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劉祚坤的孫子最後當兵了嗎

劉祚坤爺爺返鄉後,低調地生活在貧困村中,絕口不提自己當年的英勇事蹟,他對孫子說:

“立了戰功,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你不要對外人說,曉得你爺爺在戰場上沒丟臉就是了”

有一天,劉祚坤卻再也坐不住凳子,帶上自己的《抗美援朝功臣模範紀念史冊》就急衝衝地來到民政局雙擁辦的辦公室,將自己的身份與訴求對雙擁辦主任李建平進行了描述。

原來,老爺子希望自己的孫子能夠繼承祖業,繼續為國家效力,讓他當兵從軍。

不巧的是,老人家的孫子劉建光去報名時,卻得知從軍的名額已經沒有了,這讓劉祚坤老爺子難以接受,便在箱子底下找來證明身份的《抗美援朝功臣模範紀念史冊》,希望能夠給他孫子一個報國的機會。

“同志,我是1956年5月從朝鮮戰場回來的,而今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作為一名老軍人,我想送我長孫劉建光當兵,繼承祖業,為國出力,你們怎麼就不給一個機會呢?”

一位老者,一本《抗美援朝功臣模範紀念史冊》,揭開了身軀佝僂老者背後的光輝事蹟,將一等功臣塵封已久的過往,時隔多年後重新鋪展開來!

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5歲孤兒長大後毅然參軍

鄂南咸寧石溪村是劉祚坤的故鄉,雖然他只是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他,卻感到格外的幸福。

可惜好景不長,劉祚坤5歲那年,父母相繼被日本人殺害,從那一天開始,劉祚坤便成為石溪村的兒子,吃著百家飯成長。

不過當時的日子很艱難,劉祚坤僅僅在7歲的時候,就開始自食其力,靠幫助一些富裕的家庭撿柴、放羊為生。

小劉祚坤憑藉自己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在村裡幹出了名堂,得到劉木匠的賞識,收他做了徒弟。

劉木匠的邀請,對當時的劉祚坤來說,自然是難得的機會,他拜了師傅,便認真學習,成為十里八村知名的人。

由於劉祚坤出名的能幹,小夥子長的也精神,在他18歲的時候,上門提親的媒婆便絡繹不絕,最終,在劉祚坤師傅的操辦下,與16歲的彭愛玉結為夫妻。

夫妻倆憑藉辛勤勞作,很快小日子便過的紅火起來,不僅有自己的房子和產業,膝下還添了三個兒子。

此時的劉祚坤,早已不是當年的5歲孤兒,作為一個手藝人,身邊伴著嬌妻,又兒女成群,家丁興旺,這樣的日子誰不歡喜呢?劉祚坤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當他聽到美軍將戰火燒到鴨綠江時,劉祚坤卻再也坐不住,一時間心急如焚,他要報效祖國,而此時正是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

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1952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他與家人過了一個美好的中秋節,三天後,便與已有身孕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告別,穿上軍裝,開赴前線,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305部隊122中隊輜重1連1排3班的一名戰士!

從平凡戰士到一等功臣

劉祚坤參軍後,在上戰場之前,把一條白布條寫上姓名、籍貫、地址,縫到棉衣內,此舉的用意很明顯,是在為上戰場後發生的一切情況做準備。

過定州、戰連州,與配備精良的美軍苦戰,輾轉多地,火裡來雨裡去,轉眼便在前線戰鬥了將近半年時間。

1953年,劉祚坤因為組織需要,從前線撤回到兵站工作,與他一起的還有其他戰友。兵站的工作顯然不受戰士們待見,他們更願意在前線與敵人拼殺,不願意在這裡“煎熬”。

劉祚坤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我們不論到哪裡,其實都能發揮作用,也都有機會幹出業績。

劉祚坤在兵站期間,把自己的木匠職業的作用發揮出來,在倉庫值班之餘,便對倉庫內的門窗等物進行維修及保養。

同時,他還經常蒐集周邊散落的物資和資源,小到草蓆子,大到汽油桶和破木箱等,都是他的蒐集目標,因為這些東西在他看來,都能夠發揮作用。

從實際情況來看,劉祚坤此舉還真不是“小家子氣”,因為在他的努力下,兵站不僅積累了6火車皮的廢舊物資,而且在蒐集這些物資的過程中,還意外得到許多珍貴資源。

比如劉祚坤在山溝裡蒐集舊席子的時候,就曾經意外的發現在席子下方竟然有500多斤的黃豆;

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還有一次,他看見河水中散落不少的油桶,不顧河水冰冷刺骨,毅然跳入河中撈取油桶。

就在這些大家一致認為是空油桶的油桶中,竟然摻雜了兩大桶的汽油,還有20多桶的“毛必魯”油。

要知道,這些資源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有多珍貴,尤其是在敵人空中優勢明顯的情況下,對我軍後勤補給造成極大困擾,這些資源更加來之不易。

正因為如此,在這場戰爭當中,後勤補給工作的危險程度,要遠超以往的戰爭,因為他們要經常面臨敵人飛機的狂轟濫炸,劉祚坤與戰友要做的事情,不僅要保證自身的安全,而且要保證物資軍需的安全,因為每一份物資對於前線戰士來說,都十分寶貴。

