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仁懷地區釀酒歷史溯源

古代仁懷地區釀酒歷史溯源

· 仁懷酒史溯源 ·

赤水河流域從新石器時期就已有古人類活動出現,據史料記載,殷商時期,西南和中南地區有一支古老的民族——濮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史書上稱之為“南夷”或“西南夷”。“濮”亦稱“僚”,明代多稱“仡佬”,其後裔即今仡佬族。他們是赤水河岸最古老的土著民族。

商周(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1994年4月,貴州考古研究所在仁懷市城郊結合部的東門河雲仙洞發掘了認定為商周洞穴居室遺址一處。洞緊靠現仁懷市東大街,距東門河水面高約40米,早年填塞,當地人鑿巖修建寺廟時發現,遺址面積8平方米,堆積土5層,出土文物和標本40餘件,多數為陶製酒器。經貴州省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為濮人所有生活器物,確定雲仙洞為濮人洞穴遺址,成為濮人生活在赤水河流域的最好證明。

古代仁懷地區釀酒歷史溯源

遺址出土了貴州省歷史上最早商周時期的專用酒具,證明赤水河岸的土著居民濮人早在

商周時期

就已有濃厚的酒習俗。酒具的細繩紋、粗繩紋、附加堆紋、錐刺紋,也顯示了當時仁懷地域製陶技術的發展水平。

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

1980年,貴州省博物館清理務川縣城南大坪鄉洪渡河兩岸的漢墓群,在沙壩石墓室中發現一件具有漢代工藝的銅梁壺,在長坳土坑墓中發現一件銅蒜頭壺,經過有關專家鑑別為酒器。在遵義縣鴨溪鎮的漢墓中也出土了這種酒器。

1985年,貴州省博物館在清鎮縣琊瓏壩發掘出一件畫紋陶製酒壺,還有一件朱繪雷紋的漆耳杯,以麻作胎,黑底朱繪,兩耳為銅鎏金,上有“元始三年廣治郡工官造”(西漢平帝元始三年即公元3年),“容一升六侖”等字樣,這些酒器葬品說明至少在

西漢時期

貴州地域就有釀酒飲酒活動。

東漢(25年-220年)

1991年12月,仁懷市合馬鎮大渡口村農民在進行坡改梯工程時,發現磚石墓一座。當月23日至28日,省考古所專業人員與仁懷縣文管所對該墓進行發掘。發現陶碗1件,撫琴俑、聽琴俑、撫案俑、持箕俑、持帚俑等各1件,陶雞2件,陶豬、陶狗、陶廊各1件,還有鐵劍、鐵刀、人、馬骨架等,考證為

東漢

墓葬。

從仁懷縣合馬鎮西漢土坑墓群出土的400多件文物來看,除其它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用品、隨葬器皿、貨幣外,其中甕、罐、碗等與釀酒業有密切聯絡,鋪首銜環酒壺是專用酒具,證明仁懷境內至少在西漢時期便有規模性的釀酒生產能力。

明朝(1368年-1644年)

1989年,茅臺鎮交通鄉袁家灣出土酒具9件,經鑑定為

明朝時期

酒具。該批酒具中的酒壺從執壺到單提樑壺,從單提樑壺到雙提樑壺,從無支架到有支架,從斜腹過度到鼓腹,具有很高審美價值。

從上述出土文物可以推論,仁懷地區釀酒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當時生活在赤水河流域的民族主要為濮人(今仡佬族),可見仡佬族釀酒歷史源遠流長。

編輯:小明

稽核:敖順

古代仁懷地區釀酒歷史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