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灰坑

井頭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田螺山遺址,2013年發現,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

2017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井頭山遺址800平方米的發掘。

2019年8月,聯合考古隊完成基坑工程。

2019年9月,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正式進入發掘階段。

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發掘之前建設了圍護髮掘區的鋼結構基坑。

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堆積最厚處2米多,分為12小層(編號為第9~20層)。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發現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聚落遺蹟,出土遺物按性質分為兩大類:

一、人工利用後廢棄的動植物、礦物遺存,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貝殼,種類有蚶、牡蠣、海螺、蛤、蟶等5大類,其次是各類漁獵動物骨骸,屬鹿、豬、狗、水牛、海魚等;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廢木材、橡子殼和儲藏坑中的麻櫟果、橡子,以及少量炭化米等。另有很多膠結著牡蠣殼的小塊礁石。

二、陶、石、骨、貝、木、編織物等器物400多件。陶器,器形有卷折沿敞口釜(飾繩紋、方格紋)、支腳、平底盆、圈足盤、紅衣陶深腹罐、杯、碗、壺、拍等。石器較少,有斧、錛、錘、鑿、石球、墊餅、磨石等。骨器較多,有鏃、錐、鑿、魚鰾、笄、哨、鹿角錐、針等。貝器,共出土數十件。木器,共上百件,有槳、矛、柄、杵、雙尖頭棍、碗、帶銷釘木器等。編織物,出土10多件,有筐、簍、籃、席、扇、魚罩等生活用器,以及漁網殘塊。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以貝殼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積(北向南攝)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大蠔殼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貝器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大牡蠣殼製作的貝器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發掘成果表明:

一、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

二、出土遺存和所處地理環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來源於寧波沿海地區,把餘姚和寧波的人文歷史軸線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三、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社會生產、生活狀態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以及西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發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過程等重大學術問題的寶貴案例,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環境變遷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骨器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動物碎骨

石器有斧、錘、錛、礪石、圓盤狀石塊等,數量30多件;上百件骨器,器形有鏃、錐、鰾、鑿、針、匙、珠、笄等;還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於安裝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於安裝石錛的“7”字形木柄、點種棒、雙尖頭木棍、無尖頭木棍、刻槽帶銷釘木板、木槳、棒槌形木器、等);還有不少蘆葦(芒草)編織物(席子、籃子、筐子、揹簍等)。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帶大量稻穀碎殼的陶釜支腳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現場出土的陶器

目前,學術界對井頭山遺址是這樣定位的:

1、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使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2、井頭山遺址埋深5-10米,是我國沿海地區埋深最大的一處遺址,突破了以往對沿海地區史前遺址分佈規律的認識。

該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乃至全世界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3、井頭山遺址出土遺物與河姆渡文化有一定相似性,兩者又有明顯差異。在陶器紋飾、製作工藝、生業方式等方面均具有鮮明個性,井頭山遺址考古對研究河姆渡文化起源及其與跨湖橋文化關係有重大學術價值。

4、井頭山遺址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中國古海岸線發展演變以及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和案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精確的時空座標。

5、基於深埋文化的野外發掘,在工作模式和技術路線進行了積極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特殊環境考古發掘的一次成功嘗試,對國內沿海環境下的史前遺址考古有重要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出土木器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木漿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帶銷釘的木器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木碗等

2.井頭山遺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貝丘遺址

8000年前的“涼蓆”

貝丘,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又稱貝冢。

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佈。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蹟。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儲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瞭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