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關於自我接納,馬斯洛曾這樣總結:“

一個自我接納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感到內窘與不安。

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越長大,自我接納的意義便越重大。

無論你此刻是何境況,都不必忐忑,更不必恐慌,坦然地接納一切,勇敢地面對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蓋世英雄。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1、接納自己的平凡,遇見美好生活

自媒體作者蘇希西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醫學院時,心理學老師是位滿頭銀髮,氣質卓然的返聘老教授,她跟大家分享過自己女兒的故事。

她的女兒從小就有多動症,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都曾因為多動調皮和紀律問題,被每一位老師批評和指責,甚至謾罵體罰。

教授也曾去找老師們溝通,並講述多動症的發病原理和臨床表現,想以此來證明那並不是女兒能依靠意志力就能掌控的,即使用藥,小動作也依然很多。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有的老師能理解,有的老師卻對此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曾指著她的鼻子叫囂她驕縱女兒,沒原則,不配為人父母。

也因此,她曾被迫帶著女兒轉學過兩次。

然而,在高三臨近高考的時候,女兒還是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心理學教授自己的女兒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這不啻為一種莫大的諷刺,做母親的教授度過最初的慌亂後,逐漸平靜下來。

隨後,她為自己請了長假,並給女兒辦了休學手續。

母女二人在鄉下租住了一處院落,每天除了種菜養花,就是放羊餵雞,閒暇之餘曬著太陽,一起聽她錄好的mp3。

在浩如煙海的心理學著作薰陶下,女兒經常會聽著聽著就會淚流滿面。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終於有一天,女兒哭著抱住她說:“媽媽,你說我為什麼這麼沒用,我為什麼就是管不住自己?我會不會像老師說的,一輩子都是垃圾廢物,是沒有自控能力的低等人……”

對此,老教授沒有立刻回答女兒,反而對女兒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漁夫,非常幸運地撿到一顆碩大明亮的珍珠。

為此,他每天都把珍珠擦拭得明亮璀璨。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可有個珠寶商人卻告訴他,珍珠雖然美麗,可仔細看,上面卻有一個小小的斑點,如果能把斑點去掉,那這顆珍珠將會更加珍貴。

漁夫聽信了珠寶商的慫恿,開始削去珍珠的表層。

可當他削去一層後,隨即就發現斑點依然還在,為此,他又削去了一層。

直到最後,斑點沒了,珍珠也化為了齏粉。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顆珍珠,每顆珍珠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瑕疵。

有些是汙漬,擦一擦就掉了,可有些卻是與生俱來的,怎麼努力也無法祛除。

瑕疵並不重要,怎麼對待瑕疵才至關重要。

接受瑕疵,包容它,不因別人的指責而自卑內疚,不因外界的詰難而自責羞愧,正視自己的缺點,與之和諧共處,你會獲得坦然的力量,就像佛家所說的“八風吹不動”。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從那以後,女兒的抑鬱症也不藥而癒了。

她考上了普通的大學,做了她最喜歡卻薪資平平的園藝師,嫁給了兩情相悅的小職員老公,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

老教授驕傲地說:“我的女兒完全接納了不完美的自己,懂得缺陷存在於己的必然性,但又不會受之擺佈,她的內心世界真正強大起來,再也不會在遭受暴風雨的時候搖搖欲墜,我為她感到自豪和驕傲。”

人這一生,其實最難接受的便是自己的殘缺。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每當你想指出對方身上的缺點時,他便會奮起反抗,拒不承認自己的問題。

不是別人不懂,只是不願去面對罷了,因為改變總是比一成不變痛苦。

每個人都是一顆珍珠,明亮又耀眼,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瑕疵。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如果一味地吹毛求疵,那生活於你,永遠都是災難。

因為你總能在自己身上發現不完美,也總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更優秀、更擅長。

人的成長,不是追求完美的過程,而是發掘自身所長,揚長避短的歷練。

當你對自己的缺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能夠接納殘缺,生活就會少很多焦慮。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2、平凡不等於平庸

臺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他的兒子數學成績很爛,老師在給價值的聯絡本上寫道:“數學成績要加強!”