1953年4月26日的晚上,劉祚坤像往日一樣來到山洞持槍值班,這天晚上他的精神高度集中,因為此刻有整整5車皮的航空汽油和汽油停放在他們兵站。

航空汽油,那可是極其珍貴的物資,如果沒有了它,本就不佔優勢的空軍部隊,就更加沒辦法與美軍抗衡,所以劉祚坤覺得任務很重,值班的時候時刻準備著應對各種狀況。

直到深夜,飛機的轟鳴聲傳來,兩架敵軍飛機果然盯上了這批航空汽油,開始對車站進行瘋狂的轟炸和掃射。

終於,汽油桶不堪兩架B26的攻擊,在巨大的爆炸聲中成為一片火海。

劉祚坤一看這種情況,一下子急了,直奔裝滿汽油桶的列車飛奔而去,用木棍敲開鎖頭以後,就這樣頂著飛機的轟炸,冒著汽油桶隨時爆炸的危險,拼命的將列車上的汽油桶放倒,一個又一個的滾了出來。

頭頂是敵人的飛機,腳下是一片火海,手中是滾燙的汽油桶,每一次推倒汽油桶,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考驗,無論是手上傳來的痛感,還是汽油桶倒下時砸傷的雙腳,都沒能阻止劉祚坤拼命挽救汽油的決心。

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劉祚坤第一時間對汽油桶進行一番“搶救”後,他的戰友們也紛紛趕來,在共同努力之下,300桶汽油的疏散工作總算結束,其中他一個人便挽救了85桶,在任務完成的那一刻,他的精神終於放鬆下來,整個人立刻昏迷過去。

劉祚坤頂著敵人飛機瘋狂掃射的情況下,奮不顧身搶救出85桶汽油的行為立刻引起上級重視,並因此獲得“一等功臣”的榮譽稱號,成為全國僅有的99位“一等功臣”之一。

回老家繼續做木匠

劉祚坤滿譽而歸時,收到了老家咸寧人的熱烈歡迎,雖然左腿已經有了傷殘,他卻並不自卑,因為這傷殘便是他的“軍功章”。

劉祚坤從戰場回來後,之所以選擇回到老家咸寧,是因為他拒絕了組織給安排的更好的工作,他說自己沒文化,把當官的機會給那些有文化的人。

劉祚坤再次走進自己家中時,已經離開這個家將近4年時間,滄海桑田,4年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讓劉祚坤這位鐵錚錚的漢子潸然落淚。

原來,在他走後出生的女兒,8個月染病夭折,讓他內心覺得慚愧,失聲痛哭,並且鄭重的說道:

“今後,我這一輩子再也不離開你們半步,堅決不離開半步……”

劉祚坤這位“一等功臣”,不僅僅是中國僅有的99位之一,而且還是湖北省的唯一一位,他也因此得到一個好夥計,去一家農具廠當副廠長。

1959年的冬天,正值“全民大鍊鋼”時期,農具廠因此受到了一些影響,廠子不是很景氣,有時候吃飯都成了問題。

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廠子裡將自己養的兩頭豬給宰了,決定給大夥打打牙祭,每位工人分得二斤豬肉。劉祚坤與廠裡的領導和職工們一起吃完飯,便想著去找李書記聊天。

結果,劉祚坤推開李書記門的那一刻,劉祚坤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李書記桌子上的肉明顯比他們要多,桌子底下還放著一個豬頭。

剛剛喝完酒的劉祚坤,一下子就火冒三丈,直接質問李書記:

“夥計,你怎麼有這麼多肉?你的喉嚨深一些?”

面對劉祚坤的質問,李書記也火大起來,兩人一時間吵得不可開交,引來了廠裡領導和工人裡外三層。

吵了足足一個小時左右,李書記才漸漸敗下陣來,為了保住面子,便找人聲稱那是別人的豬頭臨時放在這裡,拿走了。

劉祚坤經過這一次的爭吵,他進行了反思,不過後來他堅定了信念,如果換成他的那些犧牲的戰友們,也一定會和他一樣。

劉祚坤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在這裡,第二天果斷選擇了離開,副廠長就這樣不幹了,回到石溪村去做生產隊長。

但是這生產隊長也不好乾,他一心一意為社員辦事,最依然會惹來不滿。有一次阻止社員用稻穀喂牛,社員因此受罰,竟然遷怒劉祚坤,找人將他毒打一頓。

劉祚坤很心酸,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索性這生產隊長也不幹了,就安安心心地去做一個農民吧。

劉祚坤:從5歲孤兒到一等功臣,雖生活在特困村,卻力挺後人參軍

劉祚坤回家以後,深藏自己曾經的榮譽,做起了自己的木匠活養家,妻子彭愛玉也不怪他,反而對他非常支援,畢竟當年他去參軍的時候,他們二人就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的好日子,如今也一樣能做到。

組織上一直都沒有忘記這位湖北的“一等功臣”,經常會有人來詢問他的生活情況,問他是否需要組織上給予幫助,但是他每次都婉言拒絕,表示自己能自食其力,不給組織添麻煩。

一直隱居在特困村石溪村的劉祚坤,終於因為一件事情走出了石溪村,便是本文開頭時講的他孫子參軍名額的事情。

可見,劉祚坤爺爺什麼都能忍,也什麼都能不在乎,就是有人給組織抹黑的時候他不能忍,他維護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後人,其實更是他心中最神聖的信仰。

劉祚坤的這一次出面,受到了重視和關注,1999年2月9日,他還出現在了“軍民聯歡晚會”上,身上佩戴了紅花,就像是他40多年前剛剛回鄉時一樣。

劉祚坤後人參軍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後來又進京出席了許多重要的活動,期間得到許多重要人物的接見,都對這位老英雄表達了敬意。、

老人回家的時候,手裡捧著一本24K金開國大典紀念集,興奮的對隨行記者說道:“我要把它當成傳家寶,傳給自己的子子孫孫。”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曾經轟轟烈烈的戰爭和英雄如今成為一段歷史往事,那時的熱血和艱難如今已經一掃而空,而我們這一代生長在紅旗下的年輕人們,卻更應該記住這些英雄,記住他們的精神,做我們心中永遠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