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道德藝術屬於上層建築嗎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古代時期,我國在學術思想、教育、科技、藝術、文學等眾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透過廣泛的交流傳播將其輸出到世界各地,為人類文明程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湧入我國,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交織、融匯在一起,這一方面增強了文化的多樣性,但同時也對我們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此背景下,我們該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是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事實上,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對此以及“文化”的含義做簡要的解讀。

(一)“文化”的含義

據文獻記載,“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賁》中,書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應當是中國人論述“文化”的開始,但“文化”二字還沒有連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統治者透過觀察天象,可以瞭解時序的變化;透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 典籍中最早關於“文化”的記載

漢代出現“文化”一詞,但對其含義,人們的理解並不一致。劉向《說苑·指武》雲:“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裡指的是國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則認為,人類社會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學藝術和禮儀風俗等屬於上層建築的東西。古人對“文化”概念的這種理解從漢唐時代起,一直影響到明清。因此,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身而至於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於“文化”的範疇。可見,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狹義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西方的“文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種、居住、練習、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種植之意,但又引申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養。這裡的意思就包含了從人的物質生產到精神生產兩個領域。19世紀下半葉,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個定義,說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這一觀點影響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開先河的作用。直到現在,還可以作為我們瞭解和認識“文化”的參考。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2。 英國文化學家 —— 泰勒

然而,“文化”的定義是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先後對“文化”做出過數百種定義,或側重歷史性,或側重心理性,或側重結構性,等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將“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如蘇聯哲學家羅森塔爾·尤金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比較狹隘的意義來講,文化就是在歷史上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社會精神生活形式的總和。”我國1979年出版的《辭海》基本上採用了這個說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個觀點,這表明文化有多個層面,企圖用簡略的語言加以概括是很困難的。

無論“文化”有多少定義,有一個根本點還是很明確的,即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形成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我們瞭解和研究文化,其實主要是觀察和研究人的創造思想、創造行為、創造心理、創造手段及其最後成果。關於文化的結構,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般把它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物質文化層,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二是制度文化層,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範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係的準則;三是行為文化層,指人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四是心態文化層,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二)中國文化的分類

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園圃中的一個獨具性格且結構完整的系統。它根植於東方的土地,融入了東方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十分豐富、具有自新能力,並且生生不息的文化體系。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3。 中國文化

對於中國文化的龐大體系,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解和認識它。

1。 若以縱向的發展形態區分,它首先可以分為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

2。 若以產生的地域區分,它可以分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北部邊疆的遊牧文化,而農耕文又又可以分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3。 若以文化的地域型別區分,它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中州文化、兩淮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等;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4。 客家文化的代表 —— 福建土樓

4。 若以民族的屬性區分,它又包括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藏文化、蒙文化、滿文化、壯文化、納西文化等);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5。 蒙古族 —— 那達慕大會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6。 那達慕大會 —— 射箭比賽

5。 若以文化的社會性區分,它可以分為皇家文化與民間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

6。 若以宗教的屬性區分,它又可以分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

7。 若以不同的門類區分,它包含的就更多了,諸如建築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舟車文化、青銅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7。 手持團扇和油紙傘的漢服少女們

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更細的區分。我們這裡所說的中國文化指的主要是傳統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民族文化,它經歷數千年的演化而彙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凝結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並且不斷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

(三)瞭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文化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歷代中華兒女,而且在漢代開闢“絲綢之路”後,影響了西方世界的歷史和文化。在當今交往頻繁的國際社會中,它的傳播更加迅速,影響更加廣泛,作用也更加明顯。我們在今天來了解中國文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現實需要。

其一,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如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一日千里的全球化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獨自發展。因此我們說,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現在的世界尤其需要中國。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8。 旨在推廣漢語與傳播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斷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世界,已經充分認識到,很多國際問題離開中國都難以解決,只有密切地關注中國的發展和崛起,謀求與中國建立新型的關係,才能為各國的未來與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創造機會。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人民迫切希望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面對這樣的歷史變化,我們作為中國人應當感到自豪,並且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瞭解自己的文化。

