾十年前臺灣拍的電影《八百壯士》中,林青霞扮演的楊惠敏也有這麼一個鏡頭。

在電影中,林青霞扮演的楊惠敏跟她爺爺說她參軍了,並給她爺爺領“三指禮”,她爺爺誤以為是參軍三十塊錢一個月。楊慧敏隨即解釋到,三指代表的是“智仁勇”。

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不過這個鏡頭有兩處錯誤的地方。第一處就是楊慧敏給她爺爺解釋三指代表的是智、仁、勇;第二處是楊慧敏說她要參軍了,隨後跟著部隊走。為什麼說這裡也是個錯誤呢?下面我逐個說明。

我從網上查了一下,解釋“三指禮”的文章非常多,但幾乎都是上述那種說法。很明顯,這些人要麼是沒讀書,要麼是看過臺灣版的《八百壯士》,要麼是在網上互相抄襲騙流量。

其實,要想了解送旗女孩楊惠敏的敬禮手勢的涵義,那就得先了解中國童子軍。

中國童子軍是個舶來品,1912年由華籍牧師嚴家麟在武漢文華書院創辦。中國童子軍初創之期,完全照搬英國模式,就連規章制度都是英文書寫。

不過,童子軍在中國發展非常迅速。在1926年以前,基本發展到各個省市的主要學校都有童子軍組織。

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童子軍是英國人貝登堡首創於1907年。

20世紀初期,歐洲城市化在不斷髮展過程中,貝登堡看到在城裡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身體羸弱,道德墮落,意志消沉。他認為英國有亡國滅種之危險,他想要改變這種現狀。

童子軍的創辦還和他的另一個經歷有關,那就是他在南非殖民的時候,他曾經組織過當地的一些兒童訓練,效果還不錯,這樣他得到啟發。

回到英國過,貝氏想創辦一種教育來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所缺失的一面,於是就創辦了童子軍。

貝氏辦童子軍的意願很簡單,就是要:為振奮青年奮勇之精神,引起其合群慈善之美感,使一般青年誠實有用,敦品立性,同時教育其自食其力,在社會上成為一名有用的人。

童子軍成立之初,訓練的主要內容是野外生存,體育鍛煉,航海,烹飪等技術,後來還包括社會服務,慈善等方面。

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後來貝登堡不斷規範童子軍,當時童子軍有三句銘言: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在他的《新譯童子警探》一書中,有關於童子軍誓詞、紀律、禮節等說明。其中就有“三指禮”。並明確指出伸直的三指分別代表著德、智、體。

現在我們學校給學生頒發的“三好學生”獎狀中的“三好”指的也就是德、智、體嘛。

那為什麼這麼多網友以及電影編劇都誤以為是智仁勇呢?

這可能跟下面兩個因素有關。一是,他們認為童子軍也是軍人,二是1921年孫先生曾在《軍人精神教育》中提到:“所謂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軍人精神三要素”。

所以他們就以為童子軍的三指禮代表著是智仁勇了。

不過,他們也許並不知道,童子軍並不是軍人。

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我們從貝登堡創童子軍的初衷,訓練內容來看,童子軍跟軍事沒有絲毫的關係。

這個問題貝登堡首創童子軍之初就講過:童子軍教育是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補充,與政治軍事毫無關聯,更不是預備軍人。

童子軍傳入中國初期,大家都在盲目模仿,沒有統一管理,很多人並沒有理解童子軍的真正涵義,更沒有明確童子軍的教育初衷。有些人更是望文生義,看到童子軍有“軍”字,就認定童子軍是軍事訓練。

把童子軍當成了軍隊的後備力量,把體育當成了軍事訓練。中國童子軍的創始人嚴家麟專門就這個問題進行過闡述,童子軍這個“軍”字不是陸海軍的“軍”,而是集團的意思罷了。在世界各國的童子軍訓練裡面絲毫沒有一點軍事訓練。

嚴家麟在文華書院童子軍規列裡明確規定童子軍:要誠實可靠、助人為樂、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勤奮好學,同時還要求夥伴間有愛可親,要服從命令,行動敏捷,最後熱愛國家。

電影《八佰》中送旗女孩楊惠敏的三指禮真不是智仁勇之意

也就說他根本沒有把童子軍當作軍隊的後備力量才訓練,而是當作現代的志願者來培養。

所以說,童子軍並不是軍隊,怎麼能把孫先生強調的軍人三要素強加上童子軍呢。

最後要說的一點,作為自媒體的作者,在網上寫文章時,一定要多方考證,對文章負責,最重要是對讀者負責,不能以訛傳訛,誤人誤己。

全文結束,您的關注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