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開篇詞與結尾詞

清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其實也是一部可以媲美四大名著的奇書,曾經還有六大名著的提法(再加一部《聊齋志異》)。這部書的開篇詞與結尾詞同樣值得探討。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的古代小說中,一般都會以詩詞開場,最終以詩詞結尾,正文中也會有大量的詩詞。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即是如此。如·《三國演義》以楊慎的《臨江仙》開場,以一首古風結尾,這在古典小說中幾乎已成慣例/標配。請戳:

四大名著開篇及結尾詩詞,道盡歷史人事滄桑

《儒林外史》的開篇詞與結尾詞

清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其實也是一部可以媲美四大名著的奇書,曾經還有六大名著的提法(再加一部《聊齋志異》)。這部書的開篇詞與結尾詞同樣值得探討。先看開篇詞: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首詞作者雖未標詞牌,但稍有文史功底的一看就會知道是《蝶戀花》。對於這首開篇詞,書中自己是這麼說的:這一首詞,也是個老生常談。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

雖然新意不夠,文辭也並不見得有多好,但算是一個引子,向古代知識分子提出了一個終極問題:如何看待功名富貴?然後,在接下來的第一回就借元代高士王冕的話,說那些汲汲於富貴的文人士子,“行文出處”不要了嗎?此旨籠罩全書,然後組織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透過人生百態揭示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係和整個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的開篇詞與結尾詞

《儒林外史》是部諷刺書,是中國小說史上少有的幾部出類拔萃的鉅製。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儒林外史》的評論,至今看來,仍是最準確、最切中的: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作者吳敬梓,出生於仕宦家庭,卻屢次科第不中,由此心灰意懶、憤世嫉俗,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詩文創作以及《儒林外史》的撰寫上。《儒林外史》的主旨,其實從標題也可以看出來,吳敬梓以相對於於正史的方式為儒林作傳,刻畫當時的知識分子群像。

因此,從這方面說,這首《蝶戀花》作為開篇詞,還是稱職的。

《儒林外史》的開篇詞與結尾詞

第五十六回的結尾詞則具有較強的個人色彩。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向梅根冶後,幾番嘯傲;杏花村裡,幾度徜徉。鳳止高梧,蟲吟小榭,也共時人較短長。今已矣!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

無聊且酌霞觴,喚幾個新知醉一場。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還費商量。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總斷腸!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

首先是對自己一生做了一番盤點。吳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又因自家鄉移居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所以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說“我愛秦淮”,偶然原因離開了故鄉——像這樣以第一人稱標出主體的“我”在詞作中還是很少見的。

接下來都是他個人的自述:不管是在梅根冶(地名,盛產梅花,六朝時成為官府銅錢冶煉基地),還是在杏花村,俺都快快活活地瀟灑過。鳳凰棲息於高高的梧桐,小蟲吟叫於低低的小榭,那個年輕氣盛的自己,總愛與時人一較短長。不過這一切都過去了,不如脫去衣冠,去小河邊洗個腳吧。這裡用了一個熟知的典故:“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不難看出作者的文人清高。

所以到了下闕,就更加有點放飛自我了:無聊啊無聊,找幾個新交喝兩杯吧。一百年的時光也容易過,還愁悶個啥?就算是千秋大事,還費什麼商量?江南朦朧的煙霞,淮南老去的名流,一旦寫入作品總令人感到斷腸。寫到這裡,作者著實有些心灰意懶,“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指一心向佛)”。

中國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是這個德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然而,獨善其身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是很難的,總得有點精神寄託吧,於是佛道空門往往成為文人最後心靈的依歸。

《儒林外史》的開篇詞與結尾詞

《儒林外史》這部凝結了吳敬梓心血的作品,在最後用一首詞對自己這一輩子作了個小結,也藉機道出他個人的心聲。

來,整本書也推薦一下,文中很多精彩之處: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先生說:如果有什麼準備寫小說的年輕人要從我們舊小說堆裡找點可以幫助他“藝術修養”的資料,那我就推薦《儒林外史》。

最後考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這首結尾詞的詞牌名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