然而,我們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正如蘇東坡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養育我們的文化母體,我們多數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年輕一代恐怕瞭解得更少。甚至於,我們還不如某些西方人瞭解得多。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坦普爾曾在《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中,簡明通俗地介紹了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並且在該書序言中指出,“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明創造,可能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然而中國人自己卻不瞭解這一事實。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9。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0。 古籍《周禮》中記載的古代“冰箱”——“冰鑑”,這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所以說,中國是第一個發明冰箱的國家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1。 我國古人發明的“水運渾天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能自動報時的儀器,比歐洲機械鐘的發明至少要早600多年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2。 原始火焰噴射器 —— 猛火油櫥,也是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國家,而這正是火焰噴射器所使用的的優質燃料

又比如,在歷史上我們曾多次批判孔子和他的思想,但是很少認識到儒家思想的世界意義和普遍價值。而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則讚揚孔子“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現者,從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漢內斯·阿爾文博士甚至在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外國人都如此高度評價中國文化,我們自己有什麼理由不去了解它呢?何況我們還要擔負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3。 儒家學派創始人 —— 孔子

其二,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在當前時代,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面臨國際、國內兩種形勢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達的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中國社會,給中國文化以巨大的衝擊。面對具有進攻性的異質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還能不能繼續保持它的獨特性,還能多大程度上保持它的獨特性,以及如何保持它的獨特性?這是我們中國人不能不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下工夫瞭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瞭解中國文化中哪些成分是積極的,哪些成分是消極的,哪些是應當繼承的,哪些是應當拋棄的,以便在蜂擁而入的外來文化面前保持冷靜的頭腦,對異質文化的優劣之處予以正確的分析。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4。 好萊塢 —— 風靡全球的美國大片的代名詞

在國內確立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社會運轉模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就必然要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原有面貌。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文化不會停留在一個點上,傳統文化也不會一成不變,相反,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會不斷加入新的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的時代因素和外來文化的異質因素。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5。 西式婚禮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6。 傳統漢唐婚禮

事實上,中國文化也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外在的吃漢堡包、穿牛仔褲、批白色婚紗這麼簡單,而是文化觀念、核心思想和倫理道德的變化。在經濟轉型和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面前,我們有些人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判斷文化價值的能力,以為外來文化中的一切東西都是好的,都是可以採納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對養育我們自身的母體文化不甚瞭解,對異質文化感覺新奇,導致對傳統文化“無選擇漠視”和對外來文化“無選擇吸收”,這顯然是不理智的。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瞭解自己的文化,瞭解它的發展脈絡和變化規律,在同外來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地吸取精華、抵制糟粕,進行有益的文化揚棄,才有助於讓中華文化進入再度輝煌的時代。

其三,是個人提高素養的需要。

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說明孟子已經注意到“人”與“非人”的區別。孟子是主張“性善”的,按它的原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與“是非之心”屬於人的“善端”,生來就有。具有這四種“善端”的,就是“人”;相反,沒有這四種“善端”的,就是“非人”。這個“非人”,用現代漢語說就是動物。事實上,人與動物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文化素養的,是有精神追求的,是有道德理想的,是有情有義的。從現代意義上講,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追求高尚,講究道德,講求“文明”,是一個“文明人”。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7。 孟子

人類到了如今的21世紀,“文明人”應當具備富於現代特色的更為高尚的品質。可是,我們仔細觀察今天的社會,依舊還有種種“非人”的現象。難道是經歷了數千年,社會沒有一點進步嗎?人類沒有一點提高嗎?當然不是。因為文化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中透過接受教育和自覺學習取得的。社會向前發展,人也要隨著社會前進和提高,更何況人還有責任推動和引領社會。所以,社會的每個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是必然的選擇。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僅依靠學一點外語、學一點科技是不夠的,還要認真學習和了解民族文化。

淺談文化與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圖18。 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畫面

結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社會“文化多元性”日趨增強,眾多的外來文化正同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這種複雜的文化環境,我們一定要理性地面對外來文化,適當地取捨,並且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切不可迷失了自我,丟掉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根。特別是年青一代,擔負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須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切的認知和認同!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為滿足對外文化傳播的需要,還是滿足文化自身再發展的需要,還是滿足個人提高素養的需要,都要求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和了解它。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這也是筆者決定藉助網路平臺分享民族文化知識的初衷。從下一期開始,我們將展開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元素,涵蓋科技、民俗、藝術、文學、歷史、飲食起居、天文曆法、醫學、軍事等各個領域,歡迎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