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字”簡析西晉司馬氏崛起前的家族內部秩序

子政的含義是什麼

“表字”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於本名之外另取一別名,在一些正式場合或書面往來中用以指代自身。表字與名之間往往存在著同義、近義、矛盾、擴充的關係。《禮記》當中有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所指的就是在男子行冠禮之後,他人就應當改用表字對其加以稱呼,以區別幼年時直接稱名的方式。隨著兩漢經學的發展,表字的取定受儒家經典的影響愈發明顯。同時,儒家思想對於家族內部秩序的構建與重組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姓名、表字也承擔了一部分體現家族內部血緣關係與等級秩序的任務。如表字中帶有“伯仲叔季”來表達長幼次序。同一輩分人的表字中含有相同的字來表現家族的歸屬。如東漢末期的袁譚、袁尚、袁熙都為袁紹之子,袁譚字顯思、袁尚字顯甫、袁熙字顯奕。在一些名門望族中,表字甚至用來區分房支的不同,以彰顯嫡庶尊卑。到了西晉時期,“表字”在社交場合中的重要性有了極大提升。直呼他人的“表字”也會被人視為不尊重他人的體現。表字作為一種明確尊卑貴賤的標誌,在家族內部與公開場合均帶有特殊意義。河內郡的司馬氏家族在兩漢時期歷代為官,子弟“伏膺儒教”,在當地十分顯赫。在曹魏時期,其權勢地位更是達到頂峰,最終取代曹魏政權,完成了由家族晉升為皇族的過程。“表字”由一個文化產物漸漸向一個政治身份標識物的方向轉變,而司馬氏家族內在的家族秩序與血緣聯絡也隨之發生著轉變。

從“表字”簡析西晉司馬氏崛起前的家族內部秩序

司馬家族

一、第一世代“八達”中長幼秩序的構建

要考察一個大家族的世系,往往應當從基層鄉里與上層政治兩個方面來考察。從基層上看來,司馬氏家族自秦末諸侯司馬卬定都河內開始,“子孫遂家焉”。傳至司馬懿這一世,已經數百年。在政治層面上,司馬氏執掌國家政權自司馬懿而始,史書上對於司馬家族的記載也是從他這一世代開始變得較為詳細。故而出於行文的需要,我們從司馬懿這一世代開始選取樣本進行分析。

從“表字”簡析西晉司馬氏崛起前的家族內部秩序

司馬懿是司馬家族權勢的建立者

司馬懿同輩的兄弟共有八人,據《晉書》記載:“(司馬)孚,字叔達。。。。孚長兄朗字伯達,宣帝字仲達,孚弟馗字季達,恂字顯達,進字惠達,通字雅達,敏字幼達,俱知名,故時號為‘八達’。”司馬懿兄弟八人馳名與當世,被人稱為“八達”。表面看來是因為兄弟八人的表字中都含有“達”字,但實際上“八達”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後漢書·祭祀志》中關於“明堂”的註解中提及“天稱明,故命曰明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風”。另《東京賦》曰:“復廟重屋,八達九房。”薛綜注曰:“八達謂室有八窗也。堂後有九室,所以異於周制也。”八達作為明堂建設中的一項,既是等級的代表,也是禮制當中重要的一環。號為“八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凸顯其整個家族皆為才華橫溢的通達之賢,如同明堂之上的八方窗欞,弛名於當世。到了曹魏時期,“明帝禁浮華,而人白勝堂有四窗八達,各有主名,用是被收”。可以看出,此時的八達已經是一種浮華繁盛的代表。但是,這只是物質層面的表述。在社會意識層面,《三國志·魏書》中引《世語》曰:“是時,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鄭颺之徒,共相題表,以玄、疇四人為四聰,誕、備八人為八達,中書監劉放子熙、孫資子密、吏部尚書衛臻子烈三人,鹹不及比,以父居勢位,容之為三豫,凡十五人。帝以搆長浮華,皆免官廢錮。”如此可知“八達”雖然有繁盛浮華之意,但是仍然有人共相題表。而且,諸葛誕為諸葛亮的族弟,曾與司馬師共同平定毋丘儉的叛亂。其年齡應當與司馬師相仿,可以判定其與諸友共稱八達是在司馬氏兄弟之後。足見“八達”最初的含義也許並不是指表字當中含有“達”字(諸葛誕字公休,當中並無達字),而是作為一種美稱盛譽流行於當時。但同一輩分的兄弟都以同一個字入表字,體現了同一血緣家庭的歸屬感,強化了輩分的概念,卻是事實。

從“表字”簡析西晉司馬氏崛起前的家族內部秩序

傳統大家族的繁榮

除此之外,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孚字叔達、司馬馗字季達。在“八達”之外,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之間的長幼次序。這說明在司馬氏家族中明確的家庭長幼秩序已經建立,並且這一觀念已經在“表字”這一細節之中表現了出來,貫徹到了整個家庭的末梢之中。不僅如此,在其他的方面司馬氏也一直保持著自己伏膺儒教,尊崇禮制的觀念。如在《晉書·常林傳》:“晉宣王以林鄉邑耆德,每為之拜。或謂林曰:“司馬公貴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馬公自欲敦長幼之敘,為後生之法。貴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從中可以看出,司馬懿對於儒家的長幼秩序非常看重。同時,在當時社會上“表字”的重要性有了極大的提升。《三國志》中記載:“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當中可以看出在社交中對於他人的“表字”也必須尊重。因此,司馬氏在為後人取定表字時也著重突出了“長幼秩序”這一點。