妻子回家後看見,劈頭蓋臉便對兒子一頓臭罵。

見此,吳念真趕緊把妻子拉到一邊,並對她說:“你上學的時候,數學很好嘛?”

只見妻子回答:“很爛!”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隨後,吳念真說:“我的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然後,吳念真認真地對妻子說道:“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無論是自己,或者與自己相關的身邊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成績不理想,家長一味指責的現象。

成績不好,肯定有原因,絕不是做家長的罵幾句就能扭轉乾坤。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很多時候,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謾罵,只是自我宣洩的一種反應。

作為成年人,你的指責和怒罵,只是把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可人和人畢竟不同,有的人擅長考試,有的人擅長讀書,有的人就擅長藝術創造。

如果你想盡辦法,也無法讓孩子在學習上獲得突破,不妨認真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熱愛學習?他的能力是否真的在學習上。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我們不是說讀書無用,恰恰相反,讀書是人這輩子最公平的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擅長讀書,擅長考試。

如果你的孩子註定是個學渣,那接受這一現實,好好享受親子時光,未嘗不是一件人生幸事。

正如榮格所說:“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在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將度過平凡的一生,我們如此,孩子、孫子亦如此。

但平凡不代表平庸,平凡更不是無趣。

平凡是坦然接受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外的事情無能為力的現實,做好一顆螺絲釘的職責,過好自己這短暫而有意義的一生。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3、人生最幸運的事,莫過於愛自己所愛

《羊城晚報》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位年輕人痴迷於詩歌創作,一心想成為詩人。

於是,他在參加詩歌評論家斯泰因夫人的聚會時,將自己的得意之作當場拿出來,請斯泰因夫人品評。

年輕人信心滿滿,對自己的詩歌充滿期待,相信自己引以為豪的作品一定能得到別人的讚許。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可斯泰因夫人卻並沒有“口下留情”,還直言他沒有寫詩天賦,建議他早點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

年輕人雖然受到了打擊,但回去後認真反思,客觀分析,覺得斯泰因夫人的話語並沒有錯。

從此,他開始進行不斷地摸索,並決定成為一名畫家。

多年後,這位年輕人的已經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畫家。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當他回憶起斯泰因夫人的事時,不無感慨地說:“若不是因為斯泰因夫人的話,可能我還糾結於詩人的夢想,而與繪畫失之交臂。”

這位年輕人就是畢加索。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一段迷茫期,在這期間,我們看不見希望,看不到腳下的路,不知道下一步該落在何處。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所有的行為全憑本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更有甚者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成長的速度跟不上預期的結果,所以對自己產生了悲觀情緒。

但如果有一天,你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直面自己,你會發現,自己遠比想象中的重要。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對每一個人來說,接納自我都是生命最大的溫柔。

這會促使你客觀冷靜地分析自己,從而找到自身的能力所長,在有限的生命中,一展所長。

人生最幸運的事情,莫過於愛自己所愛,做自己所長。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4、生活,十有九難

小時候,我們期待未來,渴望遠方,總覺得自己的未來一定會閃閃發光。

可一旦長大後,才發現沒有一件事能完全遂自己的心願。

再到後來,經歷世事浮沉,才懂得生活的具體與複雜。

對於每一個成年人來說,生活都是十有九難。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當你翻過一座又一座大山,才發現最難過的其實是生活。

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殘缺。

誰在這個世界討口飯吃都不容易,不要急於去否定別人,更不要指責任何人。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

如果你特別討厭某個人的缺點,那往往是因為你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如周國平老師所言:“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往後餘生,願與諸君攜手,共赴一場盛大綻放。

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不再四處尋求同情,反而學會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