二、第二世代中血緣聯絡的加強

到了第二世代,這種情況似乎有了一些改變。司馬懿兄弟八人的兒子中有表字記錄的共有二十五位。首先,司馬朗之子無表字記載。

司馬懿九子:

晉景帝司馬師(字子元)、晉文帝司馬昭,(字子上)、汝南文王司馬亮(字子翼)、

琅邪武王司馬伷(字子將)、清惠亭侯司馬京(字子左)、平原王司馬乾(字子良)、

扶風武王司馬駿(字子臧)、梁孝王司馬肜(字子微)、趙王司馬倫(字子彝)。

司馬孚八子:

司馬邕(字子魁)、司馬望(字子初)、司馬翼(字子世)、司馬晃(字子明)、

司馬瑰(字子泉)、司馬珪(字子璋)、司馬衡(字子平)、司馬景(字子文)。

司馬馗三子:司馬權(字子輿)、司馬泰(字子舒)、司馬綏(字子都)。

司馬進二子:司馬遜(字子悌)、司馬睦(字子友)。

司馬通三子:司馬陵(字子山)、司馬順(字子思)、司馬斌(字子政)。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氏第二世代當中同一輩的兄弟都以“子”字入表字。而且無論是否同父,都按照統一標準取定表字,同輩兄弟之間在表字中以相同的字來表明同一行輩。

從“表字”簡析西晉司馬氏崛起前的家族內部秩序

司馬氏故里

如此一來,便由第一代的“八達”過渡到了第二代的“二十五子”。但是“二十五子”中並沒有明顯突出“長幼秩序”的觀念,其原因筆者將在後文剖析。雖然沒有長幼之分,二十八位同祖不同父的堂兄弟都用了同一個字作為排行。這與東漢傳統大族汝南袁氏的排行方式可謂截然不同。汝南袁氏嚴格規定表字排行,其目的是劃定族內尊卑貴賤。司馬氏此舉無疑就是為了淡化族內的尊卑,拉近一個大家族內部的血緣聯絡。同時強化彼此之間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作為一個始自漢初的大家族,血緣往往是家族中最重要的聯絡與紐帶。但是由於代際的增加,各房支之間的血緣漸漸疏離,一個大家族很可能因此而分裂為多個小家族。兩漢皇室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由於各家房支支脈的蔓延,到東漢末年如劉備一般的漢室宗親與當朝皇帝已經沒有了明顯的血緣聯絡。由於司馬懿父祖輩的資料缺失,無法推究前世。僅就現有材料而言,很可能是司馬氏家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因而在表字中以同一排行加強各房兄弟之間的血緣聯絡與家族認同。要證明這一點,確定“二十五子”取定表字的時間,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司馬氏取定表字的年齡相對較早,司馬氏家族內部子弟取定表字時的年齡都較小。據《晉書》記載:(司馬炎之子)“毗陵悼王(司馬)軌,字正則,初拜騎都尉,年二歲而夭。”在筆者選取的樣本中司馬軌是年齡最小就擁有表字的西晉宗室。另還有司馬昭之子司馬兆字千秋,十歲便已夭亡,可這兩人都有明確的表字傳世。表字不同於諡號,不是在死後追贈的。司馬氏家族中也有許多人的表字無考,後世沒有作偽的必要。所以說,很有可能司馬氏家族取定表字時的年紀很小。“二十五子”中司馬師死於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時年48歲。那他應當生於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據《資治通鑑》記載也就是在這一年六月,“操以冀州別駕從事崔琰為丞相西曹掾,司空東曹掾陳留毛玠為丞相東曹掾,元城令河內司馬朗為主簿,弟懿為文學掾。”而且,為了突出司馬氏兄弟,《資治通鑑》又載:“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崔琰謂其兄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操聞而闢之,懿辭以風痺。操怒,欲收之,懿懼,就職。”司馬師的出生與司馬懿兄弟進入曹操的麾下恰好同年發生。進入曹操的軍中,是司馬懿政壇發跡的起點。為第二代司馬氏取定表字應當都發生在這件事之後,那麼其中的深意便很耐人尋味了。

從“表字”簡析西晉司馬氏崛起前的家族內部秩序

司馬氏歷經三代終於統一江山

司馬氏家族雖為望族,但是在此之前家族內部的官爵權勢卻並不算高。司馬防官不過洛陽令、京兆尹。其父司馬儁也僅為潁川太守。所以說,司馬氏在東漢末年政治如此混亂的局勢當中並未掌握實權。但這也正是司馬懿這一世代強調家族內“長幼有序”的原因。這一世代中,司馬氏只是普通的地方豪族,與政治的關係並不密切。其兄司馬朗在董卓之亂後“乃將家還溫。。。。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儼然一副超脫於亂世的姿態。但是,進入到曹操的軍中,由於先輩的餘蔭有限,整個家族便必須團結一致,形成一個較為強勢的共同體。在司馬氏家族中,同輩兄弟相互扶持,整個家族一致對外的例子並不鮮見。司馬氏發跡於司馬懿這一代,司馬朗與司馬懿雙雙進入曹操的麾下。到司馬氏執政後期,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共同秉政。這都可以看出司馬氏兄弟內部的合作與團結,雖然有如司馬孚等終身以“魏之純臣”自居的例外者,但始終都為西晉的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這種對於血緣家族的認同,在“表字”中也有了明確的體現。“二十五子”共來自於五個房支,其中各個房支都對於司馬氏政治權力的構建與鞏固做出過貢獻。如司馬望“廣設方略,維不得為寇,關中賴之”。司馬權“出為北中郎將、都督鄴城守諸軍事。”可以看出,這“二十五子”確實如表字中暗含的期望一樣,互相扶持一致對外,為司馬氏皇朝的建立起到